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林和于志德是多年好友。他們一起讀書,同時進晶通廠當工人,之后于志德碩士畢業(yè)成了經(jīng)濟學講師,而王貴林成了廠長。數(shù)年后,于志德在自己岳父副市長的幫助下,成了晶通廠改制的負責人,而王貴林面對自己最好的朋友甘居二線,條件是希望前者在改制的同時保護自己手下的幾千號職工。當于志德打算卷走數(shù)億改制資金潛逃加拿大,得知消息的王貴林組織了舉報材料上交省紀委,親手將曾經(jīng)的好友送進牢房,最終,在探訪間,隔著厚實的玻璃兩人四目相對,感慨兩人何時開始在人生路上分道揚鑣。
可以這么說,這哥倆的人生狀態(tài)便是“浮沉”的兩個方面,面對同一個國企改制課題,究竟是“發(fā)展高于一切”,還是“科技以人為本”?所謂的“改”到底是為了成就政府政績,還是企業(yè)職工最后的救命稻草?劇中給出的答案很明顯,就是在保障勞動者利益的前提下,同樣有辦法讓企業(yè)走出困境。個人認為,這條故事線索才是本劇的主要核心,而賽思和SC兩家外企,為了搶奪擁有7個億改制資金的晶通,成為其設備及技術(shù)提供商,兩者之間展開的商戰(zhàn)雖然精彩,但無非是無間道、行賄賂、搞色誘、玩內(nèi)斗等,并無新意。關于這兩家外企,表面上各有各的企業(yè)文化,如賽思作為美國企業(yè),更注重自由和個性,而日企SC則更加堅硬和冰冷,將員工視作工具,但在本質(zhì)上兩者無異。不管怎么說,導演把資本市場那一套像外科手術(shù)般剖析得清清楚楚,這里倒談不上什么諷刺批判,僅僅是赤裸裸的陳設展覽。
作為故事的女主角,賽思員工喬莉身上最劇烈的沖突便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較勁。她從總裁助理跳到銷售部,理由是“想去拼殺,而不是漸漸成為一個沒有痛感沒有效率反應遲鈍的職場橡皮人”,從這點可以看出,她心中對銷售的定義是有血有肉的情感動物。但當她面對自己的第一個大單子便立即陷入殘酷的困境:被當作炮灰越級給總部打市場部總監(jiān)的小報告,遭遇客戶的性騷擾,被有好感的上司陸帆誤會……她最大的疑惑是,自己的工作僅僅是賣產(chǎn)品給客戶就夠了,還是更應該考慮對方的真實需要?當然,她堅持了理想,并最終成為銷售合同上簽字的人,也成了銷售總監(jiān),但我相信她內(nèi)心的困惑還在,因為世界并不會因為她的堅持而改變。王貴林對她的評價只有兩個字,“干凈”,雖然她暫時取得了成功,但在這樣一個利益關系導向的資本市場,光有干凈是沒用的,所以喬莉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化身,導演通過這樣一個人物完成一次與現(xiàn)實的小小對抗,僅此而已。
與導演滕華濤的前幾部劇的影響力相比,《浮沉》雖然靠著四大衛(wèi)視的同步聯(lián)播,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火爆程度。歸根結(jié)底,我覺得除了導演常用的“二奶那些事兒”(官員于志德與主持人段芹的關系),幾乎缺少貼肉的當下熱點話題。我們可以在《蝸居》中看到房價和貪腐,在《裸婚時代》中看到年輕夫妻的艱苦奮斗,但在《浮沉》中只能看到外企角力和國企改制——一個過于精英,一個比較宏偉,多數(shù)觀眾并無切身感受。但不管怎么樣,無論是演員還是劇本,以及導演的調(diào)度與控制,我個人都非常喜歡。張嘉譯、王志飛、白百合保持自己一貫的風格水準,矢野浩二、韓童生、王維維等幾個配角的表演也是精彩至極。編劇鮑鯨鯨在臺詞方面依舊延續(xù)《失戀33天》里的趣味性,體現(xiàn)了一個優(yōu)秀編劇對時代語言的把控能力。
目前來說,關于這部劇唯一的壞消息是《浮沉》或許是滕華濤在電視劇類型的收官之作。我的疑問是,電影真的就是比電視更為高級的藝術(shù)形式嗎?看看眼下的中國電影,這個問題想想都讓人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