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太宗李世民與清世宗雍正都是中國歷史上響當(dāng)當(dāng)?shù)幕实?,前者在位二十三年,后者在位十三年,兩人雖然都不是開國皇帝,但都勤于政務(wù),銳意進(jìn)取,頗有政績。在史學(xué)家的眼中,雖然雍正的污點較之李世民要多一些,但兩人基本上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人物。不同于專家的是,兩人在民間的大眾形象則相去甚遠(yuǎn)。李世民的形象基本上是英明神武、睿智聰明、從諫如流的單一正面形象,而雍正的形象則相對復(fù)雜得多。在有的時候,他是英明神武、睿智聰明、從諫如流的,在有的時候,他則是剛愎自用、殘忍寡恩、嗜殺成性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偏差呢?
二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其父李淵是開國皇帝,號唐高祖。隋末楊玄感起義后,天下大亂,政權(quán)林立。要在群雄中建立霸業(y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淵能夠統(tǒng)一天下,除自身努力外,尤以嫡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出力最多。天下初定,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坐鎮(zhèn)東宮,開始了他的皇儲生涯。李元吉追隨李建成,形成東宮集團。憑心而論,李建成雖然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也多有出力,但功績和李世民比起來,確實要遜上一籌。也正因此,嫡長子繼承制的習(xí)慣法才和實力政治之間發(fā)生了沖突。在兩人都不肯讓步的情況下,更大的沖突就產(chǎn)生了。目前的史料基本情況是,李建成先欲除李世民不成,李世民抓了李建成的把柄,欲意反擊,實行正當(dāng)防衛(wèi)。在雙方數(shù)次過招之后,作為沖突的總爆發(fā),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通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李建成、李元吉,迫使三世國公的李淵升位為太上皇,自己成功上臺。
殺死建成、元吉后,李世民并不過癮,為了斬草除根,開始了果斷的殺戮行為?!缎绿茣酚涊d建成“子承宗為太原王,早卒;承道安陸王,承德河?xùn)|王,承訓(xùn)武安王,承明汝南王,承義巨鹿王,皆坐誅”。元吉“子承業(yè)為梁郡王,承鸞漁陽王,承獎普安王,承裕江夏王,承度義陽王,并伏誅”。至此,東宮集團有反抗能力的人基本上被斬盡殺絕。在李世民坐穩(wěn)了江山之后,曾有過一系列的追封行為,還將建成依禮改葬,《舊唐書》說“葬日,太宗于宜秋門哭之甚哀”,李世民哭的水平一點也不遜于皇叔劉備。政治斗爭本來就是殘酷的,世人雜入太多家長里短的道德評價本無太大必要。歷史的事實是,通過一系列的殺戮,東宮集團已在歷史上消失了。成王敗寇,李世民對歷史的粉飾多少讓東宮集團在道德上背負(fù)了太多罪有應(yīng)得的邏輯。
無論上臺多么的血腥,李世民都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對于建成、元吉的殺與不殺,在事實已經(jīng)成形的情況下,已不具備多少討論的價值。上臺后的李世民可能很在意后人對“玄武門之變”等事件的評價。把握了話語權(quán),就想讓后人按照自己對歷史的理解來理解歷史。
《新唐書·列傳三十》在記載名臣褚遂良的傳記中說:
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記起居,大抵人君得觀之否?”對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惡必記,戒人主不為非法,未聞天子自觀史也?!钡墼唬骸半抻胁簧疲浔赜浶??”對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載筆,君舉必書?!眲┰唬骸笆顾炝疾挥?,天下之人亦記之矣?!钡墼唬骸半扌杏腥阂唬O(jiān)前代成敗,以為元龜,二,進(jìn)善人,共成政道;三,斥遠(yuǎn)群小,有受讒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書吾惡也?!?/p>
