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貞操觀念形成伊始,貞操觀一直畸形發(fā)展并且不斷摧殘著女性們的身心健康。貞操觀念千百年來形成了套在人們身上的枷鎖,儼然已經(jīng)成為女性的一種桎梏,摧殘著女性的健康成長。
古今中外針對女子的酷刑,就算是令女子殉葬,即使再殘酷,總是對待少數(shù)女子的。而貞操觀念,則可以說是對廣大婦女們十分普遍的一種壓迫,殺人于無形。但這種畸形觀念在現(xiàn)代社會仍然或多或少存在。
古代社會,女子要守貞往往比保全性命還重要。守貞,其意即一個女子,或是一輩子不和男子發(fā)生性交關系,或是只和法定關系人(惟一的一個丈夫)發(fā)生性關系,否則就是“失貞”?;榍靶孕袨?、被強奸等也屬于失貞。失貞只適用于女子,不適用于男子。男子與妻子以外的女子發(fā)生性關系,一般被社會稱為“失德”,貞操觀是古代社會中男子專為女子而設的一種精神桎梏。
人類歷史上,貞操觀有一個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在遠古雜居時代,無“貞操”一說,直到偶婚制婚姻建立,男女共夫共妻的現(xiàn)象消隱,雜亂的性關系受到嚴格的限制,性關系開始限定在偶居的一男一女之間。有了明確的對偶同居的婚姻家庭關系以及有了明確屬于偶居男女的子女,于是與之相對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貞操觀,開始形成。
所以,貞操觀最初形成,是人類歷史的進步,它對于鞏固一夫一妻家庭制度,使人類后代健康、正常地繁衍,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它又是單方面施加給女子的枷鎖,貞操觀念自形成之日起,就日益強烈化,逐漸成為女子的最高社會責任,同時成為對女子的一種十分殘酷的精神壓迫和肉體虐害。就像私有制的確立,雖然剛開始有進步成分,但是最終還是會被更進步的體制所替代。
一夫一妻制建立后,特別是在封建制度之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基礎的男權制個體家庭終于定型。這樣的家庭具有單一性和封閉性,再加上女子生理方面的束縛,男人逐步成為家庭的主心骨。而宗法制度的確立使人們更加重視香火延續(xù)和繼承,貞節(jié)觀就進一步被強化,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
早在基督教誕生以前,埃及和其他東方國家就已經(jīng)有了貞節(jié)這個觀念。不過,自從基督遇難后的第四個世紀,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后期把基督教作為官方宗教以后,基督教得以迅速傳播,人們對官方宗教的敬畏,使基督教文化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例如,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原本對性采取了一種放縱的態(tài)度,視之為理所當然,可是,基督教不斷的滲透和影響,使社會風俗和道德觀念產(chǎn)生了明顯的變化,基督教新教義的重點是關于男女肉體的貞節(jié)和禁欲,這種思想對性生活的影響很大。
“別人的情欲不可能使一個人失去貞操,因為貞潔是一種內(nèi)心的品德,只要被強奸者內(nèi)心具有貞潔的品德,就不能認為她因遭強奸而失去貞操;相反,如果內(nèi)心沒有貞潔的品德,而把性交看成是一種肉欲,那么,她即使未被強奸,實際上已經(jīng)失去了貞操?!边@種觀念有合理成分在里面,不過,這不是因為放松了對女子貞操的要求,而是強調用上帝的敬、信、望的意志,全面控制自身的世俗欲望。奧古斯丁認為,道德就是一個人的意志對自身的全面控制,有道德就必須鄙視肉欲。他的這一系列論述,成為后世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
女子的貞操歸根結底是為丈夫保持的,它可以分為婚前貞操、婚后貞操和喪偶貞操三個方面。
1.禁欲
恪守貞操的根本是女子不該對性有興趣,男子對性也該保持警惕。基督教會提倡禁欲,并不斷靠思想影響普通民眾。
