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美學史在演進歷史譜系上呈現(xiàn)從客體性到主體性再到主體間性的特質(zhì)?,F(xiàn)象學以降,主體間性在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哲學美學中獲致了在場形而上學主體間性和歷史審美主義主體間性兩重向度。準確界定主體間性美學兩重向度不僅對于準確理解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美學思想意義重大,對于理解整個西方美學發(fā)展進路的內(nèi)在邏輯意義重大。
關鍵詞:主體間性;藝術體驗;在場形而上學;歷史審美主義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0-0219-02
一、海德格爾與伽達默爾主體間性美學概述
海德格爾現(xiàn)象學—存在論美學以及繼海德格爾哲學詮釋學美學對于主體間性美學都作出了自己獨特的繼承式發(fā)展。但是主體間性美學理論立足于這兩個哲學發(fā)展階段有其內(nèi)在的理路結(jié)構(gòu),而并非可以不加區(qū)別地等而視之的。而應深入分析,把握主體間性美學在這兩個不同階段所凸顯的理論旨趣的差異,進而具體而微地把握現(xiàn)代西方主體間性美學的理論架設。
1、海德格爾主體間性美學概述。存在論理論構(gòu)成海德格爾整個哲學思想基礎,理解海德格爾主體間性美學思想,首先要把握海德格爾存在論的基本思想。海德格爾在闡述存在問題在存在者層次上的優(yōu)越性時說:“對存在的領會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規(guī)定。此在在存在者層次上的與眾不同之處是:他在存在論層次上存在。”【1】海德格爾主體間性美學也正是基于在存在論層次上理解存在者的。
揭示海德格爾主體間性美學的存在論語境,并非以此否定其主體性思想。相反,我們只有立足于海德格爾主體性思想,才能進而領會其主體間性美學思想。胡塞爾在評述自然科學與哲學的關系時說:“生活和科學中的自然的思維對認識可能性的問題是漠不關心的——而哲學的思維則取決于對認識可能性問題的態(tài)度?!彼粌H說明現(xiàn)象學特殊的哲學使命和哲學旨趣,這一認識路向被合理地泛化到繼現(xiàn)象學之后的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哲學。海德格爾首先關注存在論哲學的可能性前提,即此在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被認識和述謂,并在其充分意義上表征世界的存在樣式。正是在此處,主體間性美學理論萌生了。海德格爾存在論主體間性還不就是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意義上的歷史審美主義主體間性,而是一種符合自身邏輯的在場形而上學主體間性美學。
2、伽達默爾主體間性美學概述。作為現(xiàn)象學—存在論哲學的時代性新發(fā)展,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尤其注重立足于既有的一切偉大的哲學傳統(tǒng),在主體間性美學理論上也逐漸突破傳統(tǒng),締造自身新的范式??档略陉U述天才對鑒賞的關系時說:“為了把美的對象評判為美的對象,要求有鑒賞力,但為了美的藝術本身,即為了產(chǎn)生這樣一些對象來,則要求有天才。”作為新康德主義者,伽達默爾在哲學傳統(tǒng)上除了辯證汲取現(xiàn)象學理論之外,尤其注重汲取康德美學思想,特別是康德審美觀。這對于伽達默爾主體間性美學理論的形成有密切聯(lián)系。
面對既有哲學資源,合乎邏輯地繼承更有助于傳統(tǒng)的保存。這也是伽達默爾對于康德哲學美學傳統(tǒng)的基本態(tài)度。在闡釋康德關于趣味和天才的學說時,伽達默爾說:“在審美趣味領域內(nèi),樣板和范例雖然有其特權(quán)作用,但是正如康德所正確指出的,這種作用并不在于模仿的方式,而在于繼承的方式?!边@種繼承在伽達默爾這里是一種詮釋性重建。這種重建不是主觀性地任意解讀,而是深入傳統(tǒng)之中,這種哲學傳統(tǒng)對于詮釋者來說,首先意味著一種如海德格爾所說的“詮釋學處境”。正是這種詮釋學處境,使得伽達默爾開始思考主體間性的可能性條件。如他在闡釋趣味的先驗特征時說:“判斷力批判乃是批判的批判,即這種批判探究在有關趣味事物中這樣一種批判性行為的合理性?!边@種哲學態(tài)度在思想前提上為其主體間性思想設定了基調(diào),即主體間性更多關注批判的理論品質(zhì)。這就凸顯了其審美主義主體間性的理論維度。
二、海德格爾與伽達默爾主體間性美學兩重向度解析
