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
唐朝宰相,首推房、杜,這是所有史書的共識。房即房玄齡,杜即杜如晦。因為房玄齡善于謀劃,杜如晦善于決斷,史書又稱“房謀杜斷”。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今陜西西安西北)。其父名咤,隋時任昌州(今屬重慶永川)長史(相當(dāng)于副州長)。如晦少年時聰明有悟性,好談文史,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他機敏應(yīng)變,遂補他為滏陽(今河北磁縣)縣尉(公安局長)。他見隋朝政治腐敗,又覺縣尉之職卑微,于是棄官歸家了。
李淵父子攻克長安,秦王李世民引用他任兵曹參軍(重要軍事幕僚)。不久,又授予他陜州總管府的長史一職。當(dāng)時,秦王府中英俊多被朝廷借用外調(diào),李世民的心中憂慮。房玄齡諫:“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dá),王佐材也……必欲經(jīng)營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曰:“爾不言,幾失此人矣?!彼熳嗨]為府屬。后從李世民東征西戰(zhàn),任隨軍參贊(參謀),籌劃帷幄,處理事情,明了果斷,為身邊同事所佩服。李淵為嘉獎李世民,命其為陜西東道大行臺(戰(zhàn)時地區(qū)軍政首長),他則隨行任司勛郎中(負(fù)責(zé)因功賞地之法),封建平縣(今屬遼寧)男爵,食邑三百戶。李世民為了籠絡(luò)人才,設(shè)立文學(xué)館,置十八學(xué)士(負(fù)責(zé)起草文書參謀軍政等事務(wù)),他又被選為學(xué)士之首。李世民建天策府后,任他為從事中郎(相當(dāng)于參謀長)。
隨著政權(quán)的鞏固發(fā)展,皇位繼承權(quán)的爭奪也在暗里激烈展開。杜如晦與房玄齡為李世民出謀劃策,都鼓動他先發(fā)制人?;侍永罱ǔ尚睦镆彩欠浅C靼住扒赝醺兴蓱?wù)?,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于是,便向高祖讒言房、杜二人不利朝廷。高祖遂將二人調(diào)出,另行做了安排。而杜如晦卻喬裝道士潛回秦府,與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協(xié)助秦王滅了政敵。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先是拜他為左庶子(相當(dāng)于參謀長),后又升他為兵部尚書(掌軍事),進封蔡國公。貞觀二年(628),以本官檢校侍中(行宰相事),攝吏部尚書(總管人事),總監(jiān)東宮兵馬事。三年(629),又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右仆射(行宰相事),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朝廷所有臺閣規(guī)模典章文物,都是他們二人制定,很得當(dāng)時人的稱譽,從而也就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極為有名的且被后人稱贊的大唐王朝的“貞觀之治”。這年冬天,他因病辭職,太宗深憂他的病情,幾乎天天派人慰問。四年(630),病危,太宗太子均至他的居第探視,并且擢升他的長子杜構(gòu)擔(dān)任尚舍奉御(負(fù)責(zé)殿廷的禮儀張設(shè)以及灑掃等宮廷事務(wù))??上ВK于還是病卒,年僅四十六。太宗為之哭之甚慟,贈司空(司空、司徒和太尉是唐朝的最高官銜,正一品,乃地位很高的大臣加官),徙封萊國公,又命虞世南為其撰碑文。
杜如晦的提拔重用是因房玄齡的所薦,二人謀劃,商量成事,時論史論都將房、杜比為漢朝的丞相蕭、曹,確實沒有一點虛譽。
如晦的二兒是公主的駙馬,后來卻因牽涉進了太子謀反一案被斬。繼承爵位的長子杜構(gòu)也因此案坐貶嶺南,孤苦伶仃,死于邊野。想來晚年的李世民也像其父李淵一樣,亦因其子反叛一案而傷透了驕傲的心神,再也無力顧及到這位功臣的后人了。
魏徵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唐朝的開國元勛,兩人的畫像都上了凌煙閣,但在我的心目中,他倆無論怎么樣,終歸只能算得上一個中等人才罷了。中等人才有了機遇,特別是有了大機遇,也就變成了大人才。這機遇不是什么別的,就是我們平時講的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比如魏征,若非遇上唐太宗,結(jié)果會是什么樣,恐怕誰都難說的。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今河北晉州)。少年孤貧,人也落拓,卻有大志。從小不事生產(chǎn),出家做過道士。喜好讀書,多方涉及,甚為通達(dá)。見天下大亂,尤其屬意于縱橫之說。隋煬帝大業(yè)末年,武陽(今屬河北)郡丞(輔佐官)元寶藏起兵應(yīng)李密,召征為書記(負(fù)責(zé)處理文書信件)。密每次見寶藏信都贊嘆其寫得好,后來知是魏徵執(zhí)筆,即派人召見他,徵乃向密建議十策,密雖認(rèn)為奇,終歸沒采用。