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幾輪從高一到高三的循環(huán)教學,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怪現(xiàn)象:大部分教師在高一、高二很注重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致力于課堂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課堂,而一旦進入高三,一切回歸“原始”,“滿堂灌”“填鴨式”等一些傳統(tǒng)教學方法重回課堂。因為很多老師認為,高三直面高考,老師要教的、學生需學的內容太多,不滿堂灌就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基于高三階段目標明、內容多、任務重、壓力大的特殊情況,高三的課堂更需要講求“高效”,而高三的老師更需要將“高效課堂”進行到底。
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tài)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指一節(jié)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fā)展。高效課堂實際上給我們解決了內容多、時間少的問題。因此,那些埋在書山題海中的高三學生更渴望課堂的高效,而高三的教師更需要站在新課改的前沿,努力打造高效課堂。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呢?以高三的語文課堂為例,我以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劃分知識板塊,使教和學都有明確的目標
學生升入高三后,很快會進入一輪復習,習慣了語文課講課文的學生對系統(tǒng)復習很茫然。其實,高考語文試題涉及的知識很多,又兼考察學生的多種能力,這就要求學生通過復習把知識歸類,并通過做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因此,我們引導學生根據考綱把學習內容分成四個板塊:語言文字運用、古詩文閱讀、現(xiàn)代文閱讀和寫作。這樣,老師在教時有明確的目標,學生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二、根據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
決定課堂上講還是不講,多講還是少講的,不是老師自己的經驗或感覺,而是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在進行課前準備時,教師必須緊盯教學對象,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體系,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愿學什么,始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例如,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古詩文閱讀板塊中的古詩詞鑒賞部分是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一輪復習時我一直把這部分作為重點講??墒?009年我?guī)У囊粋€應屆實驗班出現(xiàn)了特殊情況。在制定學年教學計劃之前,我對學生進行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大部分學生反映在高二老師已經對古詩詞鑒賞的知識點和答題模式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于是我就及時調整了教學計劃,對這個板塊采用“少講多練”“緊抓作業(yè)”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做題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知識漏洞,從而改進提高。結果不但節(jié)省了復習時間,學生的做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養(yǎng)成的嚴謹做題習慣又惠及了現(xiàn)代文閱讀,使復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當堂訓練,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佳途徑,尤其是高三的學生,每天都埋在題海中,做題難免會出現(xiàn)囫圇吞棗,眼高手低的現(xiàn)象,長此下去,勢必會養(yǎng)成不良的做題習慣。我在指導學生復習“現(xiàn)代文閱讀”板塊時,就非常注重當堂訓練:課前精心選好訓練內容,課堂上給學生限定時間完成。趁學生做題之際,我在教室走動、觀看,對發(fā)現(xiàn)的共性問題當堂講解,對個性問題單獨解決。這樣不但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當堂評講也使學生能及時更正自己在做題方面存在的不足,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熱愛學生,親近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有熱愛學生的真心,還要有熱愛學生的實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高三的學生已步入成人行列,他們更喜歡亦師亦友的老師。尤其是那些寄宿生,平時很少與外界、與家長接觸,他們更渴望與老師溝通交流。因此,在教學中我很注意自己對學生的態(tài)度,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以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對待學生,真心與學生交朋友,讓學生真正信任我,愿意向我敞開心扉,吐露心思。這樣,我就能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充分了解學生的德行能力、興趣愛好等,并據此,適時調整我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fā)展。
新課標提倡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理念。高三直面高考,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更需要講求“高效”。因此,高三的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要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帶著自信走向高考考場,帶著微笑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