李世民拐彎抹角,是想從褚遂良那里要到歷史對他的評價的最原始的資料,無奈褚遂良以一史家的的責(zé)任與正直,正面回應(yīng)了李世民的渴求。
褚遂良的回答和表現(xiàn)顯然不能讓李世民滿意,貞觀十七年,李世民舊話重提,《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七記載說:
初,上謂監(jiān)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官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xiàn)也?!鄙显唬骸半拗疄樾模愑谇笆赖弁?。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后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敝G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于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fēng)順旨,全身遠(yuǎn)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鄙喜粡摹Pg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晚年的李世民顯然是志得意滿,滿足欲望時也不再繞圈子?!吧喜粡摹比齻€字說盡了李世民的私觀國史實錄的迫切愿望?!顿Y治通鑒》沒有記載房玄齡等如何對待“不從”,不管怎么樣,結(jié)果是李世民達(dá)到了自己的目的,開了私觀國史實錄的先例。這是為后世廣為詬病的李世民不多的污點之一。
同樣是政變奪儲位,從后世觀今世的角度,李世民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對對手基本上斬盡殺絕,二是對史書進(jìn)行貌似客觀的刪減修正,使其合于自己的心意。從效果上看,李世民顯然達(dá)到了自己的目的。
三
雍正是清入關(guān)后的第三位皇帝,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雍正的作為主要是加大反腐敗力度,懲治貪污,實行攤丁入畝,創(chuàng)立軍機處,改土歸流,推廣奏折制度、平定羅卜藏丹津等等,同時,雍正還糾正了其父康熙在晚年的一些錯誤。如果單從政績上論,在位僅十三年的雍正未必就比在位六十一年父親康熙遜色,而且比他的兒子,在位六十年的乾隆干得更出色。在史官那里,無論是清朝的遺老遺少,還是民國期間的喝過洋墨水的民國史家,對雍正的評價大抵都較為正面。在民間,雍正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人物。
在今天的一般大眾口中,對雍正至今津津樂道的,不是雍正的若干政績,而是他的繼位之謎與死亡之謎。在今日,西學(xué)東進(jìn),法制觀念深入人心。繼位討論的重點就是他是如何繼位的,而其后就是有關(guān)繼位的合法性判斷問題。在合法與非法的判定之后,其邏輯就是對雍正本人評價的問題。當(dāng)然合法肯定、非法否定是最一般性的邏輯。
雍正上臺,在好些方面與李世民類似。老爸都比較英明神武,兄弟中都有幾個能力不相上下的人物,因此而讓老子皇帝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有過左右搖擺的時候;都不是最初的儲君;都?xì)⑦^政敵。清朝二百多年,留下了許多疑案,在各種不同的疑案版本中,都不會少了雍正的繼位之謎與死亡之謎。
雍正的繼位大體上有兩說,一是合法繼承,二是非法繼承。前者見于《清圣祖仁皇帝實錄》、《清史稿》等官方或正史記載。如《清史稿·世宗本紀(jì)》記載:“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在暢春園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圣祖大漸,召于齋宮,宣詔嗣位。圣祖崩。辛丑,上即位,以明年為雍正元年?!边@樣的記載四平八穩(wěn)。后者的說法版本就相當(dāng)多了,如奪嫡說、改詔說等,五花八門。
康熙晚年,諸皇子的皇位之爭還是相當(dāng)激烈的?;侍拥膬闪蓮U,更加重了這種激烈程度。儲位之爭,大約有三派。第一派是皇太子集團,成員主要是皇太子胤礽(皇二子,嫡長子;皇長子胤禔為惠妃納拉氏所生)及皇三子胤祉;第二派是皇四子胤禛(雍正)集團,成員主要是皇四子胤禛(雍正)及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禮;第三派是皇八子胤禩集團,成員主要是皇長子胤禔及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皇十四子胤禵。其中,雍正與皇十四子胤禵雖均為孝恭仁皇后所生,但屬于不同的集團。
