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知識在于積累”,語文知識更是如此。重理輕文者說:語文靠的是基礎,語文不用學。錯!基礎何來?不就是平常的積累嗎?它就像巖漿在地下運行、積蓄,忽然爆發(fā),噴出地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厚積薄發(fā)”。我們可以通過下列途徑進行積累。
一是背記,直接的背誦記憶主要以教材為依托,兼顧一定的課外連接。例如,多背些教材文章的好詞好句好的語言片段或好的現(xiàn)代文,就能極大地擴大詞匯量。把一些名言、警句、格言、熟語、歇后語背得滾瓜爛熟,就能化為己有,運用時自然能脫口而出。
二是摘記,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這一方法在高中生中較為普遍。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薄皶接脮r方恨少”,若有一個儲備倉庫可以隨時取用,也就不怕臨時不夠用。對學生的寫作來說,積累也是很重要的??梢灾笇W生在高一階段積累成語、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語等,在高二階段積累古詩詞、現(xiàn)代文中的好詞好句或優(yōu)美片段,在高三階段積累文言名篇、中外名著中的經(jīng)典文段等。
三是朗讀和品悟,這一方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較為普遍。朗讀是品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品悟又是形成語文素養(yǎng)、提高情感品質(zhì)和欣賞水平的主要方法,所以,語文知識積累也要重朗讀,重背誦,重品悟。這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主要途徑。
四是在生活中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多觀察,多交流。走在街上,發(fā)現(xiàn)好的對聯(lián)、廣告語,隨時記誦;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與別人的交流中學會“說話”,久而久之,形成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可是積累并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砌,是記憶與理解、感悟、鑒賞等環(huán)節(jié)相互聯(lián)系,進行新的知識構建的過程;理解文本的具體意義,識別內(nèi)容的具體特征,了解內(nèi)容之間的具體聯(lián)系,加以聯(lián)想和想象,并與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從而產(chǎn)生新認識,新感悟,才是有效的積累。否則,積累的“米”也就成了一堆“爛米”。積累的轉(zhuǎn)化與輸出非常重要。
首先,將這種轉(zhuǎn)化,有機地貫穿在日常教學活動當中。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題,引導學生遷移運用平時積累的語文知識來分析課文,提高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句式仿寫、課前3分鐘演講以及讓學生以課文為素材,對其中的人物或事件做一個簡單的評價。
其次,在寫作中轉(zhuǎn)化。可以從某一個角度提煉一個話題,堅持寫成一篇作文。在寫作訓練中,本人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供材料作文或命題作文,讓學生在寫作中充分運用已經(jīng)積累的語文知識,以提高其寫作水平。例如《冷香飛上語文》中的一段文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語文從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語文被當陽橋頭的張飛一聲吼出;語文從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筆端流出;語文在潯陽江頭的琵琶弦上回蕩;語文帶我們到天姆山的仙人洞里體驗神奇;到景陽岡的青石板上感受驚險;它讓我們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無奈,“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蕭瑟……剛開始,可以讓學生仿寫甚至抄襲,漸漸地知道什么樣的材料用于什么樣話題的作文中,久而久之,積累的材料便被激活了,內(nèi)化為一種能力。
再次,辦手抄報、綜合性學習中資料的整理與搜集,更會鍛煉學生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積累,從而使知識在潛移默化中轉(zhuǎn)化成能力。學生分組輪流辦手抄報,既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可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與整理。高一時學了《沁園春.長沙》,讓學生課下搜集整理有關“秋”的詩詞名句,也是知識轉(zhuǎn)化的有效途徑。
另外,在生活中巧妙地運用語文知識,詩詞文賦順手拈來,會讓一個人魅力無窮。一群人來到泰山腳下,抬頭仰望,泰山拔地而起,甚是高峻。一年輕人感嘆:“啊……”眾人洗耳恭聽,以為他要吟詩誦賦了,結果他的下文是:“真高啊!”一老者從旁經(jīng)過,順口吟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北娙祟D生仰慕之情。
總之,積累是語文學習的生命線,積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沒有積累的語文學習是蒼白的,沒有運用的積累是毫無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