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唐邊塞詩人高適以立功邊塞而封侯的熱情,親歷了邊塞軍旅生活,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邊塞詩,以洞察世事的政治眼光直面現(xiàn)實、冷靜觀察,以高度社會責任感深入思考和分析。故其詩作“主理”,反映層面廣闊,題旨深刻;藝術表現(xiàn)上“尚質”,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渾厚質樸。高適的邊塞詩慷慨悲壯,洋溢著盛唐的時代氣息。
關鍵詞:高適;邊塞詩;尚質;主理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0-0210-01
唐代是充滿自信、積極向上、文化繁盛的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空前繁榮,詩人輩出,佳作紛呈。盛唐更是樂觀自信的時代,士子和詩人們動輒以公卿王候自許。“寧為百夫長, 勝作一書生” [1],“從軍報國”以“躡級進身”,成了一代知識分子特別是中下層知識分子普遍的愿望和追求。高適三次出塞,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把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推向高峰,成為盛唐邊塞詩的領軍人物。
元代的陳鐸在《詩譜》中說:“高適詩尚質主理”。所謂“主理”,是指高適以政治家的眼洞察世事、冷靜觀察,以社會責任感深入思考,詩作反映面廣闊、題旨深刻;所謂“尚質”,是指其邊塞詩語言渾厚質樸,不假雕飾;多直抒胸臆,或多夾敘夾議。
一、高適的邊塞生活及邊塞詩創(chuàng)作
高適(702——765)字達夫,又字仲武,渤海人(今河北景縣人)。高適雖少孤貧,但將門家風的影響,使他學書學劍,非常自負?!斑m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jié)義逢時多難”[2]。二十歲到長安直取公卿,失望而歸。后漫游梁宋,躬耕自給。五十歲做了封丘縣尉,但“拜迎官長心欲碎, 鞭撻黎庶令人悲”(《封丘縣》)不久辭去了封丘縣尉。強烈的富貴功名的愿望,“以安危為己任”[3]使他走上了從軍之路。
一般認為高適兩次出塞,但算上天寶九年他送兵到薊北, 在邊塞生活的近三個月,可以說是三次出塞。高適于開元二十年到東北邊塞,雖未能入幕, 但在邊塞游歷了兩年, 體驗了對契丹的戰(zhàn)爭。高適辭去封丘尉,赴西塞,入哥舒翰河西幕,并以此升遷, 成為“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4]。
高適的邊塞詩,多數(shù)寫于薊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間。前兩次出塞,高適并沒有真正參軍,對軍旅生活缺乏深切的體驗。但高適較強的憂患意識,使他十分關注士卒的苦難,以政治眼光分析邊防問題,提出見解。這時作品主要有《塞上》、《薊門五首》、《送兵到薊北》、《燕歌行》、《使清夷軍入居庸三首》等。
高適到河西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正式開始了軍旅生活。他再次以政治家的眼光真面現(xiàn)實、深入思考。詩歌慷慨激昂,充滿了報國安邊的壯志豪情,歌頌著將士們奮勇殺敵的愛國之情,對將士們滿懷憐惜和同情。在河西的作品主要有《塞下曲》、《九曲詞三首》、《河西送李十七》、《武威同諸公過楊七山人》、《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入昌松東界山行》、《送白少府送兵至隴西》、《金城北樓》、《送渾將軍出塞》、《部落曲》、《塞上聽吹笛》等。
二、“主理”
“高適是一個政治詩人和邊塞詩人”[5]。他的邊塞詩“主理”,以政論筆調反映邊塞生活的所見所聞和冷靜的思考,反映面廣,思想內涵豐富,主旨深刻。
報國安邊的豪情壯志,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
