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積累一】
生于1950年的朱清章現(xiàn)在是內(nèi)蒙古包頭市石拐區(qū)某礦區(qū)的退休職工。1975年,因為一次意外事故,他49歲的養(yǎng)母韓福珍因腦溢血成了植物人,養(yǎng)父也于1973年因病失去勞動能力。
已知身世的朱清章深知養(yǎng)父養(yǎng)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不顧別人“別在這個家受罪了”的“好心”勸告,勇敢地挑起照顧兩位老人的重擔(dān)。每天上班前、下班后,他都會忙于做飯、洗衣,給老人按摩、幫老人擦洗身體等等。他對養(yǎng)父母的一片孝心,感動了河南姑娘張鳳英,她不顧他窘迫的家庭條件,1977年毅然與他結(jié)婚成家,共同承擔(dān)起照顧養(yǎng)父母的重任。直到1999年張鳳英因為胃癌去世,這期間的22年,夫妻倆合力侍候臥床不起的植物人母親,也侍奉癱瘓在床達14年的父親,兩人一起把老人照顧得無微不至。妻子去世后,朱清章忍住內(nèi)心的痛苦,獨力支撐起自己的家,精心照料著母親。2003年母親突然能說簡單的話了,2004年母親手指能動了,2006年母親站起來了。截至2011年底,85歲的老太太不僅能下地行走,還能自己生火、做飯;朱清章的兒子、女兒從小到大耳濡目染,也十分孝順,一家四口人其樂融融,盡享著天倫之樂。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中,朱清章榮獲全國“孝老愛親”模范稱號。
啟示:堅持方能創(chuàng)造奇跡。生活在一個貧寒之家、臥床31年的韓福珍能夠活下來已實屬不易,而能夠站起來并健康活下來更是奇跡。是堅持,是持之以恒的堅持才演繹了這段人間神話。放棄意味著徹底無緣奇跡,堅持未必就一定產(chǎn)生奇跡。但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只能是堅持者,而非放棄者。
幸福常常植根于付出的土壤上。幸福人人向往,幸福個個樂享,但是,幸福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永動機,它需要付出,需要長期不斷地奮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才能獲得長久的幸福。
適用話題:孝順 孝心 愛的傳遞 奇跡
【素材積累二】
2011年9月29、30日,城市拾荒者付平接連兩天向武漢市公安局拾遺物招領(lǐng)處上交他撿到的分別裝有847元、2173元現(xiàn)金的錢包,每個錢包里還有一些銀行卡。付平今年45歲,沒有城市戶口,沒有讀過書。30多年來他在武漢以撿拾垃圾為生,生活困頓,收入僅夠維持每天兩餐的簡單生活;他多年來居無定所,近年來租住的簡陋屋子,被記者稱之為“棚子”;他從來沒有用過手機,很想有一部自己的手機。但是,從2009年第一次上交撿到的諾基亞手機起,他已經(jīng)累計上交十幾部手機;還多次上交撿到的錢包。其中,經(jīng)常是靠借車費或步行幾個小時,趕去上交失物。
付平說,他經(jīng)??匆妬G掉錢財?shù)娜耸Щ曷淦?,有的甚至號啕痛哭,如果是自己丟掉這些東西,會怎樣呢?多替別人想想,不是自己的錢,拿了心里也會不安!他的身邊人屢屢提到付平最愛說的一句話:“不是自己的錢,一分錢都不能要。”
10月4日到9日,《武漢晚報》連續(xù)六天多角度、全方位、大篇幅報道付平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的先進事跡和社會反響,感動無數(shù)讀者和網(wǎng)友,市民們稱贊他是“武漢最可愛的市民”。
啟示:付平為什么見財不動心、拾金能不昧?一是他將心比心,同情他人丟失錢財后的可憐;二是他為求心安,不掙昧心錢。付平常言“不是自己的錢,一分錢都不能要”,蘊涵著樸素的真理,也寄托著他的道德操守和人生追求。對比付平,我們能夠得到最好的結(jié)論:行善者最能得到心安,作惡者難得安寧。天下一切愿過心安日子的人,請莫做虧心事,堅持行善舉!
適用話題:美德 善舉 拾金不昧 心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