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華和李軍正在找健身俱樂部教練的工作,這是目前唯一對口的行業(yè)。一個人投簡歷,有面試通知就結(jié)伴而去??吹绞煜さ母茆彛瑑扇瞬患s而同跑去玩了一會,難得的開心讓他們暫時忘記了之前不愉快的面試。已經(jīng)很久沒有摸到杠鈴了,前10年整日與鐵為伴的生活充滿了疲累、傷痛甚至厭棄,但這一刻卻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懷念?,F(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離開了湖北省舉重隊。他們都21歲。
從2000年之后,每一屆奧運會比賽后,退役運動員安置和就業(yè)問題都會被重提。淪為搓澡工的全國舉重冠軍鄒春蘭、為生計變賣獎牌的全國長跑冠軍艾冬梅、死于貧困和疾病的“亞洲第一力士”才力,以及去年曾在街頭賣藝乞討的體操運動員張尚武,這一串名單每逢奧運就被翻出,駭然、凄慘的故事成為民間社會用來否定和抗議金牌至上主義的極端例證,不過,同情和關心隨著奧運會的落幕也就結(jié)束了。而更多退役運動員只是田曉華和李軍這樣的普通人,他們有成績,但不夠好,有出路,但是不平順。
命運的轉(zhuǎn)折
早在兩年前,田曉華就已經(jīng)離隊了,只是按照程序,他還不算正式退役,要等到奧運會或全運會之后與更多人一起批量退役。記者采訪時,田曉華和李軍都不肯透露真實姓名,他們擔心“說了不該說的話”,給湖北隊抹黑,更重要的是,退役手續(xù)辦下來之前,還能領到每月不足1000元的工資,這是現(xiàn)在唯一的收入來源,不能輕易失去。
本屆奧運會開幕之前,媒體就曾統(tǒng)計,目前我國注冊的專業(yè)運動員約5萬人。每年至少大約有3000名以上的運動員退役,其中40%左右退役即待業(yè),得到“妥善安置”的只有區(qū)區(qū)千人左右,其他的都只能進行所謂“一次性補償”。田曉華說,這筆補償也要等到手續(xù)辦下來之后才能拿到,到手也不過兩三萬元。隨著退役日期的臨近,找工作的緊迫感越來越強烈。
在一家健身俱樂部面試的時候,教練主管問他,如何為腰部受傷的顧客制定健身方案。田曉華回答道,按照我們專業(yè)隊的方法,就是狂練腰部肌肉,這樣慢慢才能恢復。答案卻遭到了對方的白眼:“我們針對的是普通老百姓,并不是專業(yè)運動員,你這樣只會招來投訴?!?/p>
田曉華面試的尷尬多少反映出舉重本身的處境,在專業(yè)領域,這項運動被稱為針尖上的藝術(shù),但是在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眼中,它并沒有多少技術(shù)含量和審美價值,市場認可度也就格外低。正因如此,舉重、柔道、摔跤等重競技項目也一直是退役運動員就業(yè)弱勢中的弱勢。然而,當全世界范圍內(nèi)都屬于冷門的舉重項目被放置在中國的金牌政績工程之下,卻出奇地成為競技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各個級別的體育局來說,這樣的重競技項目“性價比”最高,只需要幾名教練和選手就可以爭金奪銀,而以三大球為代表的集體項目,即便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其所需要的投入也遠遠超過個人項目。多年來,湖南、湖北、遼寧、山東、廣東等省對舉重的狠抓最終創(chuàng)造了北京奧運會上的歷史性紀錄:狂攬八金一銀。
成功的關鍵就在于,雖然沒有群眾基礎,但卻有堅實的“人口”基礎:絕大部分舉重運動員都來自廣袤的農(nóng)村地區(qū)。田曉華就是其中之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縣體校的教練來村里選舉重苗子,他被體育老師推薦了過去,簡單測試關節(jié)、基礎力量和爆發(fā)力之后,田曉華即被通知到縣體校集訓,去之前,他一直以為是去打乒乓球。不過,小小的失落很快就被能夠轉(zhuǎn)到縣城讀書的欣喜掩蓋,舉重從此成為他生活的重心??h體校訓練期間雖然也要打各種比賽,他還有學可上。讀到初二的時候,被湖北省舉重隊選為集訓運動員,成為專業(yè)隊的后備,與此同時也便輟學了?!叭绻艿绞£牸枺嵌际悄銈冏嫔戏e德。”田曉華說,縣里的教練總是用這樣的話鼓勵他們。
