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鄉(xiāng)下看戲讓我有些吃驚。禾場里用幾張門板架起了一個戲臺,臺上光線暗淡,有一盞汽燈,還有兩三盞長嘴油壺?zé)?,都用草繩從臺頂?shù)跸聛?,冒出滾滾的黑煙。臺上兩個演員像是若隱若現(xiàn)的鬼影,其中一個正旋著一把什么油布傘,與另一個肩并肩高抬腿原地大跳,大概是作跋山涉水態(tài),直跳得腳下的門板吱吱有聲搖搖晃晃。傘旋得越來越快了,激起臺下一陣叫好。后來我才知道,這里正在演出一個打土匪的“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我不記得這出戲有革命戰(zhàn)士打傘的情節(jié),大概是某演員有快速旋傘的絕活,不旋給鄉(xiāng)親們看看是不行的,劇中的解放軍就只好旋著傘上山剿匪了。
農(nóng)民劇團買不起布景和道具,一切只能因陋就簡,蓑衣代替了斗篷,草繩代替了皮帶,曬墊上涂些黃泥墨汁就是山水遠景。又因為沒有劇本,便由一個略知劇情的小學(xué)老師說說大體梗概,演員們即便是文盲,也可以記住,以后上場自編自演,隨編隨演,即興發(fā)揮。
臺下一片黑壓壓的人頭,但真在看戲的卻不多。娃娃們在人縫中鉆來擠去興奮不已,經(jīng)常發(fā)出追逐的叫喊或摔疼了的嚎哭。后生們也忙著,不時射出一道道手電筒的光束,照到不遠處的少女堆里。中年婦女們或者在給孩子喂奶,或者給孩子把尿把屎。相對來說,只有老漢們才端坐得莊嚴(yán)一些,孤獨一些,對劇情和臺詞也較為關(guān)切,傘能旋出這樣的水平,得到他們的嘖嘖稱贊。他們沒有我的吃驚,他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臺上的狹小和混亂。比如打鼓佬和胡琴手說是坐在臺側(cè),其實已經(jīng)逼近了臺中央,都混到演員中來了;比方正是劇中戰(zhàn)事激烈之時,突然有人跨過尸體悠悠然走到臺前,不是新角色出場,也不是報幕員有事相告,而是一個村干部來給漸漸暗下去的汽燈加氣,加完氣再猛吹哨子,大吼一番,警告娃娃們不得爬上臺來搗亂。我差一點誤會這也是劇中的情節(jié)。
我不大可能看明白劇情,相信大多數(shù)觀眾也把劇情看得七零八落,甚至覺得他們壓根就不在乎這一點。他們沒打算來看戲,只是把看戲作為一個借口,紛紛扛著椅子來過一個民間節(jié)日,來參與這么熱鬧的一次大社交,緩解一下自己聲色感覺的饑渴。在鄉(xiāng)下偏僻而寧靜的日子里,能一下看到這么多的人面,聽到這么多的人聲,嗅到這么多的人氣,已經(jīng)是他們巨大的歡樂。何況還有臺上的鬧騰,有傘在飛快地旋轉(zhuǎn),有舉槍時爆竹炸響的硫磺味,有一溜披戴蓑衣的人在翻筋斗,還有各種稀奇新異的戲裝……
(選自《湖南日報》2006年2月4日,有刪改)
探究練習(xí)
1.作者第一次在鄉(xiāng)下看戲時為什么感到有些吃驚?
2.分析文中畫線句的含義。
3.本文用詞非常精當(dāng),請從文章選出一例,做簡要的評析。
4.文章哪些方面表現(xiàn)了鄉(xiāng)戲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于仁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