“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塞下曲》),“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淺才登一命, 孤劍通萬里”,“總戎掃大漠,一戰(zhàn)擒單于。常懷感激心,愿效縱橫謨。”[6]報國安邊的豪情壯志,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滲透對將士為國奮戰(zhàn)的頌揚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鐵衣遠戍辛勤久”、“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燕歌行》)歌頌保家衛(wèi)國“破殘賊”的將士們的愛國節(jié)操?!端蜏唽④姵鋈访鑼戇吶麖V漠奇險的戰(zhàn)場和將士們的艱苦生活,歌頌了將士們浴血戰(zhàn)斗、死節(jié)不顧身的英雄氣概。表達了英雄主義的主題,洋溢著盛唐時代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以政治家的眼觀來關、分析邊防問題
高適的邊塞詩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來觀察、分析邊塞現(xiàn)狀, 把戰(zhàn)爭與國家安危、人民苦樂聯(lián)系起來考慮。深刻揭示邊防政策的弊病, 以政論的筆調表達自己對戰(zhàn)爭的意見。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燕歌行》),揭露了邊將驕奢淫逸, 不恤士卒,軍中兵將苦樂不公?!吧懋敹饔龀]p敵,力盡關山未解圍”(《燕歌行》),抒發(fā)邊帥輕敵失策邊患難平的憂憤。“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燕歌行》),表達對征人久戍難歸的憂憤和感慨。
《薊門作》從不同的生活側面反映連年戰(zhàn)爭給戍邊士卒帶來的困苦,描寫了軍中將士苦樂懸殊的生活;《薊門五首》揭露并痛斥邊庭上“戍卒厭糟糠, 降胡飽衣食”的反常現(xiàn)象;《答侯少府》描繪“邊兵如芻狗, 戰(zhàn)骨成埃塵”的悲涼場面,表達了對士卒的深切同情。
“東出盧龍塞, 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里, 漢兵猶備胡。邊塵滿北溟, 虜騎正南驅。轉斗豈長策, 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將軍, 按節(jié)臨此都?!盵7]寫出了幽薊一代邊患深重的嚴峻事實,議論邊策,指出與敵久戰(zhàn)并非長策, “和親”并非“遠圖”,追憶李廣, 表示任用良將鎮(zhèn)撫邊塞方為良策。
三、“尚質”
高適的邊塞詩語言質樸,不假雕飾,渾厚典雅,“暗淡之內,古意猶存”[8]。現(xiàn)實主義的白描,為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情感服務是高適邊塞詩的主要特色。
高適注重詩歌的思想內容和篇章結構的完整,以白描的手法來描寫現(xiàn)實,語言質樸,達意即可?!案哌m的《燕歌行》寫軍容‘摐金伐鼓下榆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寫出征軍氣勢浩大, 用語簡樸質實?!盵9]
高適的邊塞詩創(chuàng)作夾敘夾議,在敘寫中抒發(fā)主觀情緒和感受。《燕歌行》就是以夾敘夾議的手法寫成,既有戰(zhàn)爭場面的敘述, 也有議論性的主觀看法和感慨。在敘寫中表達作者的感嘆和憂憤, 譴責邊塞將帥不體恤兵士的行為。
高適的邊塞詩不注重邊塞風光的描寫,即使有也是為抒情做鋪墊,也是觸景生情。如“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積雪與天迥,屯軍連塞愁”,“古鎮(zhèn)青山口,塞風落日時。巖巒鳥不過,冰雪馬堪遲”,描寫積雪、塞風只是作為襯托,表達對軍旅悲苦生活的感受。
要之,高適以政治家的視角觀察邊塞軍旅生活,其邊塞詩“主理”,反映現(xiàn)實深刻,內涵豐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高適的邊塞詩“尚質”,語言不假雕飾,渾厚質樸。高適的邊塞詩筆力雄健,風格悲壯而沉郁蒼涼。高適作為盛唐邊塞詩的杰出代表,無疑具有永久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楊炯.從軍行
[2]、[3]、[4]、舊唐書·高適傳
[5]、劉開揚.論高適的詩
[6]、劉開楊.高適詩集編年箋注.中華書局,1981年12月第1版
[7]、高適.塞上.高適詩集編年箋注.中華書局,1981年12月第1版
[8]、[9]、胡應麟. 詩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