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論學習:1940年10月,他在《共產黨人》上發(fā)表文章,指出“每個干部,每個黨員,都要經常閱讀黨出版的書報或其他進步的書報,增加知識,自修深造,在政治上不斷提高自己”。1941年5月,他在為中央起草的文件中完整地提出,“學習理論和參加實際工作都是每個共產黨員不可或缺的責任”。1957年1月,他在一次講話中提出:“要把學習作為指導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這要成為一個章程。領導干部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沒有盡到領導責任。”1987年7月,他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中指出,要把學習“看成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項重要責任”。關于學習的目的,1957年1月,他明確指出:“學習理論,最要緊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對頭”,“首先要學哲學,學習正確觀察問題的思想方法”。1987年7月,他強調說:“要把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好,最要緊的,是要使領導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對頭,這就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p>
江西省委書記蘇榮認為,讀書是堅定信念、加強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豐富知識、提高能力的必然要求。領導干部要有好讀之心,更要有善讀之舉。要做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和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要有選擇、有重點、有針對性地讀書。要善于在讀書學習中積累知識、思考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先達說,學習是終身的事,終身學習、學習終身,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人是社會動物,學習是一種社會性的行為,是獲取社會力量的唯一途徑。善于學習,于個人而言,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于政黨而言,可以永葆先進性;于國家而言,可以保持快速、長期的發(fā)展。
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認為,學習力是學習的動力、毅力、能力和效能的綜合體現(xiàn)。她說,黨員干部提高學習力是順應發(fā)展大勢、贏得競爭主動的需要,是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需要,是提高素質、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的需要。提高學習力是為了形成更強的創(chuàng)造力、競爭力。應當更新學習理念、突出學習重點、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轉變學風、建立健全制度。
赫爾岑說:“書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的年輕人的忠告……種族、人群、國家消失了,但書卻留存下去?!?/p>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愛因斯坦說過,對世界名著、文學名著沒閱讀、不欣賞的人,等于高度近視的人不戴眼鏡。
高爾基說過,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小小的梯子,我向著上面爬著,從獸類到人類,走到更為理想的境地,到那種生活的憧憬的路上來了。
牛頓說:我的成功歸功于長時間精心的思考。
赫爾曼·黑塞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讀點歷史,更多是來自內心的渴求?!拌b往而知來”,發(fā)現(xiàn)時代變遷的大勢,追尋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這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歷史功能的認知。尤其在眼下這個“深刻變革、深刻變動、深刻調整、深刻變化”的時代,難免會有種種矛盾,帶來種種困惑。從哪里來,往何處去?讀點歷史,是希望歷史的密碼,能啟發(fā)當下的思考,提供理解自己、理解時代的參照坐標。歷史學不僅僅是故紙堆中的尋章摘句、考據(jù)鉆研,也應該走出書齋、面向大眾,不僅讓大眾獲取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向社會介紹歷史學看問題的方法,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它、接受它,把它變成改造世界的現(xiàn)實力量。
領導者讀史有什么用?南懷謹說:“歷史本來就是人和事經驗的記錄,換言之,把歷代人和事的經驗記錄下來,就成為歷史。”“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領導者讀史至少有修習立身處世之道、分析總結經驗教訓、借鑒工作方法等三個方面的實用價值。讀史是一種本領,要會讀、真讀、善讀、精讀。讀史意在知史、識史、辨史。一切讀史都立足于通今、益今。要多讀出一些反省、反思的啟示。
古人講:“讀史當觀大倫理、大機會、大治亂得失?!睔v史是思想的沃野、靈感的源泉。讀史當明變。黨員領導干部要提高戰(zhàn)略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辯證思維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研究黨史。
俄國著名作家尼古拉·魯巴金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p>
古人說“開卷有益”,“讀書達理”。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毛澤東說:“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蔣家王朝?!?945年毛澤東為《文化課本》寫序,他要求干部把書“裝在干糧袋里,打完仗后,就讀他一遍或者看他一兩句,沒有味道就放起來,有味道就多看幾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來了”。
王夫之說:夫讀書將何為哉?辨其大意,以立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
讀書可以養(yǎng)心,即涵養(yǎng)性情,使自己經常保持好心情、好心境、好心態(tài);可以養(yǎng)腦,即活躍思維,啟迪智慧;養(yǎng)顏,即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劉大魁在《論文偶記》中說:“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p>
讀詩五識:一識字;二識人,了解詩人的個性;三識世,了解詩歌所處的時代;四識物,指名物、事物,包括制度習俗等;五識法,大概知道詩歌是怎樣寫成的。
王國維治學語錄兩則:考古之事,于古代材料,細大均不可放過。忽其細處,則大處每不得通……又宜由細心苦讀以發(fā)現(xiàn)問題,不宜懸問題以覓材料。治《史記》仍可用尋源功夫?;驘o目的的精讀,俟有心得,然后自擬題目,亦一法也。大抵學問常不懸目的,而自生目的。有大志者,未必成功;而慢慢努力者,反有意外之創(chuàng)獲。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著名數(shù)學家谷超豪院士的名言:學海茫茫欲何之,惜陰豈止少年時。秉燭求索不覺晚,折得奇花三兩枝。
當代著名文學家朱東潤、郭紹虞提出三個“一條龍”的讀書治學方法:一是必須重視文史哲“一條龍”;二是必須重視文學與語言“一條龍”;三是必須重視文學與藝術“一條龍”。
復旦大學教授蔣凡認為,研讀古代文史,要力遵三原則:首先是知其然,即弄清楚是什么的問題,力求還原歷史,盡量接近事實,窺其真貌。其次是進一步知其所當然,也即追問“為什么”的問題,必須弄清作者的言外之意及其良苦用心之所在,以便深入挖掘其內在的豐富內涵。第三步則要求明其所然,回顧歷史,立足現(xiàn)在,展望未來。讀書的方法有:一是博約法。二是比較法。三是模糊法。四是打樁法。每個時段建立幾個重要學術點,由點連成線,由線連成面。五是八面受敵讀書法。蘇軾云:“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圣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愚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绷菍嵶C與闡釋的辯證統(tǒng)一。
周作人說,根據(jù)我多年雜覽的經驗,從書里看出來的結論只是這兩句話:好思想寫在書本上,一點兒都未實現(xiàn)過;壞事情在人世間全已做了,書本上記著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