16世紀的歷史學家圣格雷戈里在《法蘭克的歷史》一書中寫道,法蘭克地區(qū)兩位青年訂了婚,結婚這天,這對年輕人被帶到了婚床邊。新娘面壁而泣,按照風俗,她的丈夫認為這一切都順理成章。他例行公事般地詢問她為什么哭泣,她說,她原本要把她的身子獻給基督,而現(xiàn)在,她違背諾言,去做一個凡人的妻子。她哭泣著把這些話源源道出,使新郎大受感動,并宣布:“如果她想戒除肉欲,我并無異議?!毙履锖芨屑?,他們牽手入睡,一直保持童貞,共享這張婚床一直到死。這件事被傳為佳話,而圣格雷戈里也以很大的熱情在書中描繪了這一切。
2.婚前驗貞
古來婚前驗貞、鑒別處女有許多方法,而其中很多都是荒謬而不科學的。
《圣經(jīng)》中的驗貞方法,是“叫那婦人蓬頭散發(fā),站在耶和華面前”,讓她手里拿著大麥面等物品做成的“素餐”起誓;之后,再命她喝下“致詛咒的苦水”,這是一種加進了祭司所在“帳幕的地上”的塵土的“圣水”?!杜f約·民數(shù)記》第五章說:“她若受污,喝了這苦水,肚腹要發(fā)脹,大腿要消瘦?!边@是利用人們的迷信與愚昧無知,進行心理上的恫嚇。
古代盛行婚前驗貞,即由丈夫或親友察看新婚的妻子是不是處女,即丈夫是否有“初次使用權”。女子作為男子使用的物品之一,還必須是未被使用的,即使被別人使用過一次身價就低得多。這還不僅僅是物品的“價值”問題,女子如婚前不貞,婚后必遭到懷疑,那么婚后所生的第一個孩子也很可能是“野種”。在貞操觀念剛形成的時候,有些部落有“殺首子”之風,就是因為當時群婚雜交的殘余仍然存在,女子的婚前性行為并不少見,一男一女婚姻制度又要求血統(tǒng)傳承,所以為了防止妻子嫁過來后所生第一個孩子并非傳承丈夫血統(tǒng),就濫殺第一胎。
3.初夜權
歐洲的中世紀,享用新娘的第一夜變成了統(tǒng)治者的權利,變成了占有農(nóng)奴的一切和玩弄女子的一種手段,“初夜權”的性質完全變化了。法國把“初夜權”稱為“張開大腿權”,這種風俗一直保存了幾個世紀。在德意志的查理曼大帝所統(tǒng)治的王國里,農(nóng)奴中的年輕姑娘都雜居在領主的前房里,任其“破瓜”。在1538年蘇黎世州議會所發(fā)行的公告中說:“領地的所有人——領主有權和領地之內(nèi)農(nóng)民(小佃農(nóng)、農(nóng)奴)即將出嫁的新娘共度一夜,而新郎也有義務提供新娘給領主。如果不愿意,新郎要付給領主4.3馬克左右的賠償費?!贝送猓行┏跻箼嗟某鲎屵€帶有利益交換的性質。有一本《黑色的性行為》的書中記載:“住在赤道附近的非洲部族有一種公開拍賣少女初夜權的習俗。他們的少女到了成熟期,其初夜權都要賣給購買的人。少女全身被衣服包住,被人抬高在部落內(nèi)巡回,然后在部落的廣場中跪在洋傘下,圍觀的人可以用適當?shù)拇鷥r和少女一起過夜。”這樣,出售初夜權的代價就成為少女的嫁妝。此外,在蘇丹南部的部族為了避免鄰近部落的侵略,就把少女的初夜權給予鄰近部落的長老。
4.鎖得住身體不能鎖住心
中國古代有所謂“男女授受不親”,“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之說,這只是古代許多國家禁錮婦女思想言論的很小一部分。
在古印度,男醫(yī)生給女病人看病也受到嚴格的限制。女子必須戴面罩,而醫(yī)生不準直接接觸婦女,尤其是進入皇宮為女病人看病,要把醫(yī)生的頭全部蒙起來,而宮中的后妃也決不準看男醫(yī)生。治病時,醫(yī)生必須站在掛幕之外,診斷病情要通過連在幕外的聽診器,并由一個侍女把聽診器的一端安放在后妃的心胸等部位,這有點像中醫(yī)的牽線診脈。這樣一來,病情往往沒有辦法得到抑制和修復。
而禁錮婦女的荒謬程度,可能莫過于貞操帶了。這是出現(xiàn)于歐洲中世紀的一種極其野蠻地摧殘婦女的“發(fā)明”,其目的也是強迫婦女為男子恪守貞操。
據(jù)推測,貞操帶大約是12世紀以后在歐洲出現(xiàn)的,一直延用到17~18世紀,也就是說,此物流行于歐洲黑暗的中世紀。關于此物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十字軍侵略阿拉伯時,從阿拉伯后宮帶回來仿制的;有人說是威尼斯、柏爾加摩商人長期在外,為防止妻子不貞所發(fā)明的。
所謂貞操帶,主要是用兩塊鐵片制成,留著通大小便的孔隙,鎖在女子下身的一個枷鎖式的東西。丈夫掌握鑰匙,只有打開貞操帶的鎖,卸下貞操帶,才能性交。這樣,在丈夫外出時,就可以對妻子“放心”了。
