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子的名字叫“聞道園”。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這里是上海對外開放的旅游景點,不少外國人在此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認識王衛(wèi)有好幾年了。大塊頭,愛吃肥肉、喝濃茶,性格豪爽,愛恨分明,說話大嗓門,佐以大幅度動作。過去只知道他愛石頭,后來聽說他在寶山區(qū)造了一個很大的園林,而且從石頭玩到了老房子。
園子的名字叫“聞道園”,聽上去很有學問。園林占地1000畝,園內有徽派古建筑、明清牌坊、古橋、奇石博物館等,經幾年打造,已發(fā)展成為一個集生態(tài)綠化、文化休閑為一體的鄉(xiāng)村旅游新景點。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這里是上海對外開放的旅游景點,不少外國人在此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園區(qū)的中心,應該是園區(qū)的核心部分——“徽派建筑俱樂部”,由十幾幢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筑構成,最最核心部分則設在一幢修復的清代老房子里,這幢房子的主人想必是做大官的,房子建得相當軒敞明亮,梁架結構高大而實足,門庭周邊的石刻也異常精美。進門一看,果然看到正廳上方還懸掛著金字匾額,官邸無疑,不是宰相便是大夫吧。兩邊還排列著九只石獅子,相當氣派。偏廳雖嫌狹窄,但稍經改造后成了休閑的好去處,可以品茗聊天。建筑周邊延伸處原本沒有墻體,現(xiàn)在安裝了寬大的玻璃進行保護,坐在回廊里可以眺望湖光水色和湖對岸的老房子。
登上二樓,是一圈回廊式的廂房,現(xiàn)在做了餐廳包房或酒吧,中式建筑的結構基本沒變,只是做了一些更符合空間藝術的處理,而且有中國書畫藝術精心裝點其間,一派素雅的情調。
王衛(wèi)肯定地對我說:“這幢房子是宰相府。門前石碑刻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幾個字,便是證明。入園處豎立的牌坊還是清道光六年皇帝敕建的呢?!?/p>
這些老房子是王衛(wèi)從安徽買來的,確切地說是一個村、一個村尋訪來的。在那些還沒有開發(fā)為旅游景點的鄉(xiāng)村,看到搖搖欲墜的老房子,結構沒太大破壞,木雕一定要精美,就跟房東談價錢。談得攏,就整體購下,拆散后編號,運回上海后修復還原。有時候,為談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位,王衛(wèi)還須在鎮(zhèn)上住下來,慢慢磨,敬酒遞煙地嘮家常,最后以誠意打動對方,方能如愿以償。“那是好幾年前的事啦,現(xiàn)在地球人都知道老房子值錢,價格漲了好幾倍?!彼f。
現(xiàn)在,十幾幢明清建筑被修復后矗立在綠樹叢中,它們分別來自休寧、歙縣、黟縣等,這批歷經數(shù)百年而瀕臨倒塌的徽派古建筑,在異鄉(xiāng)獲得了重生。
尋訪老房子的同時,王衛(wèi)還買下幾座石牌坊和十八座石橋,還有大量石質雕刻部件,雕花門窗也不少。這些古牌坊和古石橋一度被當?shù)卮迕癞斪骼言谛÷愤叄诂F(xiàn)代化的過程中,它們顯得相當軟弱。
被質疑的美好動機
王衛(wèi)在打造園林的過程中,其動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質疑。一個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當徽派古建筑被遷移到上海這個大城市時,它們的末日就到了。古宅與古村落的地理、人文原是連為一體的,在異地搬遷保護的過程中,環(huán)境中所含有的社會、人文價值不可能隨著建筑一起搬遷。所以古宅的價值從搬遷的那一刻起已經貶值。
還有人斷定王衛(wèi)此舉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商業(yè)開發(fā)帶來的利益,徽派建筑的原地保護不是他關心的事,這種所謂的保護,本質上是資本對人文資源的掠奪。
滔滔輿論對王衛(wèi)形成了不小壓力。一度,大塊頭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甚至準備放棄這項愚公移山式的項目了。這時候,寶山區(qū)的領導給了有力支持。再后來,市政府的領導也來考察,拍拍他的肩膀,希望他接著干,大膽干。
“其實我心里有譜,古建筑的異地保護在中國是有先例的,在上海就有成功的案例。上海有兩個古戲臺,一個在豫園,一個在三山會館,就是移建的。在國外也有先例。這些建筑放在原地,事實上已經被破壞許多,我們不必說得太遠,就說在近三十年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許多農民進城打工,老房子就沒人住了。房子是要有人住的,否則就會加速它們的死亡。一天天過去了,它們倒了,燒了,拆了,那些激進人士卻視而不見,或許真的不知道?,F(xiàn)在我搶救出來,放在有條件保護的上海,在這個園林里,讓它們新生,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它們的文化價值,難道不好嗎?難道就要被懷疑嗎?”王衛(wèi)說。
其實,像王衛(wèi)這樣的人這幾年在國內涌現(xiàn)出很多,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明清老建筑延長了壽命,在第二個故鄉(xiāng)體現(xiàn)新的價值,并且喚醒了人們對古建筑的重視。
芳草萋萋,似可聞道
王衛(wèi)把自己精心打造的園林叫做聞道園,用意希望人們在以讀書會友的形式聞道、悟道、講道,宣揚人與自然和諧之道。園內有一個會議廳,可容納200人,還有一個農家樂餐廳,另一幢老房子里還有30張床位可供住宿。園區(qū)內有葡萄園、柿子園、棗園等綠色果園采摘區(qū),可供游客體驗一下鄉(xiāng)村勞作的樂趣。還有一個奇石文化展示館,館內收藏了各種奇石、觀賞石600多方,包括靈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等中國四大名石,還有竹化石、木化石、菊花石等,為研究中國觀賞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還有一個巴蜀古石刻博物館,陳列著古巴蜀地區(qū)以及宋代石刻100多塊。而名人字畫館則展示著近現(xiàn)代名人字畫幾百幅。
這里的空氣非常清新,得益于綠化與水面的經營。園內種植各種古樹名木8000多棵,還有柿子園、棗子園、葡萄園、綠色蔬菜園等……漫步其間,恍若來到人間仙境。
在湖邊,我又看到了一幢正在修復的清代民居,它靜靜地佇立在湖邊。支撐著橫梁四只角的粗壯牛腿上,分別刻著琴棋書畫:一把琴,斜勢下來,琴弦清晰;兩只棋子,本方一馬已經越過楚河,對方一卒也悄然跨過漢界;一本書,竹簡彎曲,多少塵封的故事在里面;一卷畫,掩蓋嚴實,一經打開便有滿山煙霞。從中可見數(shù)百年來儒家文化對安徽山區(qū)的不斷滲透,也可推想歷代徽商對文化教育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