王世充攻密于洛口(今屬河南,時為屯糧之地),徵又向密的長史(副手)鄭颋建議高壘深溝以困敵,颋以為是老生常談,又不采納。后來,密失敗,徵隨密降于唐高祖。降后,久久不見用,他乃自請去安撫山東,于是任他為秘書丞(負(fù)責(zé)處理朝廷機要),馳至河南的黎陽,勸李密的河南守將徐世績(后來由唐賜姓李,單名績)歸順于唐朝。不久,竇建德又援助王世充攻占了黎陽,征被俘,建德逼他任起居舍人(掌侍皇帝的起居,記述皇帝的言行)。建德被太宗所俘斬,徵又回到了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被太子李建成引用成為東宮僚屬。他見太宗勛業(yè)日隆,力勸建成早為之計。建成玄武門失敗,太宗召他并責(zé)問:“汝離間我兄弟何也?”他答:“皇太子若從征言,必?zé)o今日之禍?!碧谠缇推髦厮?,非但沒有怪罪他,而且還用他為詹事主簿(負(fù)責(zé)太子?xùn)|宮的文書檔案)。太宗登上皇位后,又升他為諫議大夫(掌朝議)。魏徵既被太宗看重,自然死心塌地盡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次,太宗詢問他:“何謂明君暗君?”徵答:“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碧谏钜詾槭?。這一年,也就是太宗的貞觀元年,他前后陳諫兩百多次,太宗升他為尚書右丞(丞相助理),并慰勞他說:“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后又令御史大夫(副丞相職,掌上奏及監(jiān)察業(yè)務(wù))溫彥博勸他:“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跡?!碧诘囊馑际蔷贾g還是應(yīng)有些距離的,臣對君說話也應(yīng)有些畏忌才是。過了幾天,魏徵入宮奏曰:“臣聞君臣協(xié)契,義同一體,若不存公道,惟事形跡,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碧诋?dāng)即振奮改容:“吾已悔之?!贬缭侔菡f:“愿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太宗問:“忠良有異乎?”徵答:“良臣稷、契、咎、皋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并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yuǎn)矣。”太宗也深以為是。
貞觀十年(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的隋、周、梁、陳、齊史完成,時稱良史,加光祿大夫(重臣的加官,從二品),進封鄭國公。后因眼疾,屢次上書,請求解職,都因太宗自比金礦,待良臣冶鍛為器,以征比良匠,不準(zhǔn)辭職。嗣后,右仆射(行宰相事)出缺,太宗想用他,他堅辭不受。十六年拜太子太師,仍理門下省事。十七年(643)病卒,時年六十四,太宗很難過,面對其像說:“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歿,朕失一鑒矣!”魏徵狀貌雖然平平,但膽識過人,所以《舊唐書》贊他為“前代諍臣,一人而已”。此說甚是。
文成公主
七世紀(jì)初,西藏高原崛起了強盛的吐蕃王朝。王朝的國王叫松贊干布。他統(tǒng)一了高原的部落,并把都城遷到邏些,也就是今日的西藏拉薩。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松贊干布為了加強他與唐朝的友好關(guān)系,一連數(shù)次派遣使者帶著十分貴重的禮物到長安向太宗求婚。太宗幾經(jīng)斟酌之后,終于接受了他的請求,答應(yīng)出嫁文成公主,一位唐朝宗室的女兒。
相傳吐蕃所派出的求婚使者是聰明的大相,名字叫做噶·東贊。唐太宗向東贊提了五件難做的事情作為迎娶的前提條件。頭一件事是要他把一百匹馬駒子和它們的媽媽分清楚。于是,東贊先把馬群分為母馬和駒子兩圈,同時他還斷絕了駒子的飲水和草料。過了一天后,再把母馬和駒子放出,駒子立即奔向母馬,緊緊依偎不離了。第二個難題是要他把一根非常綿軟的絲線穿過一顆珍貴的孔道極小的九曲明珠。東贊就將一根馬鬃拴在一只螞蟻的腰部,再把螞蟻放進了九曲明珠的小孔內(nèi),然后用嘴不斷地朝著孔道吹熱氣,時間不過一會兒,這只螞蟻也就從明珠孔道的另一端蹣蹣跚跚地出來了。這時,他就把絲線接到那根馬鬃上,然后,他只輕輕一拉,絲線也就輕盈地穿過了那顆九曲明珠。這樣的難題一個個都被東贊解決了。唐太宗也滿意地將文成公主嫁出了。
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在唐朝的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前往西藏去成婚。松贊干布率領(lǐng)大臣親自趕到柏海(今青海瑪多)迎接,并以隆重的女婿之禮拜見了送親的李道宗。文成公主到邏些時,吐蕃人也身著盛裝迎接遠(yuǎn)道而來的王后。為了表示愛與尊重,松贊干布還特地為她修筑了新的宮室。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兩人舉行大婚之后,吐蕃和中原,藏族和漢族,關(guān)系自然更加緊密。太宗死后,高宗即位,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并被封為“西??ね酢薄K少澑刹紴榱吮硎舅麑μ铺诘陌У?,還派特使遠(yuǎn)道來朝,向太宗的陵墓致祭,并且上書,表示效忠。
