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藏族天葬從其起源、內(nèi)容以及儀式的實施,都受到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以及外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藏族天葬儀式中滲透著其民族性格,這種民族性格有著其社會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并在其樸素的性格背后蘊含著極其合理的自然觀智慧。
關鍵詞:藏族;天葬;民族性格;自然觀
[中圖分類號]:D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1-0201-01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由其歷史傳統(tǒng)、服飾著裝、起居飲食及喪葬文化等方方面面構成,而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精神信念和整體性格特征的元素之一就是其喪葬文化。藏民族有著極其古老豐富的喪葬文化資源,而最具代表意義和最普及的下葬方式,就是本文中所論及的“天葬”。“天葬”代表著藏民族對生死陰陽的理解程度和態(tài)度,從起源、內(nèi)容和儀式等方面影響和干預著藏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和鑄就。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分別予以簡述:
一、神秘的宗教起源賦予藏民族性格特質(zhì)
天葬起源的宗教傳說賦予藏民族精神崇拜的性格特質(zhì),信仰靈魂的輪回,崇拜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天葬其實在我國早已存之,《孟子˙滕文公上》記載:“蓋上也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蚊嘬之?!?①可以了解到,天葬作為合乎道德理念的葬俗已經(jīng)存在并大行其道。藏族天葬是由印度傳入,融入了藏民族自己對生死靈魂的認知和理念。
在傳入過程中,天葬一方面深刻影響和改變著藏民族傳統(tǒng)的生死理念和喪葬習慣,另一方面,又被藏族自身的民族宗教和佛教的“慈悲”、“空”理念所改造。具體來講,從印度傳入雪域的天葬,是建立在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割肉喂鷹”、“以身飼虎”的佛教故事上的,講求“舍己為萬物”的獻身精神②。故而久之,在藏民性格中增添了“大善”的因子,講求在自己生命結束后,把肉體布施給神的使者——“禿鷲”,減輕生前肉體所承載的罪孽。而在這個過程中,藏族民眾又把本民族的世界觀--信仰“天神”融入到天葬中,兩者相輔相成,極大地促進了這種葬俗的傳播和藏民族性格的初步形成。
這種“大善”性格,是以對生命的敬畏為基礎,對自然的崇拜為宗旨,以愛物愛人為內(nèi)容,以舍己為物為最高境界的民族性格。正是有了這種性格因子的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藏族文化才更加豐富燦爛。通過葬俗文化提煉的性格特質(zhì),上升和反映在政治層面,也就是所謂的儒家認同感上,故而廣大的藏族民眾自覺地歸于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范疇內(nèi),一代又一代地為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而奮斗不息。
二、豐富的宗教文化內(nèi)容闡釋藏民族性格內(nèi)涵
藏語中,把“天葬”稱為“杜垂哦杰哇”,大意為“送尸到葬場”,也稱“恰多”,也就是喂肉給鷲鷹。從字面所表達的涵義結合佛教教義,包含著藏民族慈悲為懷,一切皆空的處世觀。把這種處世觀放置在今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也是適用的??梢姡趥鹘y(tǒng)的文化習俗中,有很多值得現(xiàn)代人去挖掘和借鑒的,
在整個天葬過程中,天葬師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天葬師是負責葬俗事務的僧人,這里強調(diào)一點,是專門職業(yè)化的。首先,天葬師守在尸體旁邊,舉起海螺,朝天空吹響海螺,然后,在燃起柏煙,搖動鈴彭,開始為死者送念超度經(jīng),引來禿鷲搶食。海螺在藏族的宗教儀式里是一種常用器具,帶有辟邪的含義。藏族民眾觀念里,世界分為天神、地和地下,因而天葬中他們極其希望“神鳥”禿鷲食盡逝者的血肉,這樣可以贖去今生的罪過,在禿鷲食用時,天葬師念超度經(jīng),希望用肉軀換來來生的幸福。
天葬中的宗教儀式極為豐富,這極大地把藏民族性格的內(nèi)涵得以深化,有“大善”到“大仁”,以已之身施與神鳥,這和傳統(tǒng)儒家理念也相吻合,強調(diào)以身換仁。這種極為大愛的民族性格幾千年來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不斷和漢族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補充,才使得藏族民眾同一感不斷強化,民族融合加劇,共同繁榮發(fā)展。
三、原始的圖騰崇拜儀式豐富藏民族性格范疇
藏族佛教信徒們認為,天葬寄托著一種升上“天堂”的愿望。
實行天葬的出殯一般很早,天葬師首先焚香供神,作用是吸引大批禿鷲,禿鷲見煙火就會聚集在天葬場周圍。天葬師隨即將尸體衣服剝?nèi)?,按一定程序肢解尸體,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后用哨聲呼來禿鷲,按骨、肉順序分別喂食,直到吞食凈盡。這種天葬儀式,在常人看來有悖于人情常理,可是在藏族天葬中,這正是為了讓禿鷲食盡骨肉,洗去逝者今生犯下的罪孽。這是一種民族的“自省”性格,藏族民眾時刻以神的理念來看待人和事,事情做的正確與否,為人處事是否合情合理③,都是在內(nèi)心“神”的監(jiān)督下反省己身,不斷凈化靈魂,
這種“自省”心理,進一步把藏民族“大善”的思想外延擴展,把“大仁”的理念范疇延伸,使得這種性格內(nèi)涵外延都得到深化。有了這種性格,整個民族不斷地進行文化反省,從先進的漢文明中吸取營養(yǎng),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去容納先進文明,從而使得藏族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版圖上一顆獨一無二的明珠。
天葬代表的生死觀是藏族民族性格反映的很注重生命精神層面。叔本華說:“如果沒有死亡問題,恐怕哲學也就不成其為哲學了?!弊鳛椴刈迦俗钅芙邮芎筒貐^(qū)最普遍的一種葬俗,天葬是一種高尚的奉獻行為,是靈魂得以拯救并免除輪回之苦的捷徑。它所表達的是關注未來的哲學觀,通過嚴酷的道德自律,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認識生命的本質(zhì),消除對死亡的恐懼,盡自己之力度己并救助其他生命。藏人之所以能夠對于這種具有神圣性的精神傳統(tǒng)抱著至誠而又深切的態(tài)度,是因為這種意念已經(jīng)滲透在每個藏人的心中。在走向死亡這座生命的大山時,能夠以非凡的平靜實現(xiàn)肉體和精神的整體回歸,獲得形而上意義上關于生命的尊嚴。
天葬寄托著藏民族一種對未來的美好愿望,對凈化精神和靈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又在智慧、慈悲等方面以不同尋常的厚度造就了藏民族大善、大仁和自省的民族性格,使藏族文明在道德上達到了相應的高度。
參考文獻:
[1]王景琳,鬼神的魔力[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年,P5。
[2] (前蘇)謝·亞·托卡列夫,魏慶征譯,世界各民族歷史上的宗教[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P369。
[3]林悟殊,中亞古代火襖教葬俗[A],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明[C],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P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