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謂微小說?我們知道,微小說是以微博客為生產和傳播平臺,它允許作者通過電腦網頁、手機短信、即時訊息(聊天)工具(gtalk、MSN、QQ、skype)等多媒體途徑向微博客發(fā)布的作品或文本(字數限定140字以內),供所有網民或某一限定群體進行開放式的閱讀和評論。這種形式將博客書寫和短信傳遞的個性優(yōu)勢進行嫁接,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發(fā)布文本,并即時與他人閱讀交流,形成了一種類似個人隨身傳話筒和記事本的便攜方式。與傳統(tǒng)的網絡文學、博客書寫相比,微小說具有了新的特質。
關鍵詞:微小說;傳播
[中圖分類號]: 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0-0188-01
一、“微”特性契合現代人的碎片化生存。
喬治·齊美爾認為“現代性的一個本質特征就是‘碎片化’”。社會的“零碎化”使人們成為彼此孤立、離散、毫不相干的原子式個體,人的感性與理性呈現分離,人的主體呈現“碎片化”狀態(tài)。“在電子媒介的階段,持續(xù)的不穩(wěn)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1】因此,21世紀的“數字化生存”方式即“碎片化”生存。在碎片化生存狀態(tài)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呈現為“片段化”,時間變得“零散化”或曰“微化”,越來越厭倦長篇大論,而傾向于精辟、短小的文字,喜好只言片語式的話語表達。微小說傳播的平臺是微博,而微博作為一種更易分享和交流的簡單版本的博客,其顯著特點在于“微”,故又被稱為“迷博”,“一句話博客”,簡潔、短小是其主要特性。由此微小說的140字的容量,比起相對冗長的傳統(tǒng)的網絡文學、博客書寫來說,短小、輕盈、靈微了很多。正是微小說的這種迷你特性,與人們碎片化生存實現了“無縫對接”。它十分適合人們充分利用閑散的“碎片化時間”,契合了人們的微閱讀習慣,適合人們打發(fā)零碎、無聊的“微時間”。比如當你在上下班的途中,在排隊或等人時,或上洗手間時,在心情不好時,都可以隨時參與微博發(fā)布小說或發(fā)表評論,把“零碎”變得有價值,把“無聊”變成充實。創(chuàng)作和閱讀微小說的感覺很輕松和隨性,讓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壓力得以緩釋,心靈得到片刻的喘息與寧靜。
二、多終端交互催生作品發(fā)表空間的高度開放性。
微博能夠整合各類傳播工具,以多終端交互的更便捷方式,為普通大眾建構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信息”皆可進行話語發(fā)布和分享的“全天候”的公共領域。以往的網博客只能通過網絡頁面進行內容更新,而微博的內容更新方式則變得十分廣泛:在線頁面、手機短信、即時通訊工具、桌面客戶端、電子郵件,甚至輸入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手機短信這一方式,電腦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平滑銜接,一條微博的發(fā)布和一條短信的發(fā)出沒有任何區(qū)別,微博使用的技術門檻和寫作門檻由此大幅降低。正是基于微博的這一特性,微小說的發(fā)表空間具有了空前的開放性,任何人只要使用任何一款能和網絡鏈接的自媒體終端,就能實現創(chuàng)作與發(fā)表,微小說的發(fā)表和傳播幾乎實現了真正的隨時隨地地“運指如飛”和“一觸即發(fā)”。
三、篇幅的先天規(guī)約促使創(chuàng)作主體更加草根化。
微小說的140字的容量約束,大大地降低了寫作的門檻,對傳統(tǒng)媒體上文學作品少則幾千字,長則幾十萬字,這140字的篇幅,只是“舉手之勞”,無須經過經年累月的學識、閱歷、才華的專門積淀,只要生活中的靈光一閃,即可把所感所悟寫成作品發(fā)表,也沒有了傳統(tǒng)文學作品的審查、編輯、出版等若干“守門人”的把關。即便是傳統(tǒng)的博客書寫,亦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對生活進行一定的梳理后,才能開始創(chuàng)作書寫;同時尚需要考慮篇幅的長短,內容的完整性、材料的關聯性等等。與博客相比,由于微博篇幅的限制,文本短小,省去了謀篇布局的繁瑣,作者可以隨時隨地將所見所三言兩語創(chuàng)作成小說,然后迅速發(fā)布到微博客上去,“短信創(chuàng)作,微博發(fā)表”已經成為微小說創(chuàng)作發(fā)表主要模式。文學創(chuàng)作不再專屬于精英階層,“人人都可當作家”的機制使得文學作品的發(fā)表與閱讀唾手可得,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篇幅的限制:“將平民拉到了和莎士比亞同樣的水平線上”這即是說,一方面平民草根可以擁有和“莎士比亞”同樣平等的寫作和發(fā)布作品的權利,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個人地位和威望無涉,另一方面“莎士比亞”必須用平民可以接受的語言方式來寫作和發(fā)表微小說,在這里長篇巨著無法發(fā)表。因此,微小說創(chuàng)作者來自社會各行各業(yè),可謂是全民性的創(chuàng)作群體,有在校大學生、出租車司機、書店店員、商人、打工女等等。如在“中國首屆微小說大賽”中,憑借《秘密》獲得評委推薦作品獎的甲斐文,自稱“是一個打入金融行業(yè)內部的文學愛好者”,而被網友譽為“最佳催淚作品”的《外婆外公的故事》的創(chuàng)作者夏正正還是一位21歲的大學生。他透露,“我的獲獎作品是虛構的,但也有一定的真實成分,從構思到寫完只花了5分鐘左右的時間?!?/p>
四、空前的互動性導致文學接受活動的歷史性變化。
哈貝馬斯認為,任何兩個具有言語和行為能力的主體都可以用符號(語言)作為中介達成一種對話關系。【2】微小說的出現,由于借助微博的交互功能(包括關注、轉發(fā)、評論功能、回復功能、私信功能),則把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性質抬升到極點位置,讀者的零時差參與度超越了此前的任何文學作品形式。微小說作品一旦發(fā)布,讀者就可和作者在線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讀者除了評論外,還可以參與創(chuàng)作,修改故事情節(jié)和結局,甚至還給它“賜名”。如首部微博小說《圍脖時期的愛情》就是實時在線寫作,隨時接受網友的互動參與,網友的故事隨時有可能被作者寫進小說里。熱心的讀者甚至將自己鐘愛的微小說,包裝成廣播劇、視頻、繪畫等形式,使之更加立體化,如《時差》等熱門參賽作品,被微博制作成了廣播劇。
正是由于微小說具有上述迷你性、開放性、草根性、互動性等特質,較之傳統(tǒng)的網絡文學、博客文學,它更加深刻地改變著當下的文學生產和文學消費的格局,使全民參與和關注文學成為了一種可能,更多的人開始親近久違的文學,具有過去從未有過的廣泛性和非專業(yè)性??傊谶@個文學遭遇寒冬季節(jié),微小說借助新技術的援手,點燃了大眾對文學的激情,讓文學從精英走向大眾,從廟堂的孤獨走向廣場的狂歡。
注釋:
【1】[美]馬克·波斯特著,范靜嘩譯:《信息方式:后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3頁。
【2】參閱【德】哈貝馬斯著,曹衛(wèi)東等譯:《后形而上學思想》,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