“其實我當時學習成績挺好的,誰知道這樣的選擇竟然毀了一輩子?!碧飼匀A發(fā)狠說道。當初對大城市的憧憬和看似近在咫尺的冠軍夢如今都顯得幼稚可笑?!鞍职肿畎没诘氖虑榫褪亲屛揖汅w育?!碧飼匀A說。集訓兩年后,他與省隊正式簽約,成為一名職業(yè)運動員。有一次要從老家回武漢,爸爸堅決不讓他走,父子倆大吵一架,爸爸當時就哭了?!拔夷菚r候拼了命都想練?!碧飼匀A說,當著很多人的面,他甚至賭咒宣誓:“練不出來決不踏回縣城一步。”
殘酷的淘汰
3年之后,田曉華還是踏上了回鄉(xiāng)路。他已經(jīng)練不下去了。
“離隊前的一段時間,我跟教練一周都說不上一句話?!碧飼匀A說,這樣耗下去,遲早也會被趕走,還不如自己主動一點,“我們教練常說,練不好就回家種田?!?/p>
在專業(yè)隊的幾年中,田曉華的成績并不突出,他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沒有跟到一個好教練?!俺煽兒玫脑捑蛯δ愫?,不好的話就很差。其實運動員都有階段性,狀態(tài)好的時候,教練就特別好,受傷了就只能靠邊站。但是有的教練就不一樣,像奧運冠軍呂小軍,他以前在湖北的時候成績也不怎么好,去了天津遇到一個好教練才能出成績。包括林清峰、張國政這些人都曾經(jīng)有低谷,是后來的教練又把他們撿了起來?!绷袛?shù)這些榜樣的成名史,田曉華顯得很激動,“現(xiàn)在沒有成績,不代表一直沒有,張國政也是很晚才得的冠軍。為什么那些人得了金牌之后跟教練緊緊擁抱在一起,是真的有感情?!?/p>
李軍和田曉華是同一個教練,今年年初才剛剛離隊,他曾經(jīng)拿過全國青年錦標賽的冠軍。11歲加入專業(yè)隊的時候,他是隊里年齡最小的運動員?!皠e人都是在下面的體校打基礎,我是直接在專業(yè)隊打基礎,就是因為起點太高了,反而對后面的訓練很不利。如果在體校的話,可以一邊上課一邊訓練,運動量并不大。但是在專業(yè)隊,教練挺著急的,有點拔苗助長,等于剛一開始就接受大強度訓練?!崩钴娬f,受傷和教練的“功利”是促使他離開的原因。直到前幾天,教練還給李軍的父親打電話叫他回去,承諾好好培養(yǎng)絕對可以練出來。不過,這對李軍來說,已經(jīng)沒有什么誘惑力了?!八偸钦f一套做一套?!?/p>
被教練淘汰已經(jīng)是舉重界的通行規(guī)則,在這樣的現(xiàn)狀之下,用最短的時間推出冠軍自然是最優(yōu)選擇?!拔覀冴牭募柡驼竭\動員都有成績指標,只給一到兩年的時間。說得好聽就是勸退,不好聽就是哪來的回哪去。通常很多人還不到時間就自己放棄了?!苯K省舉重隊的退役運動員陳正虎說。
各個省隊的殘酷淘汰機制,為上一層的選拔儲備了大量的精英。舉重的國內(nèi)競爭也因此遠比在國際比賽和奧運會上更加激烈,以至于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的前3名都能拿到奧運冠軍”。金牌既然已經(jīng)鎖定,競賽似乎就成了中國人的內(nèi)部事務。這才有了本屆奧運會上因為周俊抓舉3次失敗而引出的湖南、湖北之爭。而那些被無情淘汰的運動員,只能是以“炮灰”的身份悄然隱退。國家舉摔柔中心主任馬文廣就曾表示:“現(xiàn)在中國體育看重的是奧運會冠軍和全運會冠軍,特別是重競技這種專業(yè)性特別強的項目,如果沒有這兩種金牌,退役以后的日子肯定難過。”
告別體育
2010年,田曉華回到農(nóng)村老家的時候,感到非常不適應。早上6時他就睡不著了,一睜眼就想著出操。更讓他難堪的是,村里的人見到他總會問一句:“你怎么回來了?”他搪塞道:“受傷了,來養(yǎng)一段時間。”重重的跌落感是退役運動員的共同感受。李軍說,成績好的時候每次回家縣長都會親自接待,市里和縣里的電視臺、報紙也都會報道他們?!氨粍e人吹得蠻高,現(xiàn)在突然掉下來了?!?/p>