1、海德格爾“在場形而上學—主體間性”美學解析。海德格爾在場形而上學—主體間性美學思想首先從此在存在的優(yōu)先性得到說明。海德格爾在闡釋真理存在的方式時說:“真理本質(zhì)上就具有此在式的存在方式,由于這種存在方式,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關聯(lián)。”【2】此在理論構(gòu)成了我們解讀其在場形而上學—主體間性美學思想的切入點。關鍵一點在于我們對于海德格爾此在存在結(jié)構(gòu)的揭示。
海德格爾在場形而上學—主體間性解析需要三個相互聯(lián)系的闡釋步驟,即形而上學性、在場性及其兩者所規(guī)定的主體間性。首先,海德格爾主體間性美學思想有回歸古典形而上學哲學的思想特征。他在《存在與時間》的最初以探討形而上學引入自己的存在論時說:“我們的時代雖把重新肯定‘形而上學’當做進步,但這里的問題已久被遺忘了。”【3】形而上學可謂縱觀西方哲學始終,但對于形而上學的詮釋在各個時代有其不同的特質(zhì)。這也并非否認形而上學作為語言概念沒有在涵義上取得過必要的一致和一貫性,而是說它在不同時代、不同哲學家獲致的問題和意義向度處于發(fā)展演變中。海德格爾將形而上學引入存在論,主要想說明其哲學旨趣并非經(jīng)驗型的人類學和民族性等,而是即凡而圣的在場形而上學。是經(jīng)過了現(xiàn)象學哲學洗禮過的形而上學。其實是其在場性,這種在場性不是存在者的在場,不是存在本身的在場,而是此在的在場。是此在的在場使得存在者和存在者的存在得以顯現(xiàn)并獲得時間性的意義。正如海德格爾所說:“唯有此在存在,存在者才是被揭示被展開的。”而否則,“此在根本不在之前,任何真理都不曾在,此在根本不在之后,任何真理都將不在,因為那時真理就不能作為開展狀態(tài)和揭示活動或被揭示狀態(tài)來在。”【4】正是形而上學性與現(xiàn)象學結(jié)合之后的在場性,規(guī)定了海德格爾主體間性美學思想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保持了必要的張力,也最終型構(gòu)了其在場形而上學—主體間性美學思想的特質(zhì)和結(jié)構(gòu)。
2、伽達默爾“歷史審美主義—主體間性”美學解析。近年來,學界開始研究伽達默爾審美主義美學思想,也有學者嘗試以其審美主義思想來框定伽達默爾主體間性美學觀念。但伽達默爾的歷史性思想沒有被足夠重視。因為只有揭示其歷史性思想的基礎效用,才能深刻把握伽達默爾歷史審美主義—主體間性美學思想在美學思想史上的獨特性。而不是浮泛地將之與伽達默爾在場形而上學—主體間性混淆在一起難解難分。
如上所提,伽達默爾歷史什么主義—主體間性試圖回溯胡塞爾現(xiàn)象學哲學,試圖從現(xiàn)象學中重新詮釋存在主義。在其《在現(xiàn)象學和辯證法之間——一種自我批判的嘗試》文中,他說:“在同樣的意義(哲學是對人類生活形式所必須是什么的反思)上哲學詮釋學也并非理解的藝術,而是理解藝術的理論。”將哲學詮釋學解釋為專門理解藝術或說藝術作品的理論以其歷史性,亦即時間性意義上的有限性表征和超越歷史性本身。如果說在海德格爾那里,其主體間性是超脫時間性的讀者和超脫時間性的文本的關系的話,伽達默爾主體間性就是經(jīng)過哲學美學辯證發(fā)展之后的歷史性的文本與歷史性的文本之間的關系。在論述胡塞爾和約爾克伯爵的生命概念的時候,伽達默爾說:“海德格爾把他的工作建立在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意向性研究的基礎上,因為這種意向性研究意味著一次決定性的突破,它根本不是像狄爾泰當時所認為的那種極端的柏拉圖主義。”伽達默爾肯定海德格爾哲學對于胡塞爾現(xiàn)象學哲學是一種范式的突破,這透露出伽達默爾本人哲學觀上對傳統(tǒng)或曰范式的突破的自覺,盡管這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正是對于現(xiàn)象學的回溯性詮釋,伽達默爾主體間性美學理論充滿后現(xiàn)代性的理論特色,即將自身的存在境遇當做一個整體語境與另一個文本語境進行歷史性的審美交流和對話,從而型構(gòu)歷史審美主義—主體間性美學邏輯機構(gòu)和思想面相。
