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字的出現(xiàn)大約在隋代。左邊的“阝”表示完好,一圈完整的墻圍起來,是一個四合院。從夏、商時期的二里頭宮殿遺址,到今天的傳統(tǒng)民居,都是四合院式的結(jié)構(gòu),四面圍以院墻,形成院落,在院落的中后部建造房屋?!霸骸弊终沁@種建筑形式的反映。
“院”字在字典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圍墻里房屋四周的空地,如院子、院墻;另一個是某些公共場所的名稱,如醫(yī)院、學(xué)院。前者是“院”字起源時的古義,已經(jīng)存在了三千多年;后者是現(xiàn)代漢語外來語的用法,歷史不到百年。
“院”源于安全
在我的老家,院墻不僅是貧富的標(biāo)志,也是重要的安全屏障,有錢人家修高墻大院防賊,沒錢的也要扎個籬笆墻防狗。因此,有院墻和院墻圍成的院落,家才像個家。
那時我家里有挺大—個院子。然而因為沒有錢,所以院子沒有院墻,就那么空空蕩蕩地敞著,不僅不好看,更讓人覺得不安全。記憶中,在近十年的時光里,修起像樣的院墻成了父母親辛苦勞作的動力。從玉米稈院墻,到玉米桿加低矮磚墻的混合院墻,再到筆直挺立的混磚院墻,父親感嘆終于有一個像樣的家了。暖煦的冬日里,暖洋洋的陽光灑了一院子,我常倚在院墻根下曬太陽,高高的院墻成了我溫暖的避風(fēng)港。
1943年,美國心理學(xué)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這一理論對現(xiàn)代社會影響巨大,它也成為了解釋人格和人類行為的最重要理論之一。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歸納為五大類,由低到高分成五個階層,像金字塔一樣排列著。人類行為正是為了逐層滿足需求而發(fā)出的,最底層是生理需求,其次就是安全需求。
需求層次理論同樣可以解釋三千年前“院”在中國出現(xiàn)的原因。在抵御外敵和野獸的襲擊時,院墻即便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至少也可以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一道保護的屏障?!霸骸钡男问皆谖髦軙r期初具規(guī)模,但事實上,它出現(xiàn)的時間還要早。今天,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遺址,我們可以看到在比西周更早的夏、商時期,房屋的建造就不是孤立的,它們都建在四面院墻合圍的—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中?!霸骸敝谌说囊饬x,就在于這個方形或長方形的空間,滿足了人們心理上的安全需求,從西周的鎬京,到20世紀(jì)我的家鄉(xiāng),幾千年不變。
“院”這個空間,其實也可以是圓的,一些外國民居的院子就是圓形,它同樣起到—個保護的作用。然而,為什么中國人沒有選擇圓而選擇了方呢?
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學(xué)說體現(xiàn)了先哲們認(rèn)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它對中國人的影響深遠(yuǎn)而悠長。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就很講究天圓地方,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的天壇和地壇。天壇是圓形,圓丘的層數(shù)、四周的欄板,都是單數(shù),即陽數(shù),以象征天為陽;地壇是方形,四面臺階各八級,都是偶數(shù),即陰數(shù),以象征地為陰。
西漢哲學(xué)家楊雄說“圓則杌棿(wu ni),方為吝嗇”,杌棿意為不安,吝嗇意為收斂。就是說,天是圓的,所以總在運動變化中,而地是方的,則意味著收斂的靜止。人們在建住宅的時候,目標(biāo)是安逸平靜的生活,那么方形的院子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了。不獨民居如此,紫禁城又何嘗不是—個放大的方形院子呢。
