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語文教師致力于語文教學改革,可是好像總感覺越改問題越多、越嚴重。個中的問題何在?筆者認為,忽視對傳統(tǒng)教學的繼承,違背漢民族語言之特點,是造成當前語文教學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語文教育應該在傳統(tǒng)教學的富礦中尋找當代語文教學的新路。因為任何事物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都是在吸取傳統(tǒng)精華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
一、強調誦讀
古代的學校,誦讀之聲不絕于耳,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開始,就日誦不輟,因此古時有讀書“口舌生瘡”之說,古人之所以這樣強調誦讀,固然由語文學科的性質所決定,更與漢語言的特點有關,由于漢語是由一個個單音節(jié)的方塊字構成的,因此,一方面只有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識字悟義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才能深切感受到漢語特有的審美表現(xiàn)力。像漢語那種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那種和諧悅耳的韻律感,如果不是通過誦讀是很難品味出來的。除語音美外,其它諸如詞匯美、句式美等,也莫不都需在反復誦讀中予以體會。至于誦讀還有助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語言文字的表達,古人也是早就認識到的?!皶x百遍,其義自見”、“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都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jīng)驗。
但在目前,誦讀在現(xiàn)行的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已是一落千丈了。事實上,孩子們學的科目又多又雜,且分到語文這一科目的時間有限,并在浩繁的題海中疲于奔命,哪來的興致又哪來的時間精力去誦讀?更不用說養(yǎng)成誦讀的習慣了。面對這種現(xiàn)狀,一些有識之士提出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他們說: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而語感教學要抓誦讀。誦讀便是語文教學上的“返樸歸真”,這是還語文教學本來面目的一項重要措施。語文教學雖然包含的因素很多,但它是一個整體,而要把握這個整體,誦讀則是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注重練字
眾所周知,由于漢文字的特點,中國的書法成為享譽世界的一朵藝術奇葩,字如其人,古時衡量一個人的學識,首先就是看他寫的字,因此注重練字就必然地成為我國文化教育中特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由于過去用來寫字的工具僅毛筆一種,不僅攜帶不便,而且書寫費時費事,不能不說是一種局限。
現(xiàn)在,毛筆在書寫中地位差不多全為鋼筆、中性筆、圓珠筆所替代。誠然,這無疑是一種進步,因為這些筆較之毛筆使用起來省時省事,而且經(jīng)久耐用,攜帶方便衛(wèi)生。但這種進步同時也造成了令人惋惜的后果,那就是注重練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學校的語文教育中差不多丟光了,這不能不是當今語文教育的失策。
從實用的角度而言,鋼筆等硬筆是絕對便利,隨著電腦的普及,有時連筆都不要了,但目前毛筆還有用武之地,其一是傳統(tǒng)的書法藝術繼承需要毛筆(硬筆書法藝術代替不了傳統(tǒng)的書法藝術);其二是一些特殊的書寫場合要用毛筆;其三是孩子們練習字的結構和布局仍以毛筆為宜。從語文教育來說,至少在小學階段應訓練學生用毛筆寫字的能力和習慣,為其書法基礎打下堅實的功底,這將是一輩子受用的事。
三、訓練屬對
所謂屬對就是對對子,這也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中特有的訓練項目和訓練方法。古人練對子,主觀上大概是為作詩和寫駢體文作服務,而客觀上其作用遠遠超過這個范圍,是一個波及面很廣的綜合性語文基礎訓練,同時又是操作性很強的一種訓練方法。
屬對訓練首先是語音訓練。因為屬對要講平仄,這就得掌握陰陽上去(或平上去入)四聲。不熟悉語音,屬對就不能做到和諧悅耳。
屬對訓練也是詞匯訓練,它是以詞為單位的,涉及到詞的性質、詞的意義、詞的類別、詞的感情色彩等等。屬對講究煉字(詞),力求配對的字(詞)必須貼切、得體,所以詞匯訓練同時也是語感訓練。
屬對訓練更是語法訓練,它是嚴格按照語法結構來組合詞語的。
屬對訓練還是修辭訓練和邏輯訓練。屬對中要經(jīng)常用到比喻、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自不必說。對于概念、比較、分類等邏輯關系,學生也是在屬對訓練中積累了許多感性經(jīng)驗。
今天的語文教育無須著力培養(yǎng)學生作寫古詩的能力,但從“通文理”的角度來考慮,古人的屬對訓練值得我們借鑒。
四、文史滲透
在古人的觀念里,文史是不分家的,一般地,優(yōu)秀的歷史作品往往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國文字最早就是用來記載歷史的,能夠傳世的典范文章,往往包含著豐富的歷史內容和豐富的歷史見解。翻開作為傳統(tǒng)教材的《古文觀止》《昭明文選》就不難明白這一點。教材上的文史滲透決定了教學上的文史滲透,如果說“文”是“道”的載體,那么“史”就是“道”的體現(xiàn),文道統(tǒng)一就是在文史滲透中得以有效實現(xiàn)的。其次,由于古人寫史崇尚征實而又講究春秋筆法和文字簡練,因些文史滲透的語文教育對塑造民族性格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五、學而時習之
中國的語言文字一向講究精煉,簡約,內容講究含蓄,隱含信息多,讀者很難對有分量的文章一開始就“一覽無余”。因些適當?shù)狞c拔不可少。但古人在這方面往往走向極端,舊時的先生不是講得太少就是根本不講,或者把講局限在教會認字上。這樣,孩子們在毫無基礎的情況下去“習”,當然成了苦差事。但現(xiàn)在,我們常抱著對學生不放心的態(tài)度,教得太多,講得太多,而留給他們“習”的地盤太小太窄。所以有人批評當前的語文教育“講風太盛”,是切中要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