隨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中原地區(qū)的農(nóng)具制造、紡織、建筑、造紙、釀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等生產(chǎn)技術(shù)以及歷算、醫(yī)學(xué)等等當(dāng)時較為先進的科學(xué)也都相繼傳入吐蕃。藏族的民間一直傳說,文成公主嫁吐蕃時,帶到吐蕃的糧種菜種就有成百上千種,隨她而行的各種工匠多達(dá)五千五百多,各種各樣的良種牲畜也有五千五百頭。這些多少都反映了文成公主遠(yuǎn)嫁吐蕃同時也就帶動了中原促進吐蕃的發(fā)展。
文成公主逝世于唐高宗的永隆元年(680)。她在吐蕃生活了將近四十年。由于她對吐蕃社會作出了她的獨特貢獻,她的事跡在藏區(qū)也被傳播得家喻戶曉。直到今天,人們還能訪問到她在什么地方傳授藏族婦女紡織,告訴人們?nèi)绾未汤C。藏族的史書也用了大量的篇幅記載她,藏族的民間也有節(jié)日專門隆重地紀(jì)念她。拉薩市的布達(dá)拉宮和大昭寺內(nèi)還供奉著她和松贊干布的塑像。布達(dá)拉宮還保存著他們結(jié)婚的洞房遺跡。
武則天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作為女皇,她空前絕后,作為女人也空前絕后。
武則天,又名曌,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之母。她之所以叫則天,是因其子中宗復(fù)位,尊她為“則天大圣皇帝”,她死后,又稱她為“則天大圣皇后”。則,法則也,以為法則也。則天,即以天為法則,頗有橫空出世的意思?!皶住笔撬诘腔盀樽约憾〉拿?,曌即照,是她特令創(chuàng)制的頒行天下的怪字之一,意思就是日月當(dāng)空,光明磊落,普照四方。
武則天出生于唐初的一個新貴顯宦之家,父親武士彟原來是經(jīng)營木材的商人,早年投靠高祖李淵,建唐后官至工部尚書,荊州(今屬湖北)都督(地方軍政首長),封應(yīng)國公。武則天在十四歲時,即因姿色出眾進宮,其母送她,慟泣不止,她卻笑著反勸母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入宮后,果得太宗歡心,太宗賜號為“武媚”。太宗崩后,被遣出宮,入長安感業(yè)寺做尼姑,一直做到永徽五年(654),高宗來到寺內(nèi)行香,見而傷泣,掬同情之淚?;屎鬄榱舜驌羰掑?,暗中令她蓄長頭發(fā),并勸高宗收她進宮。她天生巧慧,又多陰謀,卑詞屈己,奉事皇后,同時贏得高宗歡心,并且親手扼殺幼女,嫁禍皇后,廢后立己。繼而,又將廢后、蕭妃剁手、斷腳,泡入酒甕,“骨醉”而死。此后,高宗每一臨朝,她都必定垂簾后座,政無大小,都要與聞,一切決定取決于她,天子只是拱手而已,時稱二圣。高宗崩,其子中宗李顯嗣位,因一句話未合心意,被她廢為廬陵王,又立睿宗李旦為帝。她極寵信和尚懷義,穢亂宮廷,又信和尚法明之語,認(rèn)為自己是彌勒轉(zhuǎn)世,當(dāng)為人主,于是終于自立為帝,篡改大唐國號為周。她還寵愛張易之兄弟,縱使他們誣枉大臣,魚肉百姓。且選美少年置于內(nèi)宮,飲博嘲謔,以獲快意。武氏子弟也勢傾朝野,其侄承嗣、三思等人更是張狂無所顧忌。然而,即便就是如此,只要不反她的統(tǒng)治,她也能夠聽善納言,容受直臣,用人為政,因此剛直難奪之君子,朝廷州郡仍有不少,比如有名的狄仁杰等,往往直言,面折廷爭,至死而不變其氣節(jié)。還有宋璟、劉知幾等,也可算是自正之人。因此,大周王朝的聲威并未因其淫亂稍減,除了徐敬業(yè)的叛亂短期即被消滅之外,契丹、突厥(中國古代民族)之外患也被周軍先后平定。長安四年(704)八月,病重,張易之兄弟打算作亂。次年正月,病危之時,宰相張柬之率領(lǐng)眾大臣一舉斬了易之兄弟,重迎中宗,迫其退位,從而恢復(fù)大唐國號。十一月,她病亡,時年已是八十有二,與唐高宗合葬乾陵,陵前立的是無字碑。為何如此,含意如何,后人只能猜測了。至于她的是非功過,自然也是褒貶不一,不是大起,就是大落,而其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事實,確是出現(xiàn)盛唐局面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huán)。至于她的個人才情,從其詩文可見一斑,比如她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苯?jīng)歷了多少勾心斗角以及喋血之爭之后,神情恍惚的這個她,把紅的都看成綠的了。她的憔悴不為別的,只為思念她的故人。不信我近來想你想得常常淚下如雨嗎?那你打開箱子看看我穿的那條石榴裙吧。那裙子上有的是洗也洗不掉的淚痕。
這也是武則天,同一個武則天。
狄仁杰
