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初來杭時,求士于鄭希道先生。先生為余言,照玄上人之為詩,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詩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鄭君善鑒而言不過,心常懷之。及訪于杭人,無能言上人之能詩者,心竊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萬松嶺之壽寧寺,于是始得遍觀其所為詩。蓋浩如奔濤,森如武庫,峭如蒼松之棲縣崖,凜乎其不可攀也。而憂世感時之情,則每見于言外。嗚呼!是宜不以詩聞于杭之人矣。
夫詩何為而作哉?情發(fā)于中而形于言,《國風》、二《雅》列于六經(jīng),美刺風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之驗風俗、察治忽,以達窮而在下者之情。詞章云乎哉?后世太師①職廢,于是夸毗戚施②之徒,悉以詩將其諛,故溢美多,而風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誹謗之獄興焉,然后風雅之道掃地而無遺矣。今天下不聞有禁言之律,而目見耳聞之習未變,故為詩者莫不以哦風月、弄花鳥為能事,取則于達官貴人而不師古,定輕重于眾人而不辨其為玉為石,惽惽怓怓③,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轉相詆訾,而詩之道無有能知者矣。然則上人之不以詩稱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嗚呼!有伯樂而后識馬,有匠石而后識梧槚④。自古以及于今,伯樂幾人?匠石幾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詩,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鄭先生之為伯樂、匠石也,故為序其端焉。
(選自《明代文論選》)
[注]①太師:古代樂官之長?!吨芏Y·春官》中有太師、小師,列國皆有其官。②夸毗(pí)戚施:夸毗,諂媚,卑屈。戚施,駝背。這里比喻諂諛獻媚的人。③惽(hūn)惽怓(náo)怓:“惽”通“惛”,糊涂,不明了;怓,喧嘩,吵鬧。④槚(jiǎ):楸樹或茶樹,其木材質好。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峭如蒼松之棲縣崖(通“懸”,危險,陡峭)
B.莫不有裨于世教(益處,補益)
C.更相朋附,轉相詆訾(毀謗,非議)
D.故為序其端焉(事由原委)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求士于鄭希道先生/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B.然則上人之不以詩稱于今之人/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抱奇材而不遇/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D.是宜不以詩聞于杭之人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和特點的評論,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本文是給照玄上人的詩集寫的序,文中肯定了照玄上人的詩歌具有“憂世感時”的特點,并對其詩不為人知的原因進行了推測。
B.第二自然段否定“哦風月、弄花鳥為能事”的詩壇現(xiàn)狀,主張詩歌要用來憂時傷世,“以達窮而在下者之情”,先破后立,對比鮮明。
C.本文“夫詩何為而作哉”的發(fā)問,引發(fā)讀者對當時詩壇狀況的深思;提出“美刺諷戒”“有裨于世教”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富有卓識。
D.這篇詩序的最后一段還對鄭希道先生有伯樂、匠石的識人之明進行了肯定,同時也對世人不了解鄭先生的善鑒才能感到痛惜。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先生為余言照玄上人之為詩,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詩名者,莫之先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而至于宋,于是誹謗之獄興焉,然后風雅之道掃地而無遺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鮑亞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