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新課表的頒布和實施給這一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初中散文為切入點,探討散文審美化閱讀中審美感知獲得的途徑,即品味語言、揣摩構(gòu)思、領(lǐng)悟意境、闡釋文化。
關(guān)鍵詞:審美性閱讀
作者簡介:高琴(1978-),女,河北保定人,碩士,保定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0-0049-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散文的審美性閱讀教學就是在這一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產(chǎn)生的,即在散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審美情感和體驗的滲透和升華,充分挖掘文本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態(tài)度,建構(gòu)完整的審美感知,把深奧的知識傳授與動情的美感體驗結(jié)合起來,在強化學生審美智能的基礎上,發(fā)展學生欣賞美、品味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
感知是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初始階段,其目的是提取文本信息。審美既是對客體美的認識,又是展開形象思維進行能動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通過求同性、求異性探究,把握對象的審美特性,使主客體之間、主體審美心理要素之間的矛盾、差異達到和諧、統(tǒng)一,獲得美感;或者保持主客體之間的矛盾、差異、對立,以確保自己審美、創(chuàng)造美的獨立性、自主性和獨特個性。因此,作為審美閱讀主體的學生,他們的審美體驗具有探究性。只有通過深思和比較,學生才能更好地體驗這種充滿個性色彩的文體的審美特征。那么,在散文閱讀教學當中,審美體驗怎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1、品味語言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閱讀方面作了如下規(guī)定:“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在教學散文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外,另一方面就是要抓住住文章中優(yōu)美的語言,領(lǐng)略散文的形式美。
新課改提倡:“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我們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這一思想呢?筆者認為應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對散文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進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就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四人一組,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互相說說喜歡的理由。然后小組選派代表對喜歡的句子或段落進行講解。學生們各抒己見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學生1說:“我喜歡第3段中的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如‘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這讓我聯(lián)想到好像有一個害羞的小姑娘站在我們面前?!睂W生2說:“我喜歡第3段,作者從山上寫到山尖,再到山坡,最后到山腰,按一定順序來寫”。學生3說:“我喜歡第2段中的‘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因為搖籃能擋住寒風,讓里面的嬰兒感到溫暖。”學生在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一些寫景的技巧,而且也探究了濟南冬天的氣候成因,這樣所達到的效果無疑要比老師單純分析修辭、語法要生動得多。
2、揣摩構(gòu)思
我們在欣賞一篇精彩的散文時,會為作者精妙的藝術(shù)構(gòu)造而傾倒。散文教學就要著力發(fā)掘作品的構(gòu)思美。
例如,散文名篇《岳陽樓記》,范仲淹因情而構(gòu)設了一實二虛三幅畫面,兩幅虛的畫面先后疊映在實的畫面上面,給讀者帶來視覺的美感享受。第一幅是場面宏闊、氣象壯觀的洞庭全景圖,第二、三幅是疊映在全景圖之上的陰雨圖和晴明圖——兩幅動態(tài)的虛景圖。陰雨圖寫覽物而悲者,驚心動魄的氛圍和氣勢創(chuàng)造出文章的悲壯美。晴明圖則寫覽物而喜者,春和景明、花草盈岸的風光,令人心胸開闊,賞心悅目。然而作者所追求的卻是前兩者迥然不同的哲理,即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全文構(gòu)思精巧,新穎獨特,最后以議論方式把文章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
3、領(lǐng)悟意境
文學之美,美在意境。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所有的景都讓作者動一樣的情,而且即便是同一種自然現(xiàn)象或社會現(xiàn)象,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況下反映它們,也有可能產(chǎn)生帶有不同感情。所以抓住作者動情點對深刻理解作品意境就非常重要了。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的“背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什么能產(chǎn)生這樣的效果呢?主要在于作者巧妙地把“父親”的“背影”放到了特定情境中去:“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奔依飩牡囊荒徽宫F(xiàn)在我們面前。在分別時,年老而行動不便的“父親”出于對“我”的關(guān)心和安慰,硬要爬上爬下地穿過鐵道給“我”買橘子,“父親”的背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學生能體會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就能領(lǐng)悟到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思想感情,進而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4、闡釋文化
語文學科具有濃郁的文化性。在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開放視野、拓展思路,從多種文化角度對課文進行審美體驗。在教師分析某些具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特別是詩歌散文時,為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感性認識,可嘗試運用音樂藝術(shù)。
如《琵琶行》中關(guān)于琵琶彈奏的精彩描寫,完全可以通過欣賞琵琶演奏來感受:“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中“宛轉(zhuǎn)”一詞也可用曲調(diào)來表現(xiàn)。又如在游記散文中的山水美景,若從繪畫藝術(shù)的角度來引導學生欣賞,必是受益匪淺。在《長江三峽》中,“我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一句,作者先把視覺上長江浩浩蕩蕩的氣勢與聽覺上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溝通,然后又用“飛翔”一詞為我們描繪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情畫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語文課程標準 [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畢文薈 《個性化閱讀中值得思考的問題》《山西教育》2004年07期.
[3]、郭根?!冻踔姓Z文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