【主題導(dǎo)引】
童年是一幅畫,奪目清新;童年是一首詩,漂亮精巧;童年是一首歌,靈動活潑;童年更是一艘啟航的船,引領(lǐng)我們駛向遠方。流光容易把人拋,一樣的童年,往往有著別樣的情趣。關(guān)于童年,有人在嬉戲中度過,有人在寂寞中度過,還有人在病痛中度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新加坡作家——尤今貧瘠而璀璨的童年。
【美文展示】
追尋書籍的味道
□[新加坡]尤 今
小時家窮,肚子像歉收的田地,老是空蕩蕩的;可是呢,精神卻常年吃著奢華的鮑魚海參。把精神喂得飽飽的,是書籍。
捉襟見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唯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書本永遠不虞匱乏。
晚餐過后,便是一家子進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時光了。一人讀書和一家讀書,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新買的書,有淡淡
墨香,非常好聞,它能把一瓣瓣心葉都熏得香香的;屋內(nèi)此起彼落地翻動著書頁的聲音,宛如天籟。
明明只是一本書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卻變成了哭笑難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書呵呵大笑的那一刻,卻見進入悲情世界的媽媽眼噙淚光;爸爸在嚴肅的政論書中忙忙碌碌地寫著眉批的當兒,媽媽卻高高興興地在她所尋獲的妙言妙語底下畫線。當字里行間閃出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時,父母親總會興奮地讀出來,讓彼此分享精神的資產(chǎn)。
我們幾個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隨便抽選散置各處的書來讀。在那略識之無的年齡里,只能鼠目寸光地讀、懵懵懂懂地讀;讀著、讀著,讀懂了,一顆心,便跳舞。
閱讀,這個摩登的嗜好,就像種子,在我們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長,一直長呀長的,迄今,已長成了根深葉茂的巨樹了,絲毫撼動不得。
書籍,于我們而言,無所不能。
當生活的小舟遇上了驚濤駭浪時,書籍是令我們安心的避風港;當逾越負荷的工作把我們的心揉成一葉咸菜時,我們以書籍撫平心里的皺褶;當難以化解的憂傷把我們逼近黑暗的死角時,書籍便是一束束亮麗的陽光;當我們的思想患上營養(yǎng)不良癥時,書籍就充當了我們的維他命。
書籍之所以會深深地嵌進我們的血肉和骨髓里,緊密地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追溯原因,是父母從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讓我們知道,書籍是精神“永遠的伊甸園”;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軟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適口,都能給生命的味蕾帶來怡人的甜味。
當代閱讀風氣不盛,分析年輕人不愛閱讀的因素時,一般人都歸咎于娛樂多元化、課業(yè)繁重或工作壓力太大,讓他們無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不是的。我以為真正的關(guān)鍵是:童年時,他們不曾用書籍把精神養(yǎng)肥,成年之后,當然不會“食髓知味”地追隨書籍的滋味啦!
不讀課外書,可以有千萬個不同的借口。閱讀課外書,原因卻唯有簡簡單單的一個:快樂。當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時,孩子當然快樂,可是,那種快樂,是短而甜的,它不能無止無盡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要是高瞻遠矚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進文字的世界里,卻等于給了他們一份終生保值的禮物。
愛讀書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讀書的嗜好,必須從小養(yǎng)起。
[選自《北方人(悅讀)2010年第10期》,有刪改]
閱讀感悟
細膩的描繪,深深的情。作者略敘童年物質(zhì)生活的貧乏,卻濃墨重彩描繪全家酷愛讀書的場景、“分享精神的資產(chǎn)”的愉悅、書香盈室的快樂以及書籍帶給自己的心靈的財富。作者娓娓地訴說著對書籍的感謝和對父母的深情,感恩父母的“身教”和送給自己“終生保值的禮物”。
作家蕙質(zhì)蘭心,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極力摹寫讀書的味道,把肚子比做“歉收的田地”,把書籍比做“鮑魚海參”,用一組比喻排比句盛贊書籍的作用,新穎奇特,惹人遐思,回味無窮。特別是“讀懂了,一顆心,便跳舞”這一擬人句,宛如天籟,美不勝收。結(jié)尾句“而讀書的嗜好,必須從小養(yǎng)起”既蘊有哲理,更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