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要求學生從三個方面去鑒賞古代詩歌:一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二是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三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詩歌是最古老的一種文體,也是最早出現(xiàn)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包含著人們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孔子以“思無邪”概括《詩經(jīng)》,顯示《詩經(jīng)》中的每一首詩都飽含著那個時代勞動人民最溫柔、最敦厚的情感。我國古代詩大部分是抒情詩,因此,品鑒詩歌的“情”就成了詩歌鑒賞的重中之重。
“詩心”一詞來源于宋朝王令的《庭草》,詩中有一句話說得很直白:“獨有詩心在,時時一自哦。”也就是說,只有內(nèi)心充滿情感,才會時刻有吟誦的欲望。真正的“詩心”應(yīng)該飽含著深沉、濃厚的情感。那么在課堂上,如何讓學生也擁有一顆解讀詩歌的“詩心”呢?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狈磸?fù)誦讀是讓學生進入詩歌情境的有效方法,但誦讀也要講究技巧。如在講屈原的《國殤》時,教師可以用低沉而哀傷的語氣來誦讀開篇的“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讓學生了解詩歌題目中的“殤”,讓學生帶著一顆“詩心”走入詩境,去體會詩中的情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示范朗讀,如可以讓男生女生分別朗誦,再評出優(yōu)劣,以激發(fā)學生朗誦的興趣。讓學生自由支配朗讀時間應(yīng)該是最好的入詩方式,這樣可以使每位學生都能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才是詩歌教學的成功之處,如李白的《將進酒》、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杜甫的《閣夜》等詩歌都非常適合作為朗誦訓(xùn)練的素材。相信經(jīng)過朗誦,“詩心”會微笑著站在學生的心門口,靜待學生開啟心門。
教師還可以在詩歌教學中充分利用外部工具,圖片和音樂是首選,讓它們悄悄在空氣中散發(fā)詩的氣息。尤其是音樂,如最早的詩歌集《詩經(jīng)》就可以吟唱。為了在教學中醞釀學生的情感,教師可以嘗試用音樂作為背景,如《孔雀東南飛》和《梁?!返南鄳倨c甜蜜的味道形影不離,李清照的《一剪梅》、鄧麗君演唱的《月滿西樓》與相思之情攜手而來;屈原的《國殤》、屠洪剛的《精忠報國》與悲壯之憤同音共律。在這樣一場場聽覺和視覺的盛宴中,“詩心”開始翩翩起舞。
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一顆“詩心”,教師一定要比較詩人在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和詩人身世遭遇的變化,如李清照的《如夢令》與《聲聲慢》就描寫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女子形象,一個活潑,關(guān)注生活;一個憂愁,顧影自憐。李煜的《浣溪沙》和《虞美人》描繪了其兩個生活階段的不同心境?!凹t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不知愁為何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嘗盡人生百愁。詩歌會有矛盾之處,也有共通之處。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還應(yīng)比較主題相類似的詩歌,在比較中慢慢培養(yǎng)學生的“詩心”。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與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都是思鄉(xiāng)詩,前一首詩直接抒情,后一首詩借物渲染,表達手法不一樣;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與高適的“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都是邊塞詩,一個描寫邊塞風光之壯美,一個描寫將士的激昂斗氣。比較鑒賞詩歌的方法,讓品詩之心在學生心中扎下根。
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一顆“詩心”,教師還必須抓住詞中的重點字詞,仔細揣摩詩歌的語言。跟大眾語言相比,詩歌能讓語言擁有生命涌動的氣息,如在“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中,作者通過擬人修辭的手法,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了大好春光中的“鬧”。以語言為媒介,通過聯(lián)想、想象去接近古人的境界,感受古人的情懷,從而進入古人以空靈筆墨所繪成的意境。還必須和古人的生活情景聯(lián)系起來,否則就達不到與古人心靈相通的意境。如蘇軾的《新城道中·其一》詩中有句“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學生只要展開合理的想象,自然能體會到野桃開滿枝頭、溪柳迎風搖曳的歡快氣氛。
詩歌中的“情”是根,教師應(yīng)該給它充分的養(yǎng)料和陽光,讓其在自由的空間中茁壯成長,在“情”的基礎(chǔ)上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擴張詩的意境,充實詩的畫面。要具有一顆品詩的心,學生還要通過恰當?shù)恼Z言描繪自己獨特的體驗。如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的開頭就繪制了一幅空明、澄澈的春江花月圖。“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边@首詩的“根”就在對“月”的贊美之情,“流霜”“白沙”因“月”而呈現(xiàn)奇特的光彩。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伴隨我們走過了幾千年的歲月,使無數(shù)人因為它而不再寂寞。鑒賞詩歌不應(yīng)只是把詩歌變得支離破碎,也不應(yīng)只是干巴巴地給詩歌添上幾個抽象性的標簽。鑒賞詩歌應(yīng)該做到“詩”“人”合一,應(yīng)是品詩人的“詩心”與詩的雙舞,一字一聲都配合默契,讓優(yōu)美的詩歌不再只是詩人寂寞的代言詞。
(作者單位:劉奇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中學;徐小可 江西省宜春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