田曉華在家里一待兩年,這期間他也找過工作,但是工資少得可憐。他決定再回武漢,那里畢竟是他更為熟悉的城市。離隊之前,他也聽聞退役運動員就業(yè)的艱難,自費去武漢體育學院讀了函授,連初中畢業(yè)證都沒有的他花50元錢買了一張“高中畢業(yè)證”蒙混過關。讀到一半,他就放棄了?!拔液髞聿胖溃诟緵]有任何用處。”
近幾年,退役運動員安置已經(jīng)成為廣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早在2003年,就由鄧亞萍牽頭,向全國政協(xié)提交了相關提案,14位體育界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名建議,把退役運動員作為特殊群體,納入社會保障。此后,前速滑世界冠軍葉喬波、中國跳水隊領隊周繼紅等人都曾在“兩會”期間為退役運動員發(fā)聲。而從政府層面來說,各地方更多承擔起了安置功能,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均采取“買斷”政策,而經(jīng)濟條件較差的省份則只能通過“關系”、“人情”、“見縫插針”的辦法解決。不同省份的退役費也有天壤之別,2007年進隊的田曉華和李軍只能拿到兩三萬,而2006年進入江蘇省舉重隊的陳正虎就能拿到20多萬。
相比之下,集訓運動員作為后備中的后備,更是處在邊緣地帶。2007年,劉陽從齊齊哈爾市體校進入黑龍江舉重隊集訓,一年半下來,他的成績并沒有明顯突破,遠遠不夠打全國比賽的資格,于是被退回了市體校。2010年體校畢業(yè)后,他的體育生涯正式劃上句號。由于不是省隊的正式運動員,他完全沒有任何退役津貼?!凹栠\動員難道不是運動員嗎?”提起這個,劉陽就感到委屈。集訓期間,不但沒有工資,伙食費還要自己出。
而這種層層篩選、快速淘汰的機制已經(jīng)開始自傷根基。從體校畢業(yè)后,劉陽曾經(jīng)想在縣里辦一個舉重培訓班,器材都拉回家了,但是場地和人都成了問題,他找了縣體育局幫忙,對方也無能為力,面積大點的平房都找不到,忙活了好幾個月,只招到3個學生。遼寧海城市舉重隊的一名教練說,他現(xiàn)在頭疼的也是這個問題,到下面去招人,一聽是舉重,小學生都不愿意練,有的即使愿意,回去跟家長一說,都被阻止了。退役運動員愁云慘霧的生活已然成為后來者的前車之鑒。
“女子舉重當年剛搞起來,隨便省里一個隊世界冠軍遍地都是,1992年我在長春舉辦的全國女子錦標賽當裁判,當時100多人次都能超世界紀錄。那時候銀行都有舉重代表隊,還參加過國際比賽,取得成績的隊員退役后就直接安排在銀行了。”曾經(jīng)在全國空軍和沈陽軍區(qū)空軍參加過舉重集訓的宋光潔說,90年代的那一批運動員選擇比較多,由于舉重初興,各地對裁判、教練的需求量都非常大,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體育機構(gòu)大規(guī)模膨脹。
而現(xiàn)在,市場已經(jīng)成為調(diào)節(jié)人力資源的主體,作為一種行業(yè)的體育必然處境尷尬:當它以金牌彰顯國家實力、以明星冠軍為社會塑造偶像時,體育的超脫性建構(gòu)了一個令人向往、簡潔高尚的均衡世界—人人機遇平等,裁判嚴格公正,尊重對手,行為純正;而當它要以世俗性姿態(tài)與社會融合時,個人命運卻被無情揚棄,成為社會層級中的末等。采訪中,這些退役運動員常常感到迷惑,他們覺得自己曾經(jīng)是事業(yè)單位編制,退役后自然應該被合理安排,直至退休;另一方面,他們對現(xiàn)實也有清醒的認識。他們?yōu)樽约翰桓叩奈幕仞B(yǎng)感到自卑,對走上這條路充滿悔意甚至痛恨,卻又本能地維護曾經(jīng)效力的集體,那是他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千百遍的榮譽感所系。而這樣的矛盾又何嘗不是中國體育的雙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