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羅斯人的名字從深層意義上來講, 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是俄羅斯文化的載體和鏡象。如果想更深人地了解俄羅斯文化, 俄羅斯人的名字無疑是個很好的切人點。
關(guān)鍵詞:俄羅斯人;復姓;名字
[中圖分類號]:K5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1-0239-01
俄羅斯人的復姓產(chǎn)生于17—18 世紀。起初,復姓是貴族階層的特權(quán), 是權(quán)貴身份的一種象征。自19 世紀起,復姓不再僅僅是貴族的專利,其他階層的人士也開始采用復姓。姓。復姓的使用還與俄羅斯獨特的姓名習俗有關(guān)。俄羅斯人的名字從其產(chǎn)生的第一天起,便刻上了該民族文化的烙印。在每個不同的歷史階段, 其命名方式各有不同。它與俄羅斯文化共同存在和發(fā)展。
一、關(guān)于俄羅斯人的復姓
俄羅斯人的姓氏形成于14 世紀末--15 世紀初, 最先有姓氏的人為封建郡主、大公和大貴族,稍后才是普通貴族和商人。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 復姓在俄羅斯大約形成于17—18 世紀。起初, 復姓是貴族階層的特權(quán), 是權(quán)貴身份的一種象征。自19 世紀起, 復姓不再僅僅是貴族的專利, 其他階層的人士也開始采用復姓。復姓的另一種使用情形與俄羅斯姓名習俗有關(guān)按照俄羅斯風俗習慣, 女子出嫁后要隨丈夫姓。從20 世紀初開始, 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 這一習俗也發(fā)生了細微的變化。
二、俄羅斯人的命名方式
俄羅斯人的名字從其產(chǎn)生的第一天起, 便刻上了該民族文化的烙印。在每個不同的歷史階段, 其命名方式各有不同。它與俄羅斯文化共同存在和發(fā)展。
東正教傳人前, 生產(chǎn)力發(fā)展和思維水平有限,人們主要是根據(jù)自己的認識和愿望來取名。10世紀古羅斯接受東正教為國教。上至基輔大公,下至平民百姓出生后, 都須接受教會洗禮, 由神甫從當日教歷上應紀念的圣徒名字中挑選一個名字。這種教歷名都是外來語, 但經(jīng)過近個世紀的斯拉夫化的改造和強制性傳播、使用, 已被俄羅斯民族完全接受。1918年國家頒布法令, 廢除了由神甫洗禮和按教歷名命名的做法, 嬰兒出生由國家登記, 父母可以給孩子自由取名。一時間, 人們標新立異的熱情爆發(fā), 以各種方式、方法創(chuàng)造新名。
三、俄羅斯人的命名原則
俄羅斯人的名字作為專有化名詞, 也像其他語言系統(tǒng)的名字一樣, 具有區(qū)別于一般語言現(xiàn)象的特點。第一, 專指性。每一個名字都代表著某個具體的對象。由于俄羅斯人特殊的命名方式,使得名字的挑選余地小, 同名現(xiàn)象很多, 名字的專指性消弱。但是, 名字和父稱、連用以及多樣化形式, 即一個名字往往有多個小名、愛稱、昵稱甚至蔑稱等,為在同名場合區(qū)別同名者提供了方便。第二, 符號性。大多數(shù)情況下,名字只是作為一個語言符號, 不與普遍名詞的詞義發(fā)生關(guān)系,不引起事物的聯(lián)想。生活中一般沒有人把叫。的女孩和俄語意為“磕睡蟲”的詞匯意義掛鉤。所以俄語名字翻譯時只能被音譯為另一種語言, 而不能意譯, 這體現(xiàn)了俄羅斯人名字鮮明的民族性。
但是名字絕不是一種隨意、單純的稱呼, 它同一個民族的社會活動、民族心理、文化傳統(tǒng)等關(guān)系密切, 即其不僅具備專指性、符號性的特點, 同時還具有“ 變異性”的特征王建華, 。這種變異性表現(xiàn)為一是意義變異, 即在命名原則上突破符號性的特點, 而有意識地使名字附帶某種含義, 傳遞某種文化信息。二是功能變異, 表現(xiàn)為詞的使用功能和交際功能的變異。
四、俄羅斯人名字功能的變異
隨著某些文學作品的廣泛流傳, 作品中某些個性化人物的茗字成為一種現(xiàn)象或事物的代名詞。如俄國著名的作家、詩人萊蒙托夫筆下的畢巧林具有偉大人物的非凡精神, 可是在沙皇時代, 他卻感到無所作為, 甚至拿生命當兒戲。類似他這樣的人物不在少數(shù), 于是他們便成為第二、第三個畢巧林了。另外日常生活中某些名字由于使用頻率高或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 已失去人名本身的專指意義而泛指某些不確定的人。
俄語名字獲得泛指意義還有程度更深一步的情況, 即名字由專有名詞轉(zhuǎn)變?yōu)槠胀~, 用來稱名與人名有關(guān)聯(lián)的某類事物, 詞首的書寫形式也改為小寫。俄語詞匯表中此類名詞為數(shù)不少。如既來源于史詩伊戈爾遠征記》記載的古羅斯詩人朋的名字。這個名字形式的變體只起先既表示古羅斯的彈唱詩人, 又借指詩人所用樂器。而后, 隨著彈唱詩人這種職業(yè)的消失, 此詞現(xiàn)在只表示俄式大手風琴了。時至今日, 又有多少人知道意為“ 披肩大衣“ 的來自率先穿著這種大衣的一個軍官的名字呢。
十月革命后, 俄羅斯人的整個人名系統(tǒng)確立為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體系, 名字、父稱、姓在交際活動中的運用規(guī)則也完善起來。但隨著社會的變革、文化的異化, 名字在交際過程中的作用也發(fā)生了某些功能異化。在俄羅斯人的交往中, 名字最常用的形式就是單獨使用, 用于親朋好友、同齡人、熟悉的人之間的非正式的稱呼。當關(guān)系十分密切時, 如長輩稱晚輩、愛人之間互稱, 還常常使用小名或愛稱。十月革命前, 貴族、農(nóng)奴主吃喝自己的仆人或奴隸時常常使用他們名字的蔑稱。十月革命后, 勞動人民當家作主, 沒有人再敢用蔑稱侮辱他們了。當名字和父稱連用時, 表示成年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在俄羅斯歷史上一個相當長的階段, 普通老百姓與父稱無緣。父稱類似一種尊號, 只有貴族和上層社會的人士才能享有。所以自古以來, 俄羅斯人形成了一個傳統(tǒng)觀念父稱是榮耀的象征。這樣, 現(xiàn)代俄語的交際準則中就有了這樣一個標準稱呼關(guān)系一般、不熟悉的人應使用名字十父稱, 以示尊敬、禮貌。如若直呼其名, 則被當作失禮、缺乏教養(yǎng)的行為。但是從年代起,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對俄語產(chǎn)生很大的沖擊。俄羅斯人言語行為的人格標準也發(fā)生明顯了變化名字開始單獨出現(xiàn)于正式的場合。這種逆反現(xiàn)象在大眾傳媒中比比皆是, 俄羅斯人甚至對他們的總統(tǒng)葉利欽也直呼其名。
參考文獻:
[1]劉光準、黃蘇華,俄漢語言文化習俗探討[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2]趙敏善,《俄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軍事誼文出版社,1996年。
[3]王建華,《人名與文化》,見《文化語言中國潮》,語文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