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飯,上小學的兒子問我,不知道今天的語文作業(yè)怎么辦。我說,你打電話問一下語文老師。我邊說邊拿出手機。不料,兒子竟大發(fā)脾氣:“打通電話,你來問,我可不問!”我問:“為什么?”兒子說:“反正我不問。”
我知道兒子之所以不愿意問是因為膽子小。那該怎么辦呢?我想了想說:“兒子,你打電話問吧,問完有獎,給你記10分,怎么樣?”平時,我對兒子實行評分考核,有了一次好的表現(xiàn),可以得到2分的獎勵。這次,為了鼓起他的勇氣,我下了重賞??墒莾鹤硬毁I賬,說10分也不問。我說,15分呢?他說,20分也不行。反正不管我加多少分,他都拒絕給老師打電話。最后我無可奈何地說:“不問就算了,反正是你自己的事?!?/p>
我不能罵兒子是“膽小鬼”,更不能說他“不是男子漢”。這會給孩子帶來心靈的傷害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在此情形下,我只好采用緩兵之計。
我心平氣和地對兒子說:“我知道你有給老師打電話的勇氣,只是不好意思罷了?!?/p>
我給他找了一個臺階。其實,我知道兒子不給老師打電話,關鍵就是因為沒有勇氣。我接著說,小孩第一次不敢給老師打電話是情有可原的。實際上,大人也有這樣的時候,比如,我當老師,第一次上講臺的時候也害怕學生。按理說,學生怕老師才對,為什么當初的我會害怕學生呢?因為我怕第一次講課不成功,被學生嘲笑,無法駕馭課堂的局面。再說,你看咱們國家每年開人代會的時候溫總理都要答記者問。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他害怕嗎?
兒子說,不怕。
我問,那總理不怕的原因是什么呢?
兒子似乎開竅了,說,總理深思熟慮,準備得很充分。我鼓勵道,你說得太對了。在單位,我給領導打電話匯報工作,有時候心里也會緊張,所以如果匯報的事情比較多,我會事先打個腹稿。如果有必要,還會把事情一一列在紙上,考慮該怎么說,領導可能會問什么。把事情的方方面面都考慮清楚后,再打電話就不會害怕了。
我又問,兒子,你不想給老師打電話的原因是什么?兒子說,我不知道怎么問老師。
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了,我一陣竊喜。
我給兒子模擬了一下如何給老師打電話。兒子說,讓我想一想。過了一會兒,他終于鼓足勇氣撥通了語文老師的電話。
“老師,您好!我是咱班的程相聞,我爸爸的手機沒收到校信通發(fā)的作業(yè)。請問,今天晚上的作業(yè)是什么呀?”
……
“謝謝老師!老師再見!”
我激動地抱起兒子,大聲表揚道:“兒子,你真棒!”放下兒子,我拿起紅筆給孩子加了20分!
打電話雖說是件小事,但是我覺得讓孩子受益不小。他不僅鍛煉了膽量,更重要的是,他通過打電話這件事學會了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這件事,我也頗有收獲:
首先,在激烈的家教矛盾中,家長要學會緩和。眼看沖突一觸即發(fā),家長最重要的是學會緩一緩。一方面,暴躁情緒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家長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必須耐住性子,緩和態(tài)度,才不至于發(fā)生更大沖突;另一方面,時間上不妨緩一緩、拖一拖,多在溝通上下工夫,也許就能找到矛盾的癥結(jié),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其次,教育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如何施教,可以說是家庭教育的關鍵。通過這件事,我認為,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平等地與孩子共同思考、分析,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才是科學的施教方法。如果采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指責、訓斥或者譏笑孩子,不僅收不到任何施教的效果,還會給孩子造成心靈的傷害。
最后,家教的關鍵是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各種挫折,要使他不怕挫折和困難,則要幫助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家長可以幫助分析、示范演示、引導思考等。孩子有了方法,學會了思考,才會不斷進步,并從失敗走向勝利。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