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細心的讀者都會注意到,近年來的雜文比之以往更成熟些,其思想傾向更開闊、更深沉、更尖銳,而藝術個性更突出、更經(jīng)得起推敲;應該說,經(jīng)過近三十來年的磨礪,到目前,雜文作家們的學養(yǎng)確有了較豐富的積存。
從上個世紀初開始,我們的先賢們?yōu)橹袊膶W開辟了一條獨辟蹊徑的長廊。這個長廊的畫頁和畫卷,呈現(xiàn)給讀者或針砭、或抨擊、或諷刺、或勸喻、或揭露、或驚警,其實都是一種啟蒙;不論生在哪個地域,也不論是什么種族,不論是什么信仰,也不論有多么聰慧,人,從小到大,從成年到老年、到離開人世前,啟蒙,對每個人來說,都如影隨形;雜文的啟蒙,有人是自覺接受的,有人是間接傳感的,有人是從老師、作家、同學、同仁的傳播中獲得的,有人是從圖書、傳媒中感染的,還有人無師自通。當然,也許更多的人是不屑啟蒙的,人各有自己的理念,思維不同,人生道路亦不同;人生道路不同,人生質量亦不同,只不過沒有人對此深入研究罷了。
二
讓我們打開這部三十萬言的“啟蒙”者,看看它們是否與歷史潮流同行,它們的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驗證的結果靠譜嗎?
羽戈的《“我爸是李剛”與衙內政治學》這篇雜文,題材新,構思巧,命題深遠,是幾十年來未曾在雜文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的很好典范。作品把當今的官二代與封建社會衙內聯(lián)系起來,鞭撻了權力一旦掌握在李剛及其兒子李啟銘這樣的人的手里,普通民眾就會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資中筠先生近年來操起筆來撰寫雜文了。她的作品柔中有剛,力透紙背,深刻而含蓄,樸實而生動,其雜文《歲末雜感致友人》入情入理,非她這種經(jīng)歷和感受的人是難以寫出這樣優(yōu)秀作品的。
如果說,《“我爸是李剛”與衙內政治學》和《歲末雜感致友人》都是從正面進行譴責與批判社會腐敗基因的,那么,陳雪的《“偉小”的歷史》則是從昔日鏡片中找出人類社會一步一步邁開腳步,在其一個停歇中描繪出人們歷史記載的底版。這樣的雜文,作家們很少涉及,因為這樣的雜文選題不是輕易可以遇到的,只有非常敏感的作家才能捕捉到。
與前幾篇常規(guī)雜文不同,張保國的雜文《一本萬利的理財秘笈》則嬉笑怒罵、寓莊于諧、弦外之音、反語迭出。讀者很欣賞這樣的雜文,因為他們讀完會有一種痛快淋漓之感,而且就作品本身看,又讓人們從中看到了那些丑類是如何表演,又是如何引起民眾的憎惡的。
國人中,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十幾歲的青少年,都知道一些歷史人物或經(jīng)典作品中的故事,有些雜文作家就善于用家喻戶曉的人物做引題生發(fā)情節(jié)。胡榮榮的雜文《社會“水滸”化》是從水滸的黑社會背景出發(fā),把當今社會中令人驚悚而惶惑的事件串連到一起,讓讀者們清楚地看到一旦社會“水滸”化了,那么,文化即將泯滅了,有多么繁華的經(jīng)濟(其實這也不會出現(xiàn))也是一種令人痛苦和不安的現(xiàn)實。
2011年的雜文有許多可圈可點的篇章,《不能讓狗說人話》(賈平凹)、《給清華大學的一封信》(劉道玉)、《敗亡路上的起居注》(盧荻秋)、《布萊爾的孩子和卡梅倫的貓》(朱鐵志)、《審丑怪態(tài)的受精過程》(何龍)、《忽然想到——何以為官》(陳四益)等,都是近年來鮮見的優(yōu)秀雜文作品。
三
2010年發(fā)起的“《雜文選刊》杯首屆全國雜文大賽”是共和國成立以來六十余年間雜文界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這次大賽共吸引近三萬人(次)參加,全國各地作者創(chuàng)作三萬余篇作品參賽。大賽歷經(jīng)六個月的角逐,最后由七名評委評出一等獎一篇,二等獎五篇,三等獎十篇,優(yōu)秀獎三十篇,新人獎十篇,優(yōu)秀編輯獎三名,創(chuàng)新編輯獎十名。許多雜文作家和雜文編輯對大賽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是1988年《人民日報》“風華杯”雜文征文之后,國內規(guī)模最大、參賽者最多、影響最廣、效果最佳的一次大賽。此后在長春舉行的隆重頒獎大會在全國雜文界影響更加廣泛;大賽涌現(xiàn)出一批有前途的作者和作品,對雜文事業(yè)的鼓舞與促進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2011年,各地推出一批又一批雜文集,這無疑將推動全國雜文不斷繁榮與發(fā)展。
一個擁有十三億多人口的國家,參加一次文學大賽有近三萬人(次),不能認為很壯觀;但令我們欣慰的是,從這些參賽者構成看,不論就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看,都是空前的,是十年前不可想象的,更是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五十年前不可想象的。從這里可以看出兩點:一個是雜文讀者越來越多,另一個是雜文作者后繼有人。對此,我們有信心,無論前進的道路如何艱難,啟蒙廣大民眾的雜文,永遠在風風雨雨中茁壯成長。
四
發(fā)展、嬗變、整合、提高,是世間一切事物的規(guī)律,文學藝術亦然。雜文近百年的經(jīng)歷,由發(fā)軔、發(fā)展、繁榮、蕭肅、停滯,再到發(fā)展、繁榮、嬗變,近三十年來提高得很快,因此一些創(chuàng)作出有影響的作品的雜文作家,邊創(chuàng)作邊撰寫雜文理論、評論,而且初具規(guī)模。十年來,除幾位雜文作家出版?zhèn)€人的雜文理論集,《雜文選刊》編輯部還陸續(xù)出版了《雜文情緣》、《解讀雜文》、《雜文作家、編輯訪談錄》、《雜文評論選》等。
雜文理論、評論一俟成為系統(tǒng),無疑將大大促進雜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與提高,近些年許多雜文作家對雜文的分類達成共識;越來越多的雜文作家、作者趨向于常規(guī)雜文(邏輯推理)、非常規(guī)雜文(散文隨筆式)和荒誕雜文(借用各種文學藝術和應用文的內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作,普遍受到廣大讀者青睞。這從《雜文選刊》三個不同版本每年發(fā)行量增長幅度可以明顯看出來。這也是文學藝術中的用進廢退規(guī)律吧。
雜文理論、評論的發(fā)展與提高,不僅使許多年輕的雜文作家、作者的創(chuàng)作迅速成長起來,而且扶掖了一大批青少年作者不斷加入到雜文創(chuàng)作隊伍中來,對此,我們應當積極引導,努力培養(yǎng),讓他們沿著健康的創(chuàng)作道路踏踏實實地前行。
2011年12月25日于長春
【選自劉成信、王芳選編《2011中國年度雜文》漓江出版社版】
插圖∕知識的天空∕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