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運動的關系是《牛頓第一定律》的一個教學教學難點。學生并非迷信亞里士多德,但是不少學生很容易得出和他一樣的結論。我們的生活經驗錯了嗎?怎樣引導學生學習這節(jié)內容呢?筆者就此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只有懂得了動力學的知識,才能根據物體所受的力來確定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才能夠創(chuàng)造條件來控制物體的運動。本節(jié)課以人類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作為引子,著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力和運動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后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為后續(xù)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②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③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2)過程與方法:①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②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接受科學方法論的教育;③通過解釋慣性現象,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①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養(yǎng)成學生嚴密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歷程;②通過學習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
3.教學重點
《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重點是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
4.教學難點
《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難點是力和運動的關系。
二、學情分析
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錯誤認識,即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通過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可以轉變學生這種錯誤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教學方法及依據
針對學情,以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和實驗法進行教學。
四、教學程序
(1)問題引入
①物體原來是靜止的,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么辦?②停止用力,物體會如何呢?
(2)突破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演示1: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實驗的結果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不符,請學生思考原因。
通過實驗演示2:讓小車從同一高度,分別在毛巾及玻璃表面上滑行。讓學生觀察實驗的過程和結果。經過討論和分析,學生得出結論,即造成這種結果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再讓學生猜想一下:如果沒有摩擦力,物體會怎樣運動?學生們猜想的答案就是物體會一直運動下去。
(3)介紹物理學史
介紹亞里士多德關于力與運動的錯誤認識。
(4)理想實驗和探究過程
這個過程中,在學生閱讀教材時,教師同時運用多媒體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①如果沒有摩擦,第一個斜面上小球將會上升到多高?②第二個斜面上小球將會上升到多高?③小球在水平面上會如何運動?④通過實驗,得出力與運動是什么樣的關系?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得出伽利略的偉大之處在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
(5)實驗論證
運用實驗,如氣墊導軌,提供阻力很小情況下的物體運動,來驗證牛頓第一定律。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宇航員在太空中生活的視頻,來分析說明牛頓第一定律。
(6)講解
先講解定義,即物體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或者靜止狀態(tài)的屬性(或說抵抗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本領)叫做慣性;然后,通過打疊放的棋子、汽車剎車等例子,來解釋和分析慣性現象。最后得出結論,即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無關;接著,教師趁勢提出問題:“慣性和什么有關系?”并舉了兩個生活實例:“小孩和大人互相拉,小孩動了而大人未動?!薄翱炻嗤钠古仪蚝豌U球哪個容易被擋住?”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fā),得出“不同的物體抵抗其運動狀態(tài)的‘本領’不同,即慣性不同。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的結論;最后,教師進行小結,再次讓學生體會物理學家們對力與運動關系的認知過程,了解其認知的曲折性,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知識的熱情。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江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