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外事活動最早是從民間交往開始的。新中國建立前,就有一些國際友好人士前往延安和解放區(qū),如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柯棣華,新西蘭的路易·艾黎、貝特蘭,美國的埃德加·斯諾等。為了接待美軍赴延安觀察組,在延安還成立了中央軍委外事組。
新中國成立之初,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很少,到1954年才只有19個。但民間國際交往活動卻非常頻繁,當時的口號是:“民間先行,以民促官。”對外活動較多的有,全國總工會、全國青年聯(lián)合會、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簡稱“和大”)、中國紅十字會、國際貿易促進會、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等。
在我國積極開展對外民間交往的同時,世界各國在對華友好人士的推動下,也紛紛成立對華友好組織,其目的是促進對新中國的了解,加強與中國人民的友誼,推動本國政府與新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到1979年6月,就有65個國家成立了134個對華友好組織,僅日本就有6個,包括日本中國友好協(xié)會、日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日中友好國民協(xié)議會、日中友好國民運動聯(lián)絡會議、日中友好議員聯(lián)盟和日中協(xié)會,加拿大也陸續(xù)成立了25個對華友好組織。這些組織與中國的對應團體經常組團互訪。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尚未設立專門機構負責指導和協(xié)調民間國際活動,這項工作暫時由外交部國際司代管。但隨著民間國際活動的日益增多,國際司的人手漸感不足。從長遠考慮,由官方機構協(xié)調民間外事也有不便之處。經過醞釀,周恩來總理于1953年初向黨中央建議,由中央設立專門機構統(tǒng)一管理民間國際活動。1953年4月,經黨中央批準,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簡稱指委會),任命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部長王稼祥兼任指委會主任,廖承志為副主任,外交部國際司司長董越千兼任秘書長,辦公室主任為原中聯(lián)部朝鮮處處長丁雪松,我也被從國際司借調到指委會辦公室。指委會的辦公地點設在西單前京畿道18號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的辦公大樓一層,樓上是王稼祥的辦公室。
指委會成立之初,辦公室只有我一個工作人員,到1953年下半年才陸續(xù)從中聯(lián)部和地方調來20多人,并成立了出國組(主管出國訪問,組長為余劍南)和進國組(主管外賓接待,組長為李茂齋)。從1954年至1955年,指委會的機構進一步擴大,增加趙毅敏為指委會副主任,張鐵生為秘書長(董越千調任中國駐瑞典大使),1955年又任命王力為副秘書長,1956年王力調回中聯(lián)部后,又任命區(qū)棠亮為副秘書長。撤銷出國組和進國組,另成立東方組(組長余劍南)、西方組(組長胡青坡)、國際會議組(組長李后)、宣傳組(組長辛冠潔)、外賓接待組(組長李茂齋)。工作人員增加到50人。
指委會有十余人,包括各大團體和單位的負責人,如劉寧一(總工會)、區(qū)棠亮(全國青聯(lián))、陸璀(全國婦聯(lián))、廖承志(和大)、冀朝柱(國際貿易促進會)、伍云甫(中國紅十字會)、榮高棠(國家體委)、章漢夫(外交部)等。
指委會每一至兩個星期開一次會,一般情況下都由王稼祥主持,有時因為稼祥同志身體不好,就由廖承志或趙毅敏主持。我當時負責會議記錄。會議內容:一是傳達中央批示;二是討論重大民間國際活動的方針政策;三是處理各單位的請示報告;四是聽取各單位的國際活動匯報。凡重大事項還需要請示周恩來總理。
最初的幾次會議中,有一次是在外交部召開的。王稼祥同志主要針對接待外賓工作作了重要講話。當時由于來華訪問的外賓越來越多,接待任務非常重。接待人員為了迎來送往,有時一天要跑機場數(shù)次。因此,有的人產生了厭煩的情緒,還編了一個順口溜:“一馬當先,兩廂站立,三呼萬歲,四季平安?!?/p>
王稼祥同志在講話中著重指出:“外賓接待工作絕對不是一般的事務性工作,而是具有高度政治性和原則性。來訪外賓日益增多,是我國國際影響日益擴大的表現(xiàn),是件大好事。我們接待工作不得有半點懈怠。接待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給外賓‘洗腦筋’,把他們因受西方反動宣傳影響而產生的對新中國的誤解、曲解和不了解,通過我們的接待工作盡量洗刷掉,讓他們重新認識新中國的精神面貌和真實狀態(tài),從而擴大我國的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倍角谙橥镜倪@次講話非常贊賞,會后曾對我說:“稼祥同志的講話高屋建瓴,抓住要害,一針見血,顯示了他極高的政策水平。”
1955年4月,王稼祥主持召開了中央國際活動工作會議。他在會議的開幕詞中,又系統(tǒng)地論述了民間國際活動的內容、目的和性質。他指出:“我們活動的目的,就是爭取更多的國際友人,直接間接地影響各國人民的運動,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發(fā)展以和平民主社會主義陣營為主體的國際和平力量,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環(huán)境。”