較之李世民的快刀斬亂麻的殘酷消滅異己,雍正上臺后對于異己的打擊則耗時很長。從派系上看,主要打擊的是皇八子胤禩集團。皇八子胤禩在雍正即位之后,先被封為總理事務(wù)大臣,后又封為廉親王,兼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被削籍,革爵,并改名為“阿其那”(據(jù)說是豬的意思),最后被迫害致死?;示抛迂范K先被發(fā)往西寧,雍正三年被捕,雍正四年被改名為“塞思黑”(據(jù)說是狗的意思),被折磨而死?;适迂缝晡?雍正元年被禁,直到雍正死后才被侄子乾隆放出。皇十四子胤禵雍正四年被拘,也是直到雍正死后才被放出。
雍正在世時雖深在宮中,但也關(guān)心自己的公眾形象。非法上臺之說估計當(dāng)時在民間就已經(jīng)甚囂塵上。曾靜勸岳鐘琪造反的案子,使雍正感到了上臺是是非非的嚴(yán)重性,覺得有必要向大眾澄清事實。為此,雍正特意親自出馬,編撰了《大義覺迷錄》以自辯。不料定調(diào)時真假混于其中,假做真時真亦假,結(jié)果是越涂越黑,不僅沒有達(dá)到澄清事實的目的,反而給人以口實。乾隆上臺后將此書列為禁書。清朝的文字獄很是出名,禁書頗多,像這樣兒皇帝將老子皇帝的書列為禁書的,還真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雍正的死也是一個謎。雖然不像上臺那樣說法頗多,但也足以調(diào)足諸談家的胃口。雍正之死,主要是正常暴病而死和非正常死亡兩種說法。前說不必多說,后說的版本又頗多。民間流傳較廣的是被呂留良的女兒呂四娘刺死一說,說是呂四娘為報父仇,混入圓明園,將雍正刺死,并割去了雍正的頭,所以躺在清西陵地宮中的雍正應(yīng)該是一個沒有頭的皇帝。西學(xué)東進(jìn)以來,實證主義的大旗已經(jīng)扛了許久了,雖然挖開萬歷皇帝和慈禧老佛爺?shù)膲灢]有實證出多少有價值的歷史出來,雍正的腦袋是不是還在自家的脖子上,還是可以實證出來的。
不合法的上臺與被惡有惡報的殺死,這是一些人對雍正的后半生的邏輯解釋。雍正自身性格和做法的復(fù)雜性,加重了雍正之謎的復(fù)雜程度。比如,他死后葬于清西陵而不是清東陵,就頗為讓人費解。雍正生前死后的是是非非,討論了兩三百年,還是沒有個頭緒。
四
我們所關(guān)心的是,同樣是對兄弟異己進(jìn)行殺戮,而且,李世民的殺戮更加的殘酷、徹底,為什么到后來卻是殺戮更甚的李世民的道德形象更為高大,而雍正在相當(dāng)一部分大眾眼中則是一個殘忍寡恩、嗜殺成性的形象呢?
對于普通大眾而言,什么是攤丁入畝,什么是軍機處,羅卜藏丹津是人名還是民族名稱等等,都不是關(guān)心的對象,這些太專業(yè),太復(fù)雜,太遠(yuǎn),他們關(guān)心的,是他們所能夠理解或多少與自己的人生思考有關(guān)系的親屬關(guān)系,人生奮斗。這樣的關(guān)注點并無優(yōu)劣之分,但卻對歷史意識本身產(chǎn)生不小的影響。
在我看來,和李世民不同的是,第一,雍正對于異已的肉體消滅耗時很長,這就為對手傳播歷史真相或任意曲解歷史真相留下了足夠的時間,關(guān)于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版本的描述就有了存在空間;第二,雍正并沒有用足以使大家信服的描述來很好的統(tǒng)一大家的認(rèn)識,反而弄巧成拙;第三,雍正時代的資訊比唐時發(fā)達(dá),雍正問題留下來的不同史料實在太多,不僅有官方的,還有半官方的,民間的,不似對唐的描述,基本上是官方的。所有這些,對李世民和雍正的大眾形象的區(qū)別,都起到了相當(dāng)重要的作用。
“成王敗寇”,簡單的四個字未必就比當(dāng)今時代的任何所謂歷史大家或名家的大作所傳達(dá)出的理論更淺陋。歷史是強者書寫的。歷史上的強者對于歷史的過濾水平和所制造的邏輯會影響后世人們對其的判斷與思考。對比李世民與雍正,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眾眼中的歷史真相其實往往是被強者過濾過的歷史,而過濾結(jié)果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了后人特別是大眾對歷史的判斷。經(jīng)過若干年代之后,在一般人的眼中,神武的李世民和薄情寡恩的雍正就在人們的心中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