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兼愛”可從互利、平等、愛三層次來理解,而尤以平等為其思想的根本。
關鍵詞:兼愛,平等,愛
作者簡介:徐蘊(1975-)女,漢族,陜西三原人,陜西咸陽師范學院講師。碩士,專門史。
[中圖分類號]: I25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1-0238-01
兼愛是墨子的思想核心,其余主張均由這一思想衍生而來,同時墨子的諸主張皆可從平等這一角度得到解釋。
兼愛三層次
兼愛的完整表達為“兼相愛,交相利”,“兼相愛”指平等愛一切人,“交相利”即與人交往要互相得利,合意即愛人利人,分別指向平等和互利之愛,由此形成兼愛的三層次:互利,平等和愛。三者中,互利是兼愛的第一層次,要求利益共享,談利雖為儒家不恥,但墨子公然求利,乃是為民請“利”,代表的是底層民眾的利益和呼聲,這是平民出身的墨子的切身體驗,他是用平民之眼看“利”。當時春秋戰(zhàn)國諸侯紛爭、民不聊生,老百姓溫飽不濟,利益需求是基本而正常的,也是對社會強勢群體的抱言,希望強兼愛弱、富兼愛貧、貴兼愛賤,實現(xiàn)現(xiàn)實社會的利益均沾,這是邁向愛的初級形式。
“愛”是兼愛的終極目的,是墨子思想的最高層次,它是感性的、和儒的,是社會大風尚的流行導向,是仁愛的仿版,卻完全別于別于它。孔子之仁愛,講的是道德里無條件的愛,強調的是愛本身的完美,是從圣人愛人的角度來衡量和評定的。但這種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落腳為“親親”之愛,無法維護不同階級間的正義,無法維護平民的利益,變異為一種狹隘的愛,導致的是不公和不平等,使愛只是少數(shù)人應用于其有限利益團體中的一種手段,但卻仍自以為是,以仁愛之名自居。墨子提出“兼以易別”的兼愛,反對有等差的愛,是從普通人的自利心態(tài)出發(fā)來看愛,延伸出互利和平等,同時以兼“愛”之愛為旨歸。因為兼愛是以人性的可塑和正義為認知的,它經歷了從互利,平等至愛的延續(xù),這種愛是發(fā)展的。雖然說“墨家的‘愛’是有條件的而以現(xiàn)實的物質功利為根基的。它不是來自內在心理的‘仁’,而是來自外在的互利的‘義’”[1],但這是平民眼中的希望之愛,是從平民實際利益出發(fā)普及了利益和平等的公正之愛。
平等介于利益和愛之間,是兼愛的第二層次,如果說互利是人自私自利本性的披露,而愛是人人可達的至圣境界,是對人性美好的期望和鼓勵。平等是正常人所應得之公正權利,不似利益追求的露骨,避免了其功利化,也非愛的清高無指標,平等介于兩者之間,很好達成了平衡,不顯得過于虛華,也不至于過分庸俗,平等之名最為理性,可以拿出來,定格標準,而且平等放置于政治、經濟等思想中而無不可,且冠冕堂皇,這是最為可觀、名貴的理性學說。
平等之旨歸
當兼愛被分解為互利和平等,這二者成為墨子思想的主線。因為兼愛三層次中,愛是充盈也是虛空,她須以某種外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平等和互利就是愛的外化或物化,她們在墨子的各種主張體現(xiàn)出來。首先就是來自平民的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基本需求,政治思想提出尚同、尚賢,主張君民同心,任人唯賢,體現(xiàn)的是典型的政治平等。經濟上墨子主張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反對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奢侈浪費,反對儒家的久喪厚葬,反對聲樂享受,認為以上行為上不合圣王愛的原則,中不合社會公理之平等,下不和底層人民的利益需求,“虧奪民衣食之財”[2],奢靡浪費,無益于生產。所以墨子崇尚節(jié)儉,從勞動者的角度切入利益分配問題,要求自利益人,實現(xiàn)利益均沾,也就是互利?;ダ褪墙洕降?,兩者間,互利預示著平等,互利的目的是平等,墨子就是要通過物質待遇的均衡體現(xiàn)人格的平等。所以墨子主張君主、貴族都應學古代大禹,過著和普通民眾一樣清廉儉樸的生活,生活中貧富貴賤平等無別,才能使互利成功的過渡到平等。
雖然互利是平等的基礎,由互利而能平等,但是平等與互利之間沒有天然的界限,很難嚴格定性政治主張旨在平等,經濟在于互利,因為平等本身意味著互利,而互利是為達至平等。比如墨子軍事上提出“非攻”,這是將兼愛平等施愛的原則應用于國際關系中,它反對不義之戰(zhàn),最重大的反戰(zhàn)舉措只是守御,旨在避免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生命、經濟、精神等方面的損失和傷害。這既是將兼愛平等之愛普及你我普通民眾,也是墨子力爭本國并力保他國共同自由獨立發(fā)展的平等,只有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后,才迫于自利參戰(zhàn)。互利終以平等為回歸。
其實兼愛的含義本身即傾向平等,是指不分等級,民族,性別,強弱,富貧,貴賤,相愛天下所有的人,“兼相愛,交相利”的表達,也以平等為主,互利為輔,墨子更以“兼相愛”之縮寫兼愛作為其核心思想的表述,可見,平等是墨子兼愛思想的主要成分,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中提出其平等主張,而且天志、明鬼、非命等人天思想中的主旨也指向平等:天、鬼和人一樣具有人格意志,天、鬼更被賜予兼愛、公正的神性和對人間賞善罰暴的特權,人雖然受天、鬼的監(jiān)察,但只要堅持兼愛,就完全可以擁有尊嚴、獨立、自由的人生,這就是“非命”,這里人、天、鬼在某種意義上被拉到同一等次,這也是一種平等,一種類似人格平等的模式雛形,一種精神上的平等待遇,一種由己及人、公正對等的換位思考。
結語
兼愛三層次表現(xiàn)的內涵就是愛,互利為底基,是利益分享之愛,平等為官面,是精神共徜之愛,愛是忘我的升華,是回歸源頭之愛。三種愛從低到高,從物質走向精神,從人性的自私走向人性之美好,這一過程中,愛的色彩越來越濃厚,感受越來越明晰,但是三者之間無法分出斷然的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及至終極之愛時,它們就渾然天成,完全的精神化了。而現(xiàn)實生活中愛之難至,赫然可見的是愛的分散形式平等和互利,卻因利益追求之低俗,最常見平等之希冀如望梅止渴的焦灼,滾燙我心。
注釋: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圖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6,03.
[2]《莊子 天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