在歷史的傳說中,在百姓的心目中,他可算得是個好官。他的故事不但多而且好,既好聽又好看,這里只說其中幾件在史書上記載的,與民間的傳說相比,情節(jié)倒要簡單得多: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他升任為大理丞,一年處理了大量積案,涉及一萬七千人,竟無一個冤訴者,一時自然名聲大振。而大將軍(中央軍的高級將領(lǐng))權(quán)善才失誤砍了昭陵柏樹,他卻只判其免職。高宗大怒,下令殺之,他竟面奏罪不該死。左右勸他趕快退下,不要繼續(xù)往下說了,他仍繼續(xù)往下說:“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后,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于不道。”高宗聽了他這番話,雖逆耳,又悅耳,氣也消了一大半,善才于是得免一死。
調(diào)露元年(679年),司農(nóng)卿韋機建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他上奏彈劾韋機引導(dǎo)皇帝追求奢侈,韋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協(xié)助尚書左丞處理吏、戶、禮三部的政務(wù))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他毫不留情揭露其罪,請求交付法司審理。高宗想寬容,他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終被定罪,朝廷肅然。高宗將幸汾陽宮,任命他為知頓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并州(今山西太原)長史(相當(dāng)于現(xiàn)今的省府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李沖玄以道經(jīng)過妒女祠,俗云盛服路過者,必定招致風(fēng)雷災(zāi),于是征發(fā)民工數(shù)萬,打算另開一條御道。他則堅決反對之:“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fēng)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一下也就免除了數(shù)萬人的這次勞役。高宗聞之贊嘆道“仁杰真大丈夫也!”
越王作亂,宰相張光輔率師討平,將士恃功,多所求取,他不理會。光輔責(zé)其輕視元帥,他說反者僅越王一人,如果“放縱邀功之人,殺歸降之眾,但恐冤聲騰沸,上徹于天。如得尚方斬馬劍加于君頸,雖死如歸”。光輔雖然理屈詞窮,無言以對,但卻從此恨上了他,回朝之后,奏上一本,說其不遜,目無領(lǐng)導(dǎo),將其貶為復(fù)州(今屬湖北)刺史(地方軍政首長),后又轉(zhuǎn)任洛州(今屬河南洛陽)司馬(主管軍事及治安)。則天皇后對他說:“卿在汝南時,甚有善政,欲知譖卿者乎?”他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dāng)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并為善友,臣請不知?!眲t天皇后深加嘆異。
神功元年(697),由于納言婁師德推薦,遷升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行宰相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圣歷元年(698),勸武則天召回廬陵王,立為太子,這是他的最大貢獻,否則,天下可能屬武,唐號從此不復(fù)了。武則天又問他:“婁師德賢乎?”他僅說他能謹(jǐn)守邊陲,不以為賢。又問“知人否?”他答不知。太后于是說:“朕之知卿,乃師德所薦,亦可謂知人矣?!彼@才慚愧地說:“婁公盛德,我為其包容久矣,吾不得窺其岸際也!”他一直以薦賢為意,他所引拔的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張柬之等,位至公卿將相者多達(dá)數(shù)十人。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彼f:“薦賢為國,非為私也?!?/p>
狄仁杰(607—700),字懷英,并州太原人。其祖父名孝緒,貞觀中期任尚書左丞。其父名知遜,曾經(jīng)任過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長史。其在學(xué)童時,有門人被害,縣吏派人來查詢,眾人全都接受詢問,惟其獨自堅坐讀書。縣吏責(zé)問他,他說:“黃卷之中,圣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zé)耶?”后考取明經(jīng)(與進士相等,進士重詩賦,明經(jīng)重經(jīng)術(shù),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等級),授汴州(今河南開封)判佐(處理一般日常政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