中國人的居住理想
中國傳統(tǒng)的民居,或南或北,不少都是四面院墻合圍的樣式,廣義地說,都可以叫“四合院”,而北京的“四合院”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
“四合院”的名字大有講究,如果僅僅理解成四面院墻合圍的院子,那就太膚淺了。“四合”兩個字本身就包含了天圓地方的意思,“四”表示四方,象征“地方”,“合”是閉合,象征“天圓”——這又是一個天圓地方。其實,天圓地方在中國人的院子中處處可見,比如人們常常在方形小院中修—個圓形水池,或者在兩院之間修一個圓形的月亮門,這些都是天圓地方的體現(xiàn)。
因為四面院墻代表了四個方向,所以四合院坐落的方向不能隨心所欲。四面院墻的走向必須是正南北和正東西,沒有人家會建一處“東北—西南”坐落的四合院。在這一點上,所有中國人都不是“文盲”。
更進一步說,四合院的“四合”,不僅有空間意識,還有時間意識。從甲骨文時代起,中國人的時空觀念就是合而為一的,東南西北之四方,與春夏秋冬之四時一一對應(yīng),即所謂“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因而,“四合”也暗示四時循環(huán)往復(fù)的統(tǒng)—。
學(xué)者鄧云鄉(xiāng)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老北京的四合院》中說,住在四合院里,“對自然界很敏感,對春夏秋冬歲時變化有深厚情致”。他在文中深情地描繪了四合院的四季,下面這段文字摘自其中對冬季的描寫:
“古老的四合院,房后面老槐樹的枝椏殘葉狼藉之后,冬來臨了。趁早把窗戶重新糊嚴(yán)實,把爐子裝起來,把棉門簾子掛上,準(zhǔn)備過冬了……天再一冷,爐子生起來,大太陽照著窗戶,座在爐子上的水壺?fù)鋼涞孛爸鵁釟?,望著玻璃窗舒敞的院子,那樣明潔。檐前麻雀咋咋地叫著,聽著胡同中遠(yuǎn)遠(yuǎn)傳來的叫賣聲……這一小幅北京四合院的冬景,它所給你的溫馨,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代替的?!?/p>
春夏秋冬四時的交替,帶來四合院里的生活內(nèi)容和形式的變化,人的內(nèi)在世界和自然的外在世界,都統(tǒng)一在春夏秋冬的流轉(zhuǎn)不息之中。所以,老百姓俗稱的“接地氣”,實際上并不是簡單地指住平房,而是說人感受和順應(yīng)四季的變化,與天地自然的節(jié)奏和諧一致。
心中的院墻
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國人的居住理想。時至今日,城市“房奴”的心中或多或少仍然有一份對“院”的向往。但城市化的進程快速推進,即便是最執(zhí)著的“釘子戶”都難以阻擋它的步伐,于是越來越多畫著圓圈的“拆”字被寫到越來越多的院墻上,一面又一面院墻轟然倒下,人們離“院”似乎越來越遠(yuǎn)。
然而,無論怎么拆,也拆不掉中國人心中的院墻。傳統(tǒng)的四合院院墻倒下,更多的院墻在拔地而起,而且愈發(fā)高大。如今的中國城市,無論是新建的樓盤還是改造的小區(qū),都以安全為由拉開架勢,砌起院墻,設(shè)門禁成了慣例,拉電網(wǎng)都不新鮮;在每一機關(guān)、單位、學(xué)校,甚至幼兒園,都建起了大院高墻;有錢人在郊區(qū)購買別墅之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拆掉低矮的籬笆,筑起高高的院墻,似乎只有這樣,這錢才花得值,心里才踏實。
這和西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美國,城市里的私宅大都沒有圍墻,個別住家雖用灌木或木桿做成各式籬笆,其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美觀或警示行人止步,并不妨礙這些房屋交織于城市的總體格局中。在城市市區(qū),除了城市規(guī)劃所要求的住宅區(qū)和商業(yè)區(qū)之分,一般每個建筑都無須用院墻來標(biāo)示其隸屬,而是讓建筑自然敞開來去,匯入城市的整體。美國的學(xué)校、市政府大樓、法院、警察局甚至白宮,都沒有高高的院墻。
