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大農商行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湖北鄖縣農商行創(chuàng)新貸款管理模式,用“五化”服務“三農”,較好地滿足了農民貸款“胃口”。
一、貸款包村到戶“責任化”。
哪個客戶經理包哪個村,用公示牌的形式“站立”村頭,公示牌注明服務內容、服務流程、聯系電話、定時上門服務時間等內容,同時設有舉報電話,農戶對包村客戶經理有理見,可直接把電話打到聯社主任那里。
二、貸款門檻“最低化”。
在農商行所有貸款中,“三農”貸款門檻最低。
(1)有償貸能力。
(2)借款人是當地戶口,年滿十八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有固定的生產經營場所和流動資金。
(3)貸款用途符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符合國家產業(yè)政策。
(4)無不良信用記錄。
三、貸款發(fā)放“流程化”。
申請人只需向農商行提供相關證明資料,整個貸款發(fā)放過程全部由農商行提供流程化服務。農商行要求借款人一次性提供完整證明資料,主要包括:貸款申請、身份證明、抵質押證明等。農商行受理貸款申請后,即到當地村委會、社區(qū)等單位做貸前調查。調查結束后即進入貸款審批流程,經審批同意的貸款直接轉入借款人賬戶。
四、貸款管理“精細化”。
貸款發(fā)放后,農商行用制度約束包村客戶經理加強貸后檢查與管理。
(1)嚴格落實貸后管理責任人,認真履行貸后管理和檢查職責,并及時將有關信息錄入電腦,形成信息共享機制。
(2)為每個借款人以戶為單位建立信貸檔案,由貸后管理責任人負責收集、補充借款人后續(xù)跟蹤管理的相關資料,農商行設立專門信貸檔案管理員負責保管、歸檔、存放、調閱、移交等工作。
(3)規(guī)定貸后管理責任人每半年進行一次貸后檢查。
五、貸款歸還“自動化”。
貸款發(fā)放時就用合同的形式約定:借款人自覺按時到信用社結息還本,履行約定的,貸款利率執(zhí)行約定的優(yōu)惠利率,不履行約定的,不能享受優(yōu)惠利率。誠信人得實惠,失信人多“出血”,并有“法律武器”在那兒“伺候”著。利害明擺著,絕大數借款人都能夠自覺自動到信用社結息還貸。
五化”促進了“三農”服務力度,上半年,鄖縣農商行投放涉農貸款4.5億,涉農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達到78%,同時,資產質量進一步優(yōu)化,不良貸款率降到了1.6%,是60年來的最低點。
(作者單位:湖北鄖縣農村商業(yè)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