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年)
范仲淹小時候常去寺廟寄宿讀書,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diào)拌于醋汁,吃完繼續(xù)讀書。于是后世有“劃粥割齏”的美談。二十三歲時,范仲淹來到著名的睢陽應(yīng)天府書院,晝夜攻讀。一個父親作高官的同學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肴發(fā)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于劃粥割齏的生活,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彼?jīng)常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回屋和衣而眠。有一年,宋真宗率領(lǐng)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書院所在地,整個城市轟動,人們爭先恐后去看皇帝,范仲淹卻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好友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范仲淹隨口說道:“將來再見也不晚。”第二年,他果然得中進士,在宮殿里榮赴御賜的宴席。
朱熹(1130-1200年)
朱熹之父朱松是理學創(chuàng)立者之一程頤的三傳弟子,早年還曾拜見程頤。朱熹得此家學淵源,自幼穎悟。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敝祆鋯枺骸疤斓纳戏接惺裁??”其父大驚。朱熹八歲便能讀懂《孝經(jīng)》, 在書上題字自勉曰:“不若是,非人也?!痹谧x儒家經(jīng)籍的過程中,少年朱熹立下成“圣人”之志,他回憶說:“某十數(shù)歲時讀《孟子》言‘圣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以為圣人亦易做。”朱熹十四歲時,朱松去世,受朱松三位醉心于佛學的道學家好友的影響,朱熹既熱衷于道學,對佛學也有濃厚興趣。他十八歲時參加鄉(xiāng)貢,據(jù)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朱熹少年時代“無所不學,禪、道、文章、《楚辭》、詩、兵法,事事要學”。二十三歲以后,朱熹數(shù)度步行幾百里,向程頤的著名再傳弟子李侗求學,最終完成“逃禪歸儒”的轉(zhuǎn)變。
陸九淵(1139-1193年)
三四歲時,陸九淵向父親發(fā)問:“天地何所窮際?”其父笑而不答,他竟為這個問題費盡思索,一度廢寢忘食。陸九淵少時讀《論語》,就懷疑孔子的學生有若的話說得支離破碎,沒有條理。他還曾對人說:“我一聽到有人讀程頤的語錄,就覺得不舒服?!庇终f:“程頤說的為什么與孔子、孟子的言論不相符合呢?”陸九淵十三四歲時,行為舉止不同于其他的小孩,人們見到他都敬重他。有一天,當時他讀古書到“宇宙”二字,見解者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忽然對兒時的問題有所領(lǐng)悟:原來“無窮”便是如此??!人與天地萬物都在無窮之中。他提筆寫下:“宇宙內(nèi)事乃己分內(nèi)事,己分內(nèi)事乃宇宙內(nèi)事?!庇纱耍懢艤Y“因宇宙字義,篤志圣學”。少年陸九淵還慨然有平天下之志。讀三國六朝史,他對當時“夷狄亂華”感觸頗深,后又聽長輩講“靖康之恥”,于是曾剪斷指甲,學習弓馬,慨然要為大宋朝廷復仇。
吳澄(1249-1333年)
吳澄五歲時,家人延請一位老師專門授課。他整天專務(wù)學習,讀書常常通宵達旦。母親擔心兒子因此損傷身體,便定量供給讀書所用燈油,只許他讀至半夜時分。吳澄暗地到街市買回一些燈油,每天晚上,先按照母親規(guī)定的時間熄燈,等母親就寢以后,又悄悄燃燈苦讀,并小心翼翼地把燈光遮蔽起來。十歲開始,他每天清晨誦習《大學》一二十遍,堅持了三年之久?!叭缓笞x《中庸》及諸經(jīng),則如破竹之勢,略無凝滯矣?!笔龤q后,他開始博覽諸子百家。時有麻沙新刻《古文集成》叢書,吳澄家貧無錢購買,便想法從售書人那里借書來讀,每本借滿一月后按時歸還。售書人問他每本書是否都讀完,吳澄說:“你試抽書中的任何章節(jié)考考我吧!”售書人便隨意點出書中某頁某段文字,吳澄都能熟誦如流。售書人深為感動,當下便以一套《古文集成》相贈。十五歲時,吳澄已深知科舉之業(yè)不足致力,于是專務(wù)圣賢之學,儼然以圣人之道自任,最終成為元代理學界朱陸合流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陽明(1472-1529年)
王陽明十歲時,隨父路過金山寺。其父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眾人苦思冥想,王陽明已經(jīng)作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四座皆驚。又讓他做首賦蔽月山房詩,他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笔欢q在京師念書,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塾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彼f:“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yīng)該是讀書學做圣賢。”但他學習并不大用功,常率同伴做軍事游戲。年輕時還出游邊關(guān),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兵法秘笈,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游戲。十七歲時,王陽明到南昌與人成婚,可在結(jié)婚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進了道教的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打坐,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養(yǎng)生術(shù),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王陽明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笑著說:“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
閻若璩(1636-1704年)
閻若璩出身書香門第,但幼年體弱多病,不僅口吃,秉性遲鈍,甚至“讀書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猶未熟”。盡管如此,閻若璩少時仍自強不息,“潛心鉆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當同學日暮抱書歸家之后,他仍“獨吟不置,必背誦如翻水乃已”,甚至“發(fā)憤將書拆散,讀一頁輒用面糊粘幾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積思自悟。終于,在十五歲的一個冬夜,閻若璩“心忽開朗,如門牖頓辟,屏障壁落”。從此穎悟絕人,更立志博覽群書,曾經(jīng)集陶宏景、皇甫謐的名言“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題于柱上,以此鞭策自己發(fā)奮學習。閻若璩二十歲時研讀《尚書》,對《古文尚書》產(chǎn)生了懷疑,于是花了三十年時間進行考證,寫成了著名的《尚書古文疏證》八卷,對東晉梅賾所獻的《古文尚書》辨出偽跡一百二十八處,得出《古文尚書》二十五篇都是魏晉間偽作的結(jié)論,翻了一千多年經(jīng)學史上的一個大案。閻若璩由此成為清初著名樸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