這種貞操帶強迫婦女為丈夫“守貞”,是不是有效呢?許多中世紀的小說和詩歌曾描述這種貞操帶的故事。許多貴族婦女都用錢買通鎖匠,自己配置了鑰匙,當丈夫不在身邊的時候,隨時可以開鎖和情人性交。在一幅銅版畫中,有一個戴著貞操帶的女人和一個男人,這女人一只手伸向一個男子,另一只手握著錢袋做懇求狀,這男子手持鑰匙,估計是個鎖匠,還有女仆在翻弄衣服。這圖旁還有四句詩,大意是:“沒有鎖能鎖住狡猾的婦人,沒有愛情就沒有婦女的忠貞;為了這緣故,我用你的錢買我所沒有的鑰匙?!边€有一幅法國的圖畫,描寫一個男子將要外出旅行,對妻子加上貞操帶的情形。這圖的一角畫一個男子拿著鑰匙,躲在帳幕的背后;另一角畫一個傻子用布蓋住一籃虱子,暗示這男子的行為正和那傻子關不住虱子一樣。有一段時間,“讓渡鑰匙”一直是歐洲諷刺劇及諷世畫譏刺的題材之一。
19世紀貞操帶在歐洲和美國都很興盛,除了嫉妒心強的丈夫用以鎖妻子外,未婚的女子也上鎖,修道院還用它來鎖修女。貞操帶有時也用在男人身上,19世紀時有時也用以鎖年輕未婚的男孩。據(jù)說非洲有一部族的首領必須帶上貞操帶,使他專心于戰(zhàn)事和族中的事務。不過,貞操帶多用于女性,主要體現(xiàn)出男子對女子的性占有和性壓迫,在歷史上是確定無疑的。
5.殘酷地處罰通奸者
坦桑尼亞人對失貞婦女要處以殘刑或死刑,即將失貞女子弄殘或弄死。阿拉伯國家要將失貞女子用亂石擊死。在法國有用火刑懲治失貞女子的做法。此外,世界上還有許多慘不忍睹的懲淫方法,如活埋、扒皮、沉潭、鞭打至死、油煎、碎尸、釘板、割陰、燒臀、刺乳、剖腹、切臂等等。在不少國家,即使對失貞女子不處死,也要施加極具侮辱性的懲罰,使女子沒臉見人,無法正常生活。例如被迫裸露全身,倒騎驢子,被帶著游行于城內(nèi)各街道。例如路易十三的弟弟奧爾連公爵的情婦就是這樣被迫在巴黎游街受懲的,至于一般的民間婦女則更不用說了。
恩格斯說過:“對付通奸就像對付死亡一樣,是沒有任何藥物可治的?!痹诠帕_馬,貴族們由武士來保護貴婦人貞操的風氣十分盛行,可是在貴婦人的情夫中,恰恰多半是肩負保護婦女貞操“重任”的武士們。在古代的西亞和中亞地區(qū),妻子們居住的后房被監(jiān)管得密不通風,可是女人仍有本事找到給丈夫戴綠帽子的機會。孟德斯鳩在《波斯人信札》之中,就曾借波斯人之口講了幾個使丈夫們瞠目結舌的偷情故事,這是有可靠的現(xiàn)實根據(jù)的。基督教的女修道院被監(jiān)管得比波斯貴族的后房還要嚴厲,卻仍然不能使修女們嚴守貞操,這在薄伽丘的《十日談》中反映得十分明顯。
但是,貞操這種東西不是靠女人就能守得住的,男子荒亂淫邪,怎么能怪女子把持不住自身?
6.寡婦守節(jié)
古代婦女不僅要在丈夫生前為丈夫恪守貞操,而且在丈夫死后仍要為丈夫恪守貞操,這就是守節(jié)。古代中國,貞節(jié)牌坊和烈女祠幾乎遍地都是,寡婦守貞之風盛行,多少女子被守貞的觀念摧殘。在外國,雖然沒有像中國這樣的貞節(jié)牌坊,但類似的風俗在不少地區(qū)仍然存在。
在基督教早期的教規(guī)中,曾經(jīng)有一個人一生只能結婚一次的規(guī)定,這也就排除了再嫁丈夫的可能性。在中東的一些國家,貞節(jié)格外受到膜拜,更夫再嫁是不被允許的。
特別是在古代印度,一個貞潔的女人在丈夫死后,就應該焚身殉夫。如果沒有勇氣殉夫,她的臉上和衣飾上就要加上寡婦的標志,并要比丈夫在世時更加小心地回避任何男性。男子見到了寡婦也要回避,因為寡婦是“不祥之物”,人們甚至認為是妻子的不吉利才造成丈夫的死亡。印度教教義規(guī)定,女子一旦和丈夫結合,就是永遠的結合,即使丈夫已經(jīng)死去,也永遠不能和他分離,一個女人一生只能結婚一次,寡婦守節(jié)至死才能上天。寡婦因為打上不吉祥的烙印,就成為婆家的奴仆,在社會上也不再享有一般已婚婦女的各種權利和待遇,她們無權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宗教活動,不能參加結婚、祝壽等一切喜慶大事,甚至不許修飾儀容,有的寡婦還要把頭發(fā)剃光。根據(jù)印度教的習俗,寡婦還要獻身于苦行與節(jié)欲的生活;在孟加拉邦,寡婦被禁止吃魚肉;在安得拉邦,寡婦要吃長齋。
(編輯 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