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功的語文課堂離不開“情感”的參與,沒有對文本情感的解讀,教師的教或學生的學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語文教師應當花工夫鉆研教材、研究學生,才能走進文本,體悟作者的情感,充滿情趣,完成解讀文本的使命。
關鍵詞:走進文本;體驗情感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1-0056-02
成功的語文課堂離不開“情感”的參與,沒有情感或缺乏情感,教師的教或學生的學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課堂上學生通過多維交流加深理解和體驗,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語文教師應當使課堂要充滿情趣——教師要披文入情,將文本中生動美好的形象,以熾熱的情感,用曉暢的語言,激發(fā)學生體悟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情感,使其和作者產生共鳴,達到教師、作者、學生三方的情感和諧統(tǒng)一,這應該是語文課堂的最高境界。
課堂教學中充滿情趣,是教師引領學生正確感悟文本的前提。教師在執(zhí)行這一任務的過程中離不開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教師引導、點撥到位,學生方能主動地感知文本,準確地領會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優(yōu)美景觀所陶醉。隨著情感蓄積加深,學生才能真正實現(xiàn)與文本的交流,從而走進作者的心田,出現(xiàn)“電光火石”的現(xiàn)象。實現(xiàn)情趣盎然的語文課堂的探索之路可從以下幾個步驟入手。
1、認真鉆研教材,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經說過:“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⑴文學作品是情感傳播的載體,是人類情感的結晶:《發(fā)現(xiàn)》中那至死不忘的憂國憤世激情,《長亭送別》中那無可奈何的眷戀深情,《陳情表》中那催人淚下的祖孫親情,《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那濃郁而悲壯的愛國之情……這些都需要教師自己真正走進課文的情感世界,真正達到情蓄于胸而自發(fā)的那種自然程度,在這樣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體會、領悟、反思,課堂上才能撞擊出學生心靈的火花,激發(fā)出學生思想感情的共鳴,學生的心弦才能被撥動。
2、醞釀教學的激情,發(fā)揮語言本身的感染力。如何打開學生情感的窗戶,激起學生思想的浪花,撥動學生心中的情弦,精心設計一堂課的開場白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教學語言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基礎,教師要強化情境,渲染情境的氛圍,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鮮明,并帶有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激起學生的情緒,使學生主動地進入到文本所描繪的情境中,產生情感的體驗。為此,教師要注重自己語言的修養(yǎng),力求簡練、形象、風趣,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再配以手勢、傳神的眼神,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
成功的教學語言,可以使語文教學富有生氣和活力,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個充滿“情”的世界,產生情感共鳴效應。試想,每節(jié)課的“開場”導語,如果缺乏考慮,用一種千篇一律的套話開場,一節(jié)課的“第一個音符”就被糟蹋了,下面的旋律也就很難譜寫了。反之,教師一堂課的開頭應該像一塊無形的磁鐵,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濃厚的情緒,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的切入口。
3、字斟句酌,體悟作者的情感。如果將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那么,文中豐富多彩的詞語就好比生機勃勃的葉子,琳瑯滿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態(tài)的樹枝?!叭~、枝”與“干”血脈相連。而好文章又總是有感而發(fā),因情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脈一般貫穿文章始終,正如大樹的“干”一樣。教師教學時要認真理解詞語和句子所浸潤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長亭送別》)讓人體會了生離死別的那份沉甸甸的真愛之情。王實甫通過鶯鶯對暮秋郊外景色的感受,生動地渲染了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表現(xiàn)了人物內心深處痛苦壓抑的感情。但作者沒有直接說愁、道恨,只是借景物來抒發(fā)。萎縮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它們在這凄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遼闊蕭瑟令人黯然神傷的境界。用大自然的哀景,傳遞出—對戀人離別時的哀情,處處是秋,聲聲是愁,觸景生情,無不使人愁上加愁。教學時指導學生對重點字句進行精心品味,既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使學生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從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情感,達到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的和諧統(tǒng)一?!伴喿x是引導下的創(chuàng)作”。⑵唯有如此精心的引領,才能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4、創(chuàng)設情境,把握文情。文本中提供的形象包羅萬象,這些形象都是作者經過精心選取,組合成整個作品系統(tǒng),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融合到課文塑造的人物角色中,站在教材中所描寫的各種景物所形成的環(huán)境中,在形象的感染下,經過想象和聯(lián)想,理解把握文本所包蘊的情感,從而在頭腦中喚起一系列相應的具體可感的文學形象。我們應根據(jù)文本提供的形象來體會情境。