關于國際活動的性質,王稼祥提出,這是一項“具有高度政治性、思想性、原則性、策略性和藝術性的工作”。他指出:“民間國際活動是帶有高度政治性的工作。因為這種活動是用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反對帝國主義,來加強和平民主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來影響資本主義各國的解放事業(yè)。”“民間國際活動是帶有高度思想性的,因為工作對象復雜,我們的目的是要經過許多曲折迂回的方式才能實現(xiàn)的。如果我們沒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如果我們不把國際活動工作放在高度的思想水平之上,我們的工作便會庸俗化?!?/p>
關于原則性、策略性、藝術性,王稼祥認為,由于國際活動工作的對象大多數(shù)不是共產黨人,他們的立場與思想是很復雜的,“因此,對他們表明我們的立場與原則,就必須要有高度策略性和靈活性,不應用策略、不靈活而只會生硬死板地講立場、講原則,那是會把事情弄糟的。”他還指出,國際活動是帶一些藝術性的。他要求“要像繪畫雕刻一樣,把它當作一項藝術工作來做”。
關于如何才能提高國際工作水平,王稼祥認為:第一,要正確認識國際活動的性質和重要性;第二,要不斷提高我們關于國際活動的各方面知識,增加國際知識;第三,要有意識、有目的地總結工作經驗,要特別注意外賓離開中國后的反映,這是對我們工作的試金石;第四,要健全和充實各個國際活動的專門組織和機構。
指委會討論過的重要民間國際活動,我至今仍有印象的有三件:
一是1954年派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訪問日本。新中國建立后,在中國紅十字會的協(xié)助下,約3萬余名在華日本僑民返回日本。為了答謝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日本人民紛紛提出邀請中國紅十字會派團訪問日本。日本參、眾兩院還通過了《關于邀請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訪問的決議》。黨中央對新中國成立后派往日本的第一個代表團非常重視。為此,指委會多次討論代表團訪問的方針、計劃。最后經黨中央批準,組成了由衛(wèi)生部部長李德全為團長、廖承志為副團長的中國紅十字會訪日代表團。代表團在日本接觸了各界人士,受到日本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訪日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中日民間交往進一步打開了大門。
二是1955年派團參加在赫爾辛基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中國派出了由郭沫若為團長,茅盾、廖承志為副團長,包括很多著名人士,如陳叔通、邵力子在內的陣容強大的代表團。代表團出國前還受到周總理的接見。對于代表團的出訪計劃和人選,指委會曾進行了認真討論。
三是1956年派中國藝術團訪問拉丁美洲。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派龐大的代表團訪問拉美。對于出訪的方針、任務,指委會也進行了認真討論。代表團團長是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xié)會(即對外友協(xié)的前身)會長楚圖南,副團長為指委會副秘書長王力。代表團成員近百人。訪問結束后,代表團分兩批經瑞士轉機回國。第一批回國人員原計劃由王力率領,但王力因臨時有事,留在了瑞士,改由鄧子若代替。結果飛機在布拉格上空突然爆炸,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自1953年至1958年,我國官方與民間外交都有了很大發(fā)展。中央強調外事大權直屬中央,要加強統(tǒng)一領導,避免分散。1958年3月,周總理及時提出并經中央批準,在黨中央設立中央外事領導小組,同時在國務院設立外事辦公室,作為中央外事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統(tǒng)一領導黨、政、軍、群的外事工作,撤銷中共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中央外事領導小組組長為陳毅(兼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王稼祥任副主任。
當時周恩來總理辦公室副主任張彥(后任國務院外辦副主任)到指委會宣布了黨中央的決定,指委會檔案上交。至此,中共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在歷經五年之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中共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存在的五年,是中國民間外事活動大發(fā)展的五年,指委會在王稼祥同志的直接領導下,為推動民間國際活動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責任編輯#8195;李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