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問大家,寫作的目的是什么?我認為應該是表現(xiàn)生活,進而干預生活。任何作品都是來自于生活,最終還要作用于生活。無論是一首柔情蜜意的小詩,還是一部恢弘壯闊的長篇小說,其實質都是對生活的開掘。離開了生活,寫作者自己尚且不能存在,更不要說他們創(chuàng)作的作品了?!捌ぶ淮妫珜⒀筛健??
我們目前還處在學生階段,每天按照作息表上的規(guī)定,過著十分刻板的生活,周而復始,年年如此,很多人因此對生活麻木了。這種情況似乎很難辦,因為就像魚兒離不開水,我們也不可能脫離這種環(huán)境,但殊不知這種生活畢竟也是一種生活,身在其中也會有喜怒哀樂,如實地表現(xiàn)也能讓人會心感動。“書山卷?!?、“早起晚睡”、“三點一線”,悲觀者看到的是單調乏味、苦不堪言?!奥勲u起舞”、“爭分奪秒”、“咬定青山”,樂觀者看到的是寧靜致遠、苦中有樂。當早讀的校園里書聲朗朗,當課間操的操場上隊列齊整,當放學的路上人潮涌動,當夜自習的教學樓燈火通明,誰能否認這也是一種壯觀呢!你要自己去發(fā)現(xiàn)。
學生生活固然刻板單調,但也不是絕對不變的。我們要升初中,升高中,面對不同的學校。我們要被編入不同的班,面對不同的老師、同學。我們還要重新分班,又要面對新的老師、同學。我們要主修我們的學業(yè),我們還要參加學校安排的各項集體活動,我們還可以自己去組織一些活動。我們的心情也是陰晴無常:學習吃力時我們痛苦,成績進步時我們欣慰,取得碩果后我們快樂,受了委屈時我們郁悶,遇到幫助時我們感念,得到鼓勵時我們激動。這里面有多少可以汲取的生活素材??!
其實我們的生活向來是變動不居的,它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一成不變。但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經過了多年的建設,已經逐步走上了正軌,在制度保證下進行著漸進式的發(fā)展,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劇烈地改變了,要認識到這是好事。但點滴的改變不等于沒有改變,這些改變很多,比如這些年手機潮來勢洶洶,已經席卷到學校了,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學生、學校各是什么態(tài)度?圍繞手機發(fā)生了哪些沒完沒了的故事?這些年網(wǎng)吧如雨后林中的毒蘑,恣肆地蔓延,散處在學校的周邊,公然和學校展開了一場爭奪戰(zhàn),圍繞這場沒有硝煙的暗戰(zhàn),又發(fā)生了哪些可悲可嘆的故事?
各種突發(fā)事件也會在我們的心里激起陣陣漣漪。有的遠在天邊:本拉登一槍爆頭,卡扎菲四面楚歌;瘦肉精一波未平,地溝油一波再起;瓦格良出海試航,天宮一號擇機發(fā)射。有的就近在眼前:校門口賣飯的跟風漲價了,同學們囊中羞澀了;校園里桂花樹被誰攀折了許多,教學樓上護欄又被誰踹斷了一根。遠處開業(yè)慶典的炮仗砰砰砰地響著,近處水管里的水突突突地流著。校園的圍墻隔不住的八面來風,教室的門窗也擋不住滿園春色。遠離我們的事件,我們“事不干己高高掛起”,切近我們的事件,我們又不屑一顧,“眼角都不愿夾一夾”。那樣豈不是騎驢找驢:面對生活緊閉著雙眼,卻說找不到生活!
生活改變著人,但有時人也改變著生活,雖然這可能只是很小的改變,但我們應當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機會?!鞍倜χ小蔽覀兛梢猿槌鰰r間,徜徉于學校的橋邊河畔。“學業(yè)之暇”我們可以拿出勇氣,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周日我們可以幫家里干干農活,和爸媽爺奶談談心。暑假我們可以出去打打零工,在異地他鄉(xiāng)感受一番。走出校園呢,我們可以觀察路上各色的行人,這樣的觀察可能只是一瞥間的事情,但日復一日,可以積累出多少鮮活的生活體驗?。∫陨线@些都可以給我們單調刻板的學生生活增添些許色彩。如果你自己不去念動那開啟的咒語,生活的寶庫怎么會主動向你敞開它的大門?
我們還有電視、網(wǎng)絡、報紙、雜志。這些現(xiàn)代媒體把天南海北的大事小情統(tǒng)統(tǒng)帶到我們眼前?!靶悴挪怀鲩T,全知天下事”的老話在今天完全可以變成毫不夸張的現(xiàn)實。
這樣看來生活是多么豐富多彩!即便是眼下的學生時代,生活也不曾虧待過我們,而是給了我們如此一筆豐厚的饋贈。只不過是因為我們過于麻木了,所以我們看不到生活的存在,更不會主動地去利用生活。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思考生活、提煉生活、表現(xiàn)生活,從生活中汲取素材,讓生活中那些曾經感動過我們,引起過我們深思的東西,經過我們的一番藝術加工后,再像小溪一樣從我們筆端涓涓流出,又去感動別人,引起別人的思考。我們有這份責任,也應當有這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