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京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我國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然而現(xiàn)代人對其知識卻知道的甚少,本文力圖對京劇作一些常識性的解讀,使其對京劇有個進一步地認識,進而弘揚之。
關鍵詞:京?。恍挟?;藝術;欣賞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1-0124-01
京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對于這門藝術,許多年輕的朋友說看不懂,從而對京劇望而卻步,影響了對京劇的興趣。了解一些京劇的基本知識,也就像有了一張參觀旅游景點的導游圖,會使對京劇藝術比較陌生的朋友消除距離感和陌生感,熟悉和理解京劇的魅力,走近京劇。本文就是力圖對京劇作一些常識性的解讀,幫助大家了解一些京劇的基本知識,進而成為京劇的觀眾,成為京劇的朋友。
談到京劇,在一些文章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京劇誕生二百年來這樣的字樣,說京劇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有道理,說它在二百多年前誕生,是不準確的。嚴格地說,京劇形成于清道光末年的1840——1850年,至今為一百七十年左右。為什么說京劇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呢,這得從221年前說起。1790年,清高宗乾隆八十大壽,把原在我國南方活動的徽調(diào)班社三慶班調(diào)到北京。三慶班在完成為乾隆祝壽演出的任務后,就留在了北京。其后四喜、 春臺 、和春三個徽班又相繼進京,與三慶班一起,成為京城最受歡迎班社,史稱“四大徽班”進京。因為北京是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很多戲班都希望來的地方,后來陸續(xù)又進來很多戲班和藝人,其中就有些漢調(diào)戲班加入到徽班,跟徽班同臺演出。徽調(diào)藝人與漢調(diào)藝人同臺合作,在演唱西皮、二黃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及一些民間曲調(diào),經(jīng)過約五十年的交匯融和,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劇種,這就是京劇。
京劇以演歷史故事為主,劇目特別豐富,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國”之說。它所表現(xiàn)的思想,主要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忠孝節(jié)義。京劇的念白富有韻律,表演上多用虛擬性、程式化動作,融合了舞蹈、武術、雜技等技藝,歌舞并重,形成了中國民族戲曲“唱念做打”有機結合的一整套藝術體系。以程長庚、譚鑫培、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一代代藝術家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創(chuàng)造了眾多流派,將京劇藝術發(fā)展到了巔峰,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人們將中國戲曲表演體系命名為梅蘭芳表演體系,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布萊希特體系并列為世界戲劇三大表演體系。
接下來談談京劇的行當和藝術特點。
行當是戲曲演員專業(yè)分工的類別,也是京劇舞臺上角色的類別。京劇舞臺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現(xiàn)的,而是經(jīng)過藝術概括加工提煉夸張化藝術化了的。京劇舞臺上的角色根據(jù)所扮演的人物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yè)以及社會地位等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藝術的夸張渲染,形成相似近似的一些類別,這些類別也就成了行當。
京劇分生、旦、凈、丑四大種類型,也就是四大行當。四大類行當每一類下面還有各細致的分工。
京劇的生行顧名思義就是京劇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生行中分老生、小生、武生等幾個門類。
老生又叫須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戴“髯口”,唱和念都用本嗓,主要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和武老生。
小生就是比較年輕的男性角色,特點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比較清秀、英俊。唱和念大小嗓真假聲互相結合。小生行分文小生和武小生兩種。京劇中的武生是擅長武藝的男性青壯年角色。武生也分成兩大類,一種叫長靠武生,一種叫短打武生。
長靠武生都身穿著靠,頭戴著盔,穿厚底靴子,一般都是用長柄武器。這類武生不但要求功夫好,還要有大將風度,有氣魄,工架要優(yōu)美、穩(wěn)重、端莊。短打武生穿短衣褲,用短兵器,要求身手矯健敏捷,看上去干凈利落,打起來漂亮快捷。
京劇的第二大類是旦行。旦行是扮演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的。分為青衣、花旦 、花衫、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幾類。
青衣一般多扮演青年至中年的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其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wěn)重。念白一般都用韻白,很少念京白。
花旦的情況跟青衣相反,從年齡上花旦扮演的都是青年女性,著裝艷麗多彩,表演上以做工和說白為主。在說白上以京白為主。性格一般都比較活潑開朗,動作敏捷伶俐。
武旦是表現(xiàn)一些精通武藝的女性角色,重在武功和說白。刀馬旦 這一行當實際上是武旦與青衣、花旦的結合,穿大靠,唱念做打技藝全面。
老旦是專門扮演老年婦女的行當。表演特點是唱念全用本嗓真嗓,如《釣金龜》中的康氏、《遇皇后》、《打龍袍》中的李后、《李逵探母》中的李母等。
凈行又稱花臉,它的最大的特點是演員演出是臉部勾畫彩色的臉譜,所以稱為花臉。凈行主要分為正凈、副凈、武凈三大類,也稱為銅錘花臉,架子花臉、摔打花臉。銅錘花臉又叫大花臉,它還有個專門名稱,叫黑頭。銅錘和黑頭這兩個名稱的來歷都源于京劇演出。因為京劇里有一出戲叫《二進宮》,戲里的花臉叫徐彥昭,他是個典型的唱工花臉,登場時手中拿著一柄銅錘,所以人們就把銅錘作為唱功花臉的代名詞了。同樣,黑頭是出自于包公戲。京劇中絕大多數(shù)包公戲,像《打龍袍》、《赤桑鎮(zhèn)》、《鍘美案》等包公都是個黑色的大花臉,勾黑臉,這黑色臉譜在京劇里又稱黑凈、黑頭,包公戲又都是以唱工繁重見長,因而黑頭也成了唱工花臉的代名詞。
京劇的丑行也叫小花臉或三花臉,因凡是丑行都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個粉塊而得名。根據(jù)人物的不同,這白色的粉塊有方形、正反元寶形、棗核形。丑行中也細分為文丑、武丑等多種類型。文丑中有袍帶丑、方巾丑、茶衣丑等。武丑又叫開口跳,動作麻利利落,一張口就隨著動作,《時遷偷雞》中的時遷,《三岔口》中的劉利華都是武丑。
京劇是寫意性的藝術。京劇表演的最大特點是它不是簡單的模擬生活,追求“形似”,而是對生活高度提煉、加工,進行夸張、裝飾和美化,追求“神似”。
觀眾坐在劇場欣賞京劇,《三岔口》舞臺燈光如晝,但通過兩人的格斗,人們感覺到的是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夜;《秋江》舞臺上既無水又無船,但艄公一支船槳伴著二人的舞蹈,使觀眾感覺到船兒飄搖江水滔滔 ;一支馬鞭在手,就能感覺到縱馬揚鞭千里馳騁;一串筋斗翻滾,就使人如同爬在崇山峻嶺翻越壕塹城池。這種如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國畫式的大寫意處理手法,需要演員多方面的技能,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增強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這些提法有著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京劇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脈香煙。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欣賞京劇,有一個從不熟悉到比較熟悉,從不太懂到能夠看出門道的過程,希望有更多的人通過了解京劇知識,喜歡和熱愛京劇,走進京劇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