3、主體間性兩重向度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解析。主體間性美學作為一個概念有其特定內(nèi)涵,將其作在場形而上學主體間性和歷史審美主義主體間性的義理區(qū)分的必要性在于:在結(jié)構(gòu)上澄清作為現(xiàn)代哲學美學主流思潮的主體間性理論概念發(fā)生和演變的基本狀況。海德格爾在為闡述操心的存在意義所獲得的詮釋學處境與一般生存論分析工作的方法性質(zhì)時說:“我們本身向來所是的存在者在存在論上是最遠的?!薄拔覀儽旧硐騺硭堑拇嬖谡摺敝允恰霸诖嬖谡撋鲜亲钸h的”,是因為這樣的存在者是未經(jīng)省察的經(jīng)驗,因此處于遮蔽的狀態(tài)。主體間性尚未從主客二分的存在假象中掙脫出來。所以海德格爾說:“若要剖析此在的源始存在,倒必須與沉淪著的存在者層次上及存在論上的解釋傾向針鋒相對而從此在那里爭奪出結(jié)果來。”存在者只有闖入此在的澄明境界,才能獲致其存在的現(xiàn)實意義。如海德格爾所說:“真理唯獨作為在世界與大地的對抗中的澄明與遮蔽之間的爭執(zhí)而現(xiàn)身。真理作為這種世界與大地的爭執(zhí)被置入作品中。”主體間性正是澄明大地中的主體與遮蔽世界中的主體的情景交往。存在者與存在者的存在在此活的情境中綻開屬于自己的意義時間和空間。伽達默爾在闡述海德格爾關于詮釋學現(xiàn)象學的籌劃時說:“我們甚至必須承認,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一書的最初設計并不完全超出先驗反思的問題范圍。”這種說法并未在實質(zhì)上抹煞海德格爾對主題間性哲學美學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但“雖然《存在與時間》批判地揭示了胡塞爾的先驗主體性概念缺乏本體論規(guī)定,它仍然用先驗哲學工具來表述其自身對于存在問題的解釋?!辟み_默爾這種對于海德格爾主體間性美學理論結(jié)構(gòu)的解析同樣適批判地適用于其歷史審美主義—主體間性對于在場形而上學—主體間性的超越。
三、主體間性美學兩重向度解析的意義與解釋限度
1、主體間性美學兩重向度解析的意義。將主體間性作海德格爾在場形而上學和伽達默爾歷史審美主義區(qū)分并加以研究的意義主要有兩點:一是以更加自覺的研究方法論意識解讀現(xiàn)代西方哲學美學的最新成果,力求深刻把握美學前沿研究的范式和問答邏輯;二是以西方現(xiàn)代美學主體間性為切入點準確領會現(xiàn)代性理論的時代化的形式架設和內(nèi)容綱要。
首先,在現(xiàn)代西方美學研究方法論意識的自覺上,把握伽達默爾歷史審美主義—主體間性對海德格爾在場形而上學—主體間性的超越。需要注意歷史審美主義不僅僅就是缺乏理論自主性的表現(xiàn)論。伽達默爾在闡釋審美存在的時間性時說:“審美存在對表現(xiàn)的依賴性,并不意味著缺乏或缺少自主的意義規(guī)定?!敝黧w間性首先宣稱自身意義規(guī)定性的獨立,并以這種獨立凸顯主體間性所蘊含的歷史和此在兩個視域的融合及其必要的張力。其次,在對現(xiàn)代性理論的準確領會上,主體間性的兩重性理論有益于我們從現(xiàn)代性理論內(nèi)部把握其最新涵義。因為,“審美主義的發(fā)生是一個現(xiàn)代性的事件,它是對現(xiàn)代性的一種美學上的反思、批判。”審美主義理論作為現(xiàn)代性理論的一個表現(xiàn)有助于我們具體地把握美對于人的自由本質(zhì)的揭示和彰顯。“正是在審美活動中,人類能夠理解世界,與世界交流,創(chuàng)造出意義,從而推動人性的生成,確立人性的尊嚴。”此處人類和人性均是在普遍性意義上討論美對于此在存在意義的生成的效用,美的自由普遍性的揭示為主體間性兩重性結(jié)構(gòu)的彰顯對于指導意義。李澤厚在闡釋莊子哲學是美學時說:“個體的人的真正身心自由來自人類集體在實際上支配事物的必然性并使自然人化的結(jié)果?!闭侨说膫€體性與類特性兩個維度的良性互動不斷賦予主體間性相對于現(xiàn)代性的流變中的時代特質(zhì)。
2、主體間性美學兩重向度的解釋限度。主體間性兩重向度的揭示不能抹煞主體間性固有的意義同一性。即自覺意識到主體間性美學兩重向度的解釋限度。這也是在方法論意識的前提中設定讀者自己的歷史性的必然要求。
伽達默爾在闡釋其效果歷史原則時說:“當我們的歷史意識置身于各種歷史視域中,這并不意味走進一個與我們自身世界毫無關系的異己世界,而是這些視域共同地形成了一個自內(nèi)而運動的大視域,其超出現(xiàn)在的界限而包容著我們自身意識的歷史深度。”主體間性正是在這個大視域中出入自身世界的內(nèi)外,只是我們不能將此視域過度詮釋為游離于具體美學范式的任意視域之間的比對。主體間性只有在效果歷史情境之中才能獲致其活的生命條件。故伽達默爾說:“效果歷史意識其實乃是理解活動過程本身的一個要素,且如我們將看到的,在取得正確提問過程中,它就已經(jīng)在起著作用?!敝挥谐浞謹U充主體間性內(nèi)在的基于邏輯張力的歷史空間,效果歷史才能獲致最大的視域,也即此在的存在境遇才會在理性自身的指導下源源不息地綻開于大地上。
注釋:
【1】【2】【3】【4】(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存在與時間[M].三聯(lián)書店,2006
參考文獻:
[1]、(德)埃德蒙德·胡塞爾著,現(xiàn)象學的觀念[M].人民出版社,2007
[2]、(德)馬丁·海德格爾著,林中路[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