作者筆下的人物不僅具有一般具體形象物的特征,他還具有思想,語言,動作。他的語言、動作都傳遞著某種情感。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創(chuàng)設人物情境時,體悟作者情感。
對人物形象的感知要情境化。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時代的社會情境之中,人物的言行舉止,心理思想都是他對社會具體情境的反應。如林黛玉外表給人一種柔靜美,人見人愛,更是外祖母的心肝。然而,她進到賈府為何“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師生只有通過文本的解讀,才能感知“如姣花照水,似弱柳扶風”的林黛玉,還能感到她對具體情境的反應。不難看出,這種反應集中為兩點:一是自尊,一是自憐。盡管林黛玉來到的是外祖母家,慈祥的老人熱情地接待了她。但她不可能有“回家”的感覺,她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客人。所以家庭變故以及對賈府人際關系的反應,必然生出寄人籬下之感。注意到這兩點,林黛玉的形象特點便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
從人物外貌、語言洞察人物內心世界。
人的一切言行舉止,神情面貌都是人的心理的顯現(xiàn),都是人的意識對周圍世界的反應。例如楊絳的作品《老王》中“老王怎么樣了?好些沒有?”,只有仔細地體會,才能真正品味身處亂世、同為不幸的作者那顆博愛之心,含蓄的傳遞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根據(jù)教材塑造的景物形象體悟情感。
教材中提供的景物很多,有山河湖海,亭臺樓閣,竹木花卉,鳥獸蟲魚等等。我們要聯(lián)想與景物有關的人事,引發(fā)對歷史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魯迅《藥》一文:華老栓深夜買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夏四奶奶為兒子上墳等情節(jié)使學生自然聯(lián)想到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為革命而犧牲了生命。不為群眾所理解的悲劇,自然懂得這種“藥”的必要性。
只有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入其境而知其事,才能明其境而通其情。
5、情感體驗,讓課堂教學靈性閃光。課堂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有所知,更要使學生有所感;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是一種情感的體驗,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基本方向。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整個課堂教學情趣盎然。
譬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痛失阿毛之后,對人反復訴說“我真傻,真的”這樣一句話,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反復品讀、演繹這有聲的語言,才能體會“言為心聲”,進入祥林嫂傷痕累累的內心世界,看到她一顆飽受傷害,屢遭打擊,精神幾乎崩潰的心在滴血。只有這樣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感受語言的魅力,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弦。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注意加強學生的主體體驗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愉悅情感,在體驗中獲得真知。唯有如此,課堂教學才是學生主體真情的投入,是生命的全部展開。
總之,語文教學應注意加強學生的主體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文本對話中真正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愉悅,在體驗中獲得真知。從根本上講,課堂教學是學生主體生命的投入,是學生生命的全部展開。很多時候,教師迫于應試的壓力,課堂上只好繁復的考試、灌輸,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解題經驗,但對學生的人格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毫無用處,這無疑是對生命的漠視。課堂不應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簡單的給予、接受的場所,而是共同解讀文本、情感共振的沃土。努力使課堂彌漫一種底蘊來滋養(yǎng)學生的心田,既有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品格,又有仁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語文的魅力。
美國教育專家沃得曾說過:“平庸的老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學習知識”。⑶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要想真正激活課堂,形成情感磁場,我們只有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花工夫鉆研教材、研究學生,才能走進文本,體悟作者的情感,充滿情趣,完成解讀文本的使命。
注釋:
【1】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第四十六》,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年11月版。
【2】(法)薩特,《薩特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版。
【3】(美)Frederick J. Stephenson主編 周渝毅,李云《非常教師:優(yōu)質教學的精髓》,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