這種對比的直接結(jié)論就是:中國人很封閉、保守。確實,中國有一句俗話“萬事不求人”,能做到萬事不求人,說明自身條件優(yōu)越,而擁有廣大土地和豐富自然資源的中國,在農(nóng)業(yè)文明里幾乎完全做到了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因此,生活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平安、穩(wěn)定,從而造就了保守的本質(zhì),不擅進攻,唯重防御,這和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將攻擊和掠奪當(dāng)成他們賴以生存的手段截然不同。
所以,中國人要用“院”把自己包裹好,藏起來,使外人看不見自己,既不想走出去,也不想讓人進來,生活在一個自給自足、按部就班、講求禮法的世界里。1840年前的中國,就是這樣的世界,經(jīng)濟實力、文化實力長期在世界范圍內(nèi)遙遙領(lǐng)先,“天朝上國”和它的子民都獲得了自我滿足。
保守、封閉的負(fù)面結(jié)果之一是帶來了“夜郎自大”的心態(tài)。一個非常典型的“夜郎”就是乾隆,他陶醉在琴棋書畫和自己的文治武功中,對傳教士們帶來的西方科技很是不屑?;实廴绱耍∶褚嗳?。但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康乾盛世是中國農(nóng)耕文明的一個高峰,它之后,屬于農(nóng)耕文明的輝煌燦爛一去不返。工業(yè)革命帶來的西方現(xiàn)代文明,如洪水猛獸般沖垮了中國的“院墻”。一夜之間,中國人變得毫無遮攔。
一個半世紀(jì)過去后,中國人也小心翼翼地走出了“院墻”,去到更廣闊的世界。中國也逐漸成為了世界的一員。然而,文化的慣性是巨大的,時至今日,中國人這種保守、封閉的院墻文化仍然處處體現(xiàn),豎立在人們心中的那座院墻仍舊拆不掉。
漢字釋義
岸
人不身處絕境,無法體味岸的美麗??床坏桨稌r的那種渴望,讓回憶美到極致。
什么是岸?許慎曰:“水厓而高者?!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說:江、河、湖、海等水邊的陸地為【岸】。
這樣的解釋似乎太機械了,抹殺了漢字的魅力。我們把岸拆開來看,簡直就是一幅精美絕倫的油畫。一條航道(丨)通過碼頭(一)連接江面、河面、湖面、海面或者洋面,登上陸地(一),迎面是伸出的山崖(廠,讀hǎn,本義是伸出的山崖),山崖的背后是【偉岸】的莽莽群山,云蒸霞蔚,美輪美奐。大山深處有人家,家里的女人如岸,不離不棄,靜靜地守候漂泊歸來的船。船,到了岸,也就到了家。
想家的人,都是因為離家太遠(yuǎn)。上學(xué)的時候,老師大都教會了我們這樣一句革命色彩很濃郁的格言:“只要努力,就能到達(dá)成功的彼岸?!笨墒?,所有的人都耗盡一生,為之努力奮斗,又有幾人成功地到達(dá)了彼岸?老師為什么要欺騙我們呢?
三十年后,我去問我的老師。他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條魚,特別羨慕岸上人類醉生夢死的生活,于是不擇手段地殺死蚌殼精,盜得一顆夜明珠送給潮神。道貌【岸然】的潮神將它送上了海岸,沒想到,暴烈的陽光很快就奪去了它的生命。臨死前的那一剎那,魚兒終于明白,彼岸雖然美麗,但并非適合所有人,至少它天生就與岸無緣。
我終于明白了老師的苦心,其實,他們并沒有欺騙我們?!鞍丁迸c“黯”同音,如果不擇手段地奪取,即使到達(dá)了彼岸,也會像那條魚一樣,走進無邊的“黑暗”。起點的岸和終點的岸互為彼岸,當(dāng)我們努力地付出之后,仍然找不到彼岸的【岸標(biāo)】(設(shè)在岸上指示航行的標(biāo)志,可以使船舶避開沙灘、暗礁等)時,為什么不嘗試一下回頭呢?
風(fēng)吹得累了,樹是岸;水流得累了,石頭是岸;心漂得累了,家是岸;歲月老了,船到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