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來中國畫都有其獨特的造型,不管是唐以前的民間繪畫還是唐宋以后的宮廷繪畫和文人畫,都是扎根于中華民族征服自然和社會歷程中的形成的特殊民族心理和性格的積淀中,它一直都是以自己獨特的理念觀察和表現(xiàn)對象。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水墨人物畫;構圖;筆墨語言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1-0134-01
中國傳統(tǒng)藝術界影響最為巨大的是儒家美學思想、道家美學思想和禪宗美學。正是這三者的不斷沖撞和融會,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tǒng)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神。其中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早在先秦時期已初具規(guī)模,此后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漫長的發(fā)展史中,二者既互相對立又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傳統(tǒng)美學的主干。后來崛起的禪宗美學、儒家美學與道家美學既有相通之處,又有獨特之處,正是這三大體系的美學思想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影響著中國藝術的發(fā)展。
中國古代哲學最高境界是“道”老莊道家側(cè)重于“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側(cè)重于“人道”或“倫理道德”。顯然“天”“人”統(tǒng)一于“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疤烊撕弦弧彼枷牖旧蠜Q定了中國古代的基本哲學精神是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在“形神”關系上,中國要求“以形寫神”或“以神寫形”我們中國人對塑造有著獨特的理解。
我們從中國畫的構圖,造型及筆墨語言三個方面來分析
1、傳統(tǒng)文化因素在水墨人物畫構圖方面的影響和體現(xiàn)。
首先,中國傳統(tǒng)藝術講究“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美學思想。作為支撐畫面形象的構圖正表現(xiàn)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取向。構圖不僅指布局的安排與結(jié)構的表現(xiàn),它還包括所有視覺元素的組合,涉及主觀情感的趨向與調(diào)動,它既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一個點可以是云中月,可以是霧中花,可以是怪石上的苔蘚,可以是水中的浮萍。點、線、面、可以極具個性化的方式被極人性化的安排放置,形成不同趣味的境界。這種意識是東方固有的“表意”形式,為千百年來以一貫之的構成元素。
其次,中國特有的哲學觀也影響著中國畫,產(chǎn)生了獨特畫面效果。為了更好的表達作者的感受,可以大膽地夸張和省略。例如:李可染畫的《水牛圖》,只畫水牛露出水面的頭,水里的那部分省略了,但觀者仍感覺他畫的水牛是完整和栩栩如生的。如果他的水牛也像西畫那樣把水牛畫完整了,同時把水也畫出來,這樣的畫面似乎少了許多的意味,畫可能便失去了其本身的價值。恰恰是這種在構圖中的“空”即“無”,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負”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理解,正是“無用之用”。在這的空,給了我們無限的聯(lián)想空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這種空也正是畫面構圖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國畫的妙處所在。
2、傳統(tǒng)文化因素在水墨人物畫造型方面的影響和體現(xiàn)。
