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現(xiàn)代美國文學重要的大師級之一,弗羅斯特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一生勤勉,留給后世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段催x擇的路》是他的杰作之一,在這首小詩中,詩人通過簡單的措辭表達了深刻的含義。同時,在這首詩中,本文發(fā)現(xiàn)不同層次的隱喻有不同的構建方式,它們一起組成了一個概念系統(tǒng),影響著讀者對這首詩主題的理解。此外,通過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和文本世界理論方法對這首詩中的隱喻的分析后,本文發(fā)現(xiàn)在這首詩中使用的許多象征用法和表達都來源于這四個隱喻,并且這四個概念隱喻中與詩人的世界觀、宗教觀、圣經文化和個人經歷認知也很大的關系。
關鍵詞:弗羅斯特;隱喻構建;文本世界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0-0196-01
1、引言
隱喻,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一直以來都是語言研究的重點話題。成功的詩歌隱喻能使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同時能帶給人美的享受,讓詩人和讀者產生共鳴。既然這樣,那么詩歌中的隱喻是怎樣構建的呢?誠然,關于詩歌和隱喻的關系的研究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關注。LakoffTurner(1989)在他們合著的《超越冷靜理智:詩歌隱喻指南》的書中開始對詩歌中隱喻的工作機制進行了思考和研究;胡壯麟(2004)對詩歌中隱喻的理解過程進行了解釋;束定芳(2005)從認知的角度對隱喻和詩歌的關系及隱喻在詩歌中的功能進行了探索;后來認知詩學的興起從一個新的角度對詩歌和隱喻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和文本世界理論方法對這首詩中隱喻進行探索。
2、理論介紹
文本世界理論(the Text World Theory)是由已故教授Paul Werth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最先提出并發(fā)展的關于文本認知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根據(jù)文本世界理論的觀點,在語篇中隱喻被作為一種概念雙視角(conceptual double vision)。它是由文本中不同的世界(心理表征)混成新的世界(心理表征)。而概念隱喻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習的經典理論,其思想首先由首先是在Lakoff Johnson(1980)提出,這種理論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隱喻是思維方式和認知的手段。
3、詩歌中隱喻的構建和理解
本文主要以20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詩人、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未選擇的路》為例分析。這首詩就像詩人寫的眾多的其他的詩歌一樣,以詩人對自然風光的觀察為開端,仿佛詩人是一位在自然中觀光游玩的旅行者。這首詩的主題是一個哲學的命題:當任何人為了擁有某種有價值的東西時,他不得不放棄另一種似乎可能同樣有價值的東西,而最終這種選擇的結果卻難以預料!這首詩也是一首象征性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許多具體的隱喻性的表達,如:“黃色的叢林”、“路”、“旅行者”、“荒草萋萋,十分幽靜”、“遙遠的路途”、“黑暗的森林”等等,它們都含有深刻的含義,都能引起我們關于生活的哲學思考。更重要的是,在這首詩中,從這些隱喻性的表達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四個篇章層面的隱喻,即:LIFE IS A JOURNEY(生活是旅途), FUTURE IS A MYSTERY(未來是個謎), CHOICE IS PAIN (選擇是一種痛苦)和 LESS IS UNIQUE(少是一種獨特)。通過這四個篇章隱喻,詩人成功將讀者帶入了詩歌描述的世界,感受詩人所感受到的東西。在這首詩中,弗羅斯特本人從小坎坷的人生經歷和其所受的深刻的虔誠宗教思想的也對詩歌本身和其中元素的構建產生影響。這首詩中,LIFE IS A JOURNEY(生活是旅途)隱喻既反映在具體的文字之中,又是詩人本人早期艱苦的生活和對詩歌創(chuàng)作夢想的不懈追求生活的理解和詮釋。此外,從宗教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條路不僅是詩人所要經歷之路,其實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人類由于原罪在被逐出伊甸園后要回歸上帝懷抱和幸福的必經之路,是一條眾生之路。它就像一個漫長旅途,充滿了歡樂和悲傷。同時,也正因為此,這里路的心理表征和生活的心理表征自然而然的聯(lián)系到了一起,這條路實際上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腦海之中,我們都可以分享。其次,F(xiàn)UTURE IS A MYSTERY(未來是個謎), CHOICE IS PAIN (選擇是一種痛苦)和LESS IS UNIQUE(少是一種獨特)也是如此,他們既是詩人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可以在讀者心中產生自己的心理表征,形成自己理解文本世界。在這首詩中,道路的另一方是一片黑黑的森林,詩人不知道自己會何去何從,未來的狀況是無法設想。這種未來的不確定性也造成了詩人對自己所選擇的痛苦性,同時自己的人生最求與世俗的分離也是自己的夢想的選擇。這一切都是弗羅斯特本人對生活的理解和體會,同時也存在他的宗教信仰文化中。這是他在詩歌中構建這個隱喻的基礎,同時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隱喻進行理解的難點。這也正是詩歌以及詩歌中隱喻構建的關鍵之所在。在這首小詩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這四個語篇層面的隱喻在這首詩中組成了一個概念系統(tǒng),它們是詩中各種隱喻表達的源頭,一起幫助構建整個詩篇的主題。
4、結語
由上可見,詩歌作為一種小型的語篇,其構建和理解過程和其他語篇一樣,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層面的隱喻構建方式并不相同,詩歌中隱喻的構建和理解受到詩歌的目的以及作者和讀者本身經歷和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此外隱喻的構建和理解過程具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一定動態(tài)性和發(fā)展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Joanna, G. 2007. Text World Theroy: An Introduc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Lakoff, G. M. Johnson.(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Press.
[3]、弗羅斯特,1998,《一條未走的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4]、胡壯麟,2004,《認知隱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束定方,2005,《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