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抵算得上喜歡喝茶卻很難喝到好茶的那種窮人。有道是居家過日子,開門見山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倘若家里少了茶,我是必須到外面去購買的。盡管我的日子比較貧寒,但如果哪天嘴邊少卻了淡淡的茶香,便會感到生活丟失了些許滋味。
其實我的茶齡并不長,經(jīng)歷也不怎么值得炫耀。因為出生在北方貧困鄉(xiāng)村的我,對茶葉是比較陌生的。我到十五歲左右,還不曉得茶葉是什么樣子。家在農(nóng)村,父母經(jīng)常為一大家子人填飽肚子發(fā)愁,哪里還有閑錢買茶葉喝呢?
我依稀記得那時家里來了客,頂多是倒上一碗白開水。在我少年的心目中,喝茶是悠閑自在的城里人的享受,跟我們鄉(xiāng)下人八桿子打不著。第一次接觸茶,是在縣城讀高中的時候,是在一位家境較為富裕的同學(xué)家品嘗到的。不過那時并不覺得茶水怎么好喝,只是覺得滿嘴的苦澀?;蛟S是咱們窮人命苦,無法接受這奢侈的貴族般的生活方式吧。
我養(yǎng)成茶癮,是大學(xué)畢業(yè)到新疆工作之后。盡管那時收入不算高,但無須為生計發(fā)愁。因為生活在城市的人群中間,因為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喝茶成風(fēng),因為“近朱者赤”,漸漸地就養(yǎng)成了喝茶的習(xí)慣。不過那時在新疆喝的也不是什么好茶,而是大眾化的磚頭般的茯茶,好大的一塊,需要用手扒開慢慢享用。茯茶是劣質(zhì)的茶葉,是用茶葉梗兒切碎制成的,但茶味濃香,喝起來有助消化之功效。在維吾爾哈薩克人家,飽食一餐牛肉后,美美的喝上幾杯茯茶,感覺確實不錯。
在我看來,新疆最好喝的茶莫過于奶茶,不過奶茶在邊城不易見到。我多次去過西北草原,因此有幸喝到了奶茶。在哈薩克同胞的氈房里,放牧為生的哈薩克人嗜茶如命,除了家家喝奶茶外,茶還是待客的上品,到哈薩克人家做客,不喝奶茶是說不過去的。熱情的主人歡迎遠(yuǎn)方來客,必殺一頭羊,然后沐浴夕陽,坐在開闊的氈房外,燃起一堆熊熊篝火,大家圍著大盆裝的煮羊肉猛吃一頓,其氣氛十分融洽,令人回味無窮。飯后便是喝奶茶了,女主人提著一小銅壺奶茶,一一給大家斟滿。奶茶除了開胃外還營養(yǎng)豐富。
邊城十載,我和茶結(jié)下了莫逆之交。盡管收入不豐,但幾塊錢的茶資還是付得起的。一塊茯茶,大抵七八塊錢吧,可慢慢享用一個多月,既經(jīng)濟(jì)又滿足了喝茶的嗜好,兩全其美。大雪紛飛的冬日,若有好友光臨,泡上一壺茶,一邊神侃一邊飲用,可謂其樂融融。我那時出席過幾次像模像樣的會議,故有幸喝到比較名貴的茶,諸如龍井茶、君山珍茶、大紅袍等。但喝時并不知是名茶,因此味道幾乎同普通茶無異。后聽說是名茶,且價格貴得令人咋舌,便感慨不已:咱們小老百姓,能有粗茶喝喝就不錯了,上千元一斤的名茶,我一個月薪水還不夠呢。
來到南方,我茶趣大增。不盡是天氣炎熱的緣故,而是南方的茶好喝,而且價格便宜。我比較喜歡喝烏龍茶,尤其是對安溪的鐵觀音情有獨(dú)鐘。我不喜歡練功般的功夫茶,用牛眼睛般大小的花碗,慢慢的呷,實在沒勁。每日中午,我會泡上一大壺茶,然后徐徐斟入普通塑料杯中,一喝就是兩三杯,洗腦清目,竟然格外受用。當(dāng)然有時興致所及,我會在夜晚泡上一壺濃茶,直喝得悠悠然飄飄然,讓自己發(fā)思古之幽情,念天地之悠悠,自有一番妙趣?;蚍蠋醉撻e書,或信手涂鴉,茶便成了我必不可少的“潤滑劑”。
喝茶能喝出好心情,能品出生活的真味——或甘美或苦澀,本是我始料未及的,何況一杯熱茶入腹,還能清心健腦呢!那種淡淡的優(yōu)雅的花香通過胃蕾,讓我在安靜的夜里,獲取一種恬淡似水的安詳心境。于是茶不但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滋養(yǎng)了我的精神綠洲,而且還拓寬了我思維和想象的空間,今生今世,能與茶相伴而行,應(yīng)該是一件樂此不疲的事情。
感謝茶,給我平淡無奇的生活注入了縷縷芬芳,使我留住了一些淡而有味的鮮活的生活氣息。其實茶就是生活最好的寫意,可能苦澀,但一經(jīng)細(xì)細(xì)品味,便會感到一股香醇滲入丹田,涌進(jìn)血脈,讓你體驗到生活的底蘊(yùn)和至極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