我們中國人對形有著獨特的理解。人們是不會僅僅就滿足于外形的相似的,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悅,窺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比藗冊诓粩嗟乃伎?,最終發(fā)現(xiàn)僅靠外貌的形似是不行的,為了更好地表達感受和表現(xiàn)人物的本質(zhì)特征——神,人們開始更多的追求。對“形似”的追求為中國美學的形神論拉開了登場的帷幕。但其理論思維的成熟則是對“形似”基礎之上的“神似”的自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審美力日益提高,逐漸發(fā)現(xiàn)對對象外形上的刻意描寫刻意求似反而會招致創(chuàng)作上的不成功,即作品缺乏鮮活的審美吸引力。這是怎么回事呢?畫者的失敗在于“僅毛失貌” (《書術訓》)?!耙?guī)劃人形無生氣”的自然主義照相式的模仿,妨礙了他們捕捉對象身上真正感人的東西,即統(tǒng)攝一切形與神的內(nèi)在精神,內(nèi)在生命。漢代萌生出要求傳達對象內(nèi)在“生氣”不僅僅是外在形貌的“君形”說。這一思想到東晉的顧愷之便得以明確完善的提出,即“以形寫神”。晚唐詩歌美學家司空圖繼顧愷之之后又提出了”離形得似”的美學命題。他認為適度的離形(變形,略形)不但不會妨礙反而會助于更好的“傳神”“得意忘形”、“得魚忘筌”就是這層含義。甚至為了更好的表達作者的感受可以大膽地夸張和省略。
從上面我們對水墨人物畫在形神方面的關系及發(fā)展脈絡可以看出這樣一條軌跡:從傳物之神,到傳我之神,再到傳畫外之神;從象中求意,到象外求意 ,從意象到意境的追求,中國藝術在老莊及禪宗的指引之下,在精神化方面走向了極致。
形是靠“筆墨”中的“線”來塑造的。以線造型是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因此線條的變化是通過運筆過程中的輕、重、緩、急、粗、 細 、曲、直、剛 、柔 、肥 、瘦來區(qū)別的。
長期的繪畫實踐,畫家們總結(jié)出了一系列的人物畫的程式,如“將無項,女無肩” 、“燕項”和“將軍肚”,等等程式化的表現(xiàn)手法。這些固定的模式之所以被運用原因是這些特征恰恰可以表現(xiàn)人物的特征或者說畫家的感受,例如“將軍肚”可以表現(xiàn)出將士的強壯,“女無肩”則可以表現(xiàn)女人的嬌弱等特征。
隨著水墨人物畫的發(fā)展,當代水墨人物畫被更加強烈的注入了個人的情感,人物的變形處理已經(jīng)逐漸的個性化,其目的同樣是為了表達畫家對描繪對象的感受,或表達個人情感。
3、傳統(tǒng)文化因素在水墨人物寫生筆墨語言方面的影響和體現(xiàn)
王維在他的《山水訣》中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已經(jīng)說明了水墨的重要性。宋朝以后,筆墨便成了中國畫之魂,國畫最重要的是用筆用墨,若要不入匠氣須在筆墨上留心。用筆講究平、重、圓、轉(zhuǎn)、拙、秀、潤。同時講究“濕筆”要做到重而秀,用筆的輕、重、急、徐,對水的滲透性起著重要的作用,總之用筆要明潤而厚重,不可灰暗而模糊;作畫筆觸,貴在文而不弱,放而不羈,沉著清潤,筆去瑣碎,墨求韻澤(《畫說》)。筆墨所指的并不是筆與墨這兩種工具,而是筆法和墨法,筆墨的骨肉關系是必須建立的,它如同建筑的框架和墻體,必須協(xié)調(diào)穩(wěn)妥。從認識角度來看,筆墨是舟,表現(xiàn)對象是渡客。從審美角度來說,表現(xiàn)對象是舟,筆墨是渡客,筆墨乘表現(xiàn)對象之舟實現(xiàn)到達藝術彼岸之使命。只在審美之中,筆墨的自由生命才得到完全的呈現(xiàn)。
總之,在水墨人物畫中,筆墨語言中的諸多要素首先要做到“安定團結(jié)”,就是形、筆、墨、色等等畫面要素要和諧。如果最起碼的“安定團結(jié)”都談不上更談不上其他。在一幅作品當中使用的語言始終要一致,不然就會像唱歌一樣,在一首歌里一會用通俗唱法一會用美聲唱法,這樣會讓人感覺起來不舒服。即使在追求強烈對比的時候也應該講究一定的過渡。
參考文獻:
[1]李金城,《淺談中國畫的意象》,1998年01期。
[2]宮鴻友,《形似、神似、不似之似》,1998年04期。
[3]王志平,《中國人物畫的形象語言把握》,2005年11期。
[4]張啟亞,《中國畫的靈魂》,文物出版社,1994年一月,第一版。
[5]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一版。
[6]張學成,《錢送嵒談藝錄》,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