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人腦在過去感知的基礎上,對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chuàng)新的心理過程。豐富的想象是創(chuàng)新的翅膀,無論是再造想象還是創(chuàng)造想象,都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zhì)。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努力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情境,開啟學生的思維之窗,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zhì)。
一、聯(lián)想
它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而產(chǎn)生認識的心理過程,是把分散的、彼此不連貫的思想連接在一個思維鏈條上。聯(lián)想的方式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在教學《五彩池》時,筆者就抓住文中“水池圍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有像葫蘆的,有像鐮刀的,有像盤子的,有像蓮花的……”這句話中的省略號,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他們的觀察、記憶,加上豐富的聯(lián)想,再用圖畫、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擴想
它是指沿著不同方向去思考,不墨守成規(guī),不拘于傳統(tǒng)方法,沒有固定范圍的局限,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形式。在閱讀教學中,擴想表現(xiàn)為對教材內(nèi)容的開拓或對課文故事的擴充等。如在教學《司馬光》一課后,筆者引導學生廣開思路,思考除了“砸缸救人”之外,還能采取哪些辦法。學生們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想法,其中不乏好的方法。由此可見,學生的想象空間是多么浩瀚無邊,只要給他們自由的空間,他們便能充分舒展自己想象的翅膀,盡情地翱翔。
三、反想
反想就是唱反調(diào),它否定傳統(tǒng)的邏輯推理,以別開生面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為特征。如《草地夜行》一文里在描寫老紅軍戰(zhàn)士“舍己救人”時用了兩句話,“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快離開我!’他急忙說,‘我掉進泥潭里了。’”教師抓住老紅軍戰(zhàn)士先后說的兩句話,采用“以反推正”進行提問。通過比較老紅軍戰(zhàn)士前后說的兩句話,使學生領悟到老紅軍在身陷泥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小鬼”。這樣,老紅軍戰(zhàn)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便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四、補想
它是以部分文理和常理為基礎,用主觀推測、猜想、構思的方式,來預計事物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空白之處,設計問題讓學生補想。如在《月光曲》一課中,當貝多芬彈了一首曲子后,盲姑娘非常激動,問他是不是貝多芬先生,“貝多芬沒有回答”。這個句子看似平常,但內(nèi)涵豐富。筆者抓住它設計了一個問題:“貝多芬為什么沒有回答盲姑娘的話?”學生頓時興趣高漲,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最后歸納起來,答案竟有六種之多:①貝多芬默認了;②貝多芬謙虛;③貝多芬怕被人知道;④貝多芬陷進了情境,沒有聽到盲姑娘的話;⑤貝多芬急著要把《月光曲》彈出來,顧不上回答;⑥貝多芬認為遇上了知音,激動地說不出話來。可見在教學時,讓學生展開補想活動,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還能挖掘出教材的豐富內(nèi)涵。
又如在上完《撈鐵牛》一課后,有位同學舉手說:“老師,我還有比懷丙更好的辦法。”他認為懷丙和尚需要用兩船沙子撈一只鐵牛,撈八只鐵牛就需十六船沙子,那么多沙子倒入黃河可能阻塞航道。而這位學生的辦法是只用兩船沙子。先準備四只一樣大的船,兩只先裝滿沙子劃到沉鐵牛的地方,扣住鐵牛。讓另兩只空船分別靠在兩邊,再讓水手把沙子鏟到空船上,而不是鏟到河里。再通過空船,把鐵牛拉上岸。這樣用同樣的方法反復來回七次,就可把八只鐵牛撈上來。最后,把這兩船沙子再送回原處,這樣既撈出了鐵牛,又保護了河流。學生想到了前人所未想,說出了前人所未說,帶著自己的觀點去主動求知,無疑取得了最佳的學習效果。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概括著世上的一切,推動著時代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語文教學中的“新”機無限,只要教師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想象因素,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就一定能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意識,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作者單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