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書》判斷句分為肯定判斷句、否定判斷句兩種,其判斷句句型類別豐富多樣,可進(jìn)一步分為有形式標(biāo)記判斷句和無形式標(biāo)記判斷句兩類。本文將從形式上對《新書》判斷句進(jìn)行窮盡式考察,力求展現(xiàn)《新書》判斷句全貌,以窺其獨(dú)有特色及上古時期判斷句共同特點(diǎn)。
關(guān)鍵詞:《新書》;判斷句;形式標(biāo)記
作者簡介:修晨,女,福建人,貴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2010級漢語言文字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1[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0-0131-01
《新書》是賈誼文著匯集,由西漢后期劉向整理編輯而成,其主要是闡明古禮古制,評論前世政治的治亂得失,或稱頌古代“圣王”言行遺訓(xùn)。作為漢代重要的文化成果,《新書》對于西漢時期語言面貌的研究具有極大的學(xué)術(shù)價值。在對《新書》判斷句的具體描寫中,我們把判斷句的主語稱作判斷前項,系詞、準(zhǔn)系詞或相當(dāng)于系詞的判斷性副詞等稱作判斷中項,賓語稱作判斷后項。
一、肯定判斷句
1、有形式標(biāo)記類
A使用判斷副詞“即”、“乃”、“則”、“皆”等作為判斷中項,如:
(1)竊料匈奴控弦大率六萬騎,五口而出介卒一人,五六三十,此即戶口三十萬耳,未及漢千石大縣也。(《匈奴》P134)
(2)楚亭旦而行瓜,則此已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亭也。(《退讓》P284)
(3)故天下失宜,國家不治,則大相之任也。(《輔佐》P205)
(4)故小惡大惡一類也,過敗雖小,皆紂之罪也。(《連語》P198)
(5)然終為楚國大患者,必此四城也。(《大都》P43)
《新書》中有37例是通過判斷副詞作判斷中項表達(dá)的,大部分判斷句句末附加語氣詞“也”。例(1)至例(5)的判斷中項分別為“即”“乃”“則”“皆”“必”,此類判斷句判斷后項多為名詞性成分。
B句末使用語氣詞“也”
《新書》句末使用語氣詞“也”的判斷句共有334例,具體可分為以下兩種:
a單單使用語氣詞“也”,如:
(6)凡此品也,善之體也,所謂道也。(《道術(shù)》P304)
(7)故遠(yuǎn)庖廚,仁之至也。(《禮》P216)
(8)齊,亂國也。(《禮容語下》P380)
(9)鄙諺曰:“欲投鼠而忌器?!贝松朴饕?。(《階級》P80)
例(6)中判斷前項為“此品”,判斷后項為“善之體”。例(7)中判斷前項為“遠(yuǎn)庖廚”,判斷后項為“仁之至”。例(8)中判斷前項為“齊”,判斷后項為“亂國”。例(9)中判斷前項為代詞“此”,判斷后項為“善喻”。
b“也”與“者”相搭配,如:
(10)學(xué)者,所學(xué)之官也。(《保傅》P184)
(11)夫積蓄者,天下之大命也。(《無蓄》P163)
(12)蠻夷者,天下之足也。(《解懸》P127)
例(10)中判斷前項為“學(xué)”,判斷后項為“所學(xué)之官”。例(11)中判斷前項為“積蓄”,判斷后項為“天下之大命”。例(12)中判斷前項為“蠻夷”,判斷后項為“天下之足”?!缎聲放袛嗑淠┏耸褂谜Z氣詞“也”以外,還有使用“矣”、“耳”、“已”等語氣詞的情況出現(xiàn),不過均遠(yuǎn)遠(yuǎn)不如“也”使用頻率高。
C準(zhǔn)系詞“為”作判斷中項
(14)鄒民聞之,皆知其私積之與公家為一體也。(《春秋》P247)
(15)始取天下為功,始治天下為德。(《數(shù)寧》P30)
(16)是故立一毫以為度始,十毫為發(fā),十發(fā)為釐,十釐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備于六,故先王以為天下事用也。(《六術(shù)》P318)
《新書》中此類型判斷句共有46例,只有例(14)句末附加語氣詞“也”。例(15)判斷前項分別為“始取天下”與“始治天下”,判斷后項為“功”與“德”。例(16)為遞進(jìn)復(fù)句,判斷前項分別是“十毫”“十發(fā)”“十釐”“十分”“十寸”,判斷后項分別是“發(fā)”“釐”“分”“寸”“尺”。
2、無形式標(biāo)記類
無標(biāo)記判斷句,即在形式上沒有任何標(biāo)記的判斷句,共32例,如:
(1)術(shù)者,接物之隊。(《道術(shù)》P303)
(2)道者,福之本;祥者,福之榮也。(《大政上》P340)
(3)后,王;二后,文王武王。(《禮容語下》P379)
(4)禮,天子之樂宮懸,諸侯之樂軒懸,大夫直懸,士有琴瑟。(《審微》)
例(1)(2)為“···者,···”形式判斷句,“者”字表提頓作用,不是判斷句形式標(biāo)記,判斷前項分別為“術(shù)”、“道”,判斷后項分別為“接物之隊”“福之本”。例(3)判斷前項分別為“后”“二后”,判斷后項分別為“王”“文王武王”。例(4)是并列復(fù)句,連用三個判斷結(jié)構(gòu),判斷前項分別為“天子之樂”“諸侯之樂”“大夫(之樂)”,判斷后項分別為“宮懸”“軒懸”“直懸”。
以上例句均只有判斷前項和后項,需要根據(jù)具體語境才能分辨出它們是判斷句。此類句式的判斷后項既有體詞性的,也有謂詞性的。
二、否定判斷句
《新書》否定判斷句的形式較為單一,其否定判斷標(biāo)記以“非”為主,共67句,如:
(1)且藩國與制,力非獨(dú)少也。(《藩傷》P37)
(2)夫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無知,固諛者耳,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數(shù)寧》P29)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上》P3)
(4)上設(shè)廉恥禮義以遇其臣,而群臣不以節(jié)行而報其上者,即非人類也。(《階級》P82)
例(1)判斷前項為“力”,判斷后項為形容詞“獨(dú)少”。例(2)判斷前項為名詞性成分“曰‘天下安且治’者”,判斷后項為名詞性成分“至愚無知(省略者)”、“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且使用副詞“皆”加強(qiáng)語氣。例(3)判斷前項為“天下”,判斷后項為形容詞“小弱”。例(4)判斷前項為名詞性成分“群臣不以節(jié)行而報其上者”,判斷后項為“人類”。以上四例均附加幫助判斷的語氣詞“也”。
除此以外,《新書》中僅有一例“非”與“為”搭配,表“不是”之意,如:
“乃其正名,非為先生也,為先醒也。”(《先醒》P261)
結(jié)語
《新書》中判斷句共有516例,其基本格式仍為使用語氣詞“也”表判斷,并未發(fā)現(xiàn)以判斷系詞“是”作為判斷句判斷中項的用例出現(xiàn),但“···者···也”、無形式標(biāo)記和副詞判斷句等句型結(jié)構(gòu)判斷句的數(shù)量開始增多??傊缎聲分械呐袛嗑浼缺憩F(xiàn)了上古漢語判斷句的形式,又突破了上古漢語判斷句的形式,并賦予判斷句以新的特點(diǎn)。
參考文獻(xiàn)
[1]、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修訂本)》語文出版社.2001版
[2]、王力.古代漢語(修訂本).中華書局.1982版
[3]、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中華書局.200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