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教育是培育學生心靈的教育,是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和自然、社會、自己和他人和諧相處的教育。本文提出,堅持一個中心:以構建學生的和諧人性為中心; 立足兩個著眼點:專業(yè)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雙管齊下;加強三個方面的管理:抓好學校管理者、文學(政治)教師和德育輔導員、學生自身三方面的工作,達成四個層面的和諧,即,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的和諧。
關鍵詞:心靈;和諧;模式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0-0139-01
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己不和諧,追根溯源,是一個文化缺失的問題。為此,有的學者從建構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拯救危機、創(chuàng)建和諧之道。香港中文大學劉小楓認為,今日的危機,通過皈依基督教文明得以解決;而英國最偉大的劍橋大學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曾經預言,只有中國的儒家哲學和大乘佛教才能拯救危機重重的二十一世紀。
應該說,無論是基督教文明、還是中國的儒釋道文化,都倡導和諧,提倡這些是好的。然而中國并不是嚴格意義的宗教國家,只是從宗教方面進行全民或者學生改造,恐怕不切實際。而僅僅政治上的學習“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八榮八恥”,又仿佛觸動不了人們的內在訴求;除此之外,就業(yè)形勢的嚴峻和功利思想的流行促使學生為考級為生存而忙碌,而不是為完善自己在努力,于是,在“扭曲和片面”的追求中忽略了與他人應該建立起來的互助互愛的良好關系,忽略了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為社會奉獻的社會責任;忽略了美麗的大自然帶給人們的唯美樂趣,也忽略了心里那個真實的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我們認為,如果大學教育只是強調專業(yè)素質和就業(yè)率,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個體的心靈疏導,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品格操練,那這些學生進入社會,就很難做到放下姿態(tài)、肯于吃苦、團結互助、積極上進,不僅與自己的夢想不和諧,與他人與社會同樣是不好融合
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總體規(guī)劃
堅持一個中心:以構建學生的和諧人性為中心,而不是以就業(yè)率和考研率為中心;立足兩個著眼點:專業(yè)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雙管齊下;加強三個方面的管理:抓好學校管理者、文學(政治)教師和德育輔導員、學生自身三方面的工作,共同打造有效的學生自主管理機制、重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教學模式,建設自主管理、互助合作、樂于奉獻的校園氛圍;達成四個層面的和諧,即,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的和諧。
而創(chuàng)造這樣的和諧,大學必須要有三方面的努力:
一、學校聘用的文學(政治)教師和德育輔導員,應該領悟中國儒釋道所闡發(fā)的宇宙人生奧秘,同時必須兼?zhèn)湮鞣降南冗M文化,尤其是西方文明對個人權利的重視、對個人生命的觀照以及對他人奉獻的基督文化。
也就是說,只有學校聘用的教師和輔導員本身懂得“中庸之道”,兼?zhèn)渲形魑幕?,才能真正觀照學生的內在心靈、重視個性的舒展和開發(fā),才能教給學生“中和”的人生哲學和和諧思想,才能教給學生奉獻合作和自主管理;只有教師具有中西文化底蘊,才能對自然人生有著審美的感悟,對自然有著宗教般的體認(禪宗、生態(tài)審美、超驗主義哲學),才能真正感染到學生的性靈;只有教師本人具備民主思想和人的整體和諧意識(西方的民主意識要比我們發(fā)達),才能和學生講法制和平等的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學生本身要有長遠的人生規(guī)劃意識,必須培養(yǎng)自己的團隊合作(小組學習、長做義工)的意識。人生規(guī)劃不僅有學習的規(guī)劃、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還要對精神素養(yǎng)提出要求。要讓學生認識到:精神和學業(yè)雙發(fā)展,達成四個層面的和諧,即,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的和諧,才是真正健康和諧的生活。
三、學校管理者扮好“管理者、規(guī)劃者和后勤保障”的角色。
學校管理者要創(chuàng)建一些有利于學生互利互助、自主管理的機構和活動,比方說校園的花草果木、校園食堂、校園衛(wèi)生都可以交給學生自主管理,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管理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團結互助意識、園藝審美意識以及勞動服務意識。除此之外,學校管理者可以和附近的養(yǎng)老院、孤兒院、留守兒童俱樂部等建成聯(lián)誼關系,定期派學生義務幫工,同時教師和外教要領頭,把這一活動常規(guī)化,如此一來,學生就更能體會他人的孤苦,從而珍惜所有、樂于奉獻、關愛他人,達成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
在此基礎上,教師、輔導員以及學校管理者都要樹立對自然的審美感悟和觀照意識,有條件的可以定期帶領學生參加郊游爬山活動;否則可加大文學教學的投入,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文學作品所揭示的宇宙自然和社會人生,思考自己的現(xiàn)實人生、生命真諦和生活的意義,從而建立起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以及與自己的和諧關系。
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之模式探討
一、觀察法
聽課觀察文學(政治)教師的授課情況,看其是否有效地把文學作品和現(xiàn)實人生、真實人性、真善美聯(lián)系起來;教師上課表情是神情飛揚還是面無表情;學生上課是情緒高昂、還是感到倦怠無趣。
通過觀察教師和學生上課的表現(xiàn),學校管理者可以考慮對教師進行教育和培訓。
二、調查法
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問卷,比如:幸福感和人對自然的感悟有關系嗎?做義工對培養(yǎng)互助和奉獻的品格有幫助嗎?干好工作除了專業(yè)的知識,還需要良好的品格嗎?德育輔導員和文學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對你們影響大嗎?通過這樣的調查,就可以理解學生的內在訴求。
設計問題,讓學生對教師和輔導員應有的各項素質進行打鉤。同時,學校管理者必須真正貫徹“以學生為中心”,聽取學生的心聲,絕對不能讓不合格教師誤人子弟。調查結果可以為學校管理者對具體“問題”教師的工作去留提供參考。
三、實踐法
文學教師可以領著學生到戶外自然中領悟自然中水的居善地、風的自由、云的舒卷,思考自然啟迪給人的人生哲理,對學生進行生死觀、自然觀、愛情觀、時間觀教育。
總的來說,這樣的模式探討對文學政治教師和輔導員提出了基本素養(yǎng)和知識要求,對學生的心靈和品格培養(yǎng)給予了充分觀照,對學校管理者也提出了“放權”和“服務”意識,對學生自己提出了自主管理要求。要做到這些,需要三方的協(xié)調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胡深.素質論[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0.
[2]、林國標.和諧社會語境中人的全面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6-11-13
[3]、劉敬魯.現(xiàn)代人的無家可歸——析海德格爾對現(xiàn)代人類歷史的思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1997年04期
[4]、吳書林. 危險與拯救——試論海德格爾的技術思想[J].《四川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