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對有些學生來說,感到枯燥無味,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也確實讓人費腦筋。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中,盡力把培養(yǎng)和發(fā)揮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我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利用口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對于一些比較難學、難以記憶的內容,歸納成口訣使之既形象又生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時,對于只有兩個不等式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題步驟分兩步:①求出不等式組中各個不等式的解集;②求出各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第一步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為基礎,學生學起來并不難,難點是第二步,求各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歸納起來一共可以分四種類型。課本上是利用數軸來求其公共部分的。利用數軸的好處是直觀形象,但是畫數軸非常麻煩,特別是數字非常大或是分數時。這樣,我在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利用數軸求出四種類型不等式的解集,然后總結歸納出下面的口訣:“同大時取大值,同小時取小值,大于小小于大取中間,大于大小于小是空集。”學生學習過程中利用上面的口訣就可以很快的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又如,在九年級數學中講解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圓與圓存在五種不同的位置關系,如何判斷兩圓的位置關系時,利用兩圓的半徑和與兩圓的半徑差與兩圓的圓心距作比較得出的,但是太麻煩,學生也容易記亂,所以幫學生整理了一個順口溜幫學生記憶:“外離內含走極端,外離圓心距比大的大,內含圓心距比小的小,外切內切是等號,外切圓心距等大的,內切圓心距等小的,相交最麻煩,圓心距比小的大比大的小?!保ㄕf明:大的就是兩圓的半徑和,小的就是兩圓的半徑差)學生記熟了口訣再判斷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感覺輕松多了,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學好數學也不是太難了。
二、運用精煉的語言和準確的動作贏得學生
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動作是無聲的語言的繼續(xù)。教師課堂上精煉的語言,準確的動作是贏得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學習情境的重要手段。一個眼神可以啟發(fā)學生大膽的發(fā)表見解,一個手勢可以代表一句未說盡的話引導學生去思考,重點和難點不必重復過多,只要語言精煉擊中要害就會事半功倍。如:在講“同類項”這一概念時,歸納出三個字“兩相同”即:“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同”。在講“算術平方根”的概念時,歸納出三個字“雙非負”。即:“被開方數是非負數,算術平方根也是非負數”。教師伸出兩個手指,學生就知道考慮兩個條件。還有圓的切線需要作輔助線時,比較精煉的一句話“見切點連圓心得垂直”等,這樣不僅避免了照本宣讀而且易學好記,增強了學生數學好學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小競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初中學生正處在上進心強,好勝意識濃,他們總想著自我表現。開展多種形式的小競賽,恰好給他們提供爭上游得第一的機會,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從而為他們的學習注入了較強的生機和活力,推動他們去刻苦努力,勤奮學習,以取得更好的成績。如在講解了:在河邊建一個水泵站向河北岸的A村和河南岸的B村送水,要求所用的管道最短。其實用到的知識是軸對稱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在此基礎上,我把題得條件稍作改動:現有一條河,它有一定的河寬,計劃在河邊修一座橋,使河南岸的B村到河北岸的A村所走的路程最短。同學們開動腦筋,看看誰能成為未來村長的競選者。同學們積極思考,我不停的鼓勵,越來越多的學生探索出了解決方案,同學們的臉上洋溢著成功的笑容。這樣不僅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他們濃厚的學習和探索興趣。在學完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后,我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解方程競賽,準備好與班里人數相同的48道方程題,按照學生劃分的6個學習小組,讓每一個學生抽一題進行接力解方程,哪一組最先完成哪一組獲勝。同學們熱情高漲,每位同學都在快速認真的去完成,其他同學的加油聲中更展現了他們的小組協作精神,每位同學都信心百倍地去努力、去爭取。
四、及時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并鼓勵
實踐表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是一項艱巨復雜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努力。但要毀掉學生的學習興趣卻十分容易,教師一兩次的諷刺挖苦,一兩次的不理睬或不負責任,都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喪失殆盡。因中學生有這樣的心理特點:當他們努力沒有取得好成績時則情緒低落失去上進心,這是學生學習中的大敵,所以我在教學中從不諷刺挖苦他們,而是千方百計的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實行多鼓勵多指導,哪怕他們有了極其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表揚,同時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對作業(yè)認真細致的全批全改,作業(yè)后面都注有鼓勵性的批語,對知識掌握還不太熟練的同學進行及時輔導,使他們能獲得學習成績提高后的愉快,進而把成功的歡樂轉化成推動他們繼續(xù)前進的動力。
學生好學數學和學好數學是我教學的目的,學生能夠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我的教學要求。以上做法是我教學工作中的一點嘗試,當然還很不完善,更多的則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探索、去實踐。
(作者簡介:張麗叢(1977.04-),女,晉州市桃園鎮(zhèn)張家莊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 晉州市桃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