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遠
摘要:錫林郭勒盟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幅員遼闊,食鹽產(chǎn)地眾多,自古至今食鹽產(chǎn)地共有18處。其中,池鹽產(chǎn)地17處,土鹽產(chǎn)地1處。該盟最大的鹽池是額吉淖爾,目前仍在進行大規(guī)模池鹽生產(chǎn)。
關(guān)鍵詞:錫林郭勒盟;池鹽;土鹽
中圖分類號:K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864(2012)01—0042—05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盟治為錫林浩特市,轄錫林浩特市、二連浩特市、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錫林郭勒盟系澹襤和東胡活動地區(qū)。秦朝時期,南部為上谷郡北境,西南部為漁陽郡北境。西漢時期,匈奴單于庭直轄,東部為烏桓部轄地,南部隸屬于幽州。東漢永和五年(140),為鮮卑部轄區(qū)。晉朝時期,先后由代國、魏國和晉朝燕州所轄。隋朝時期,北部、東部被東突厥占領(lǐng),西部、南部屬隋朝奚部安樂郡、涿郡北境。唐朝時期,南部為河北道北境,北部為關(guān)內(nèi)道北境,突厥單于都護府轄地。
五代十國時期,這里為契丹上京臨潢府轄區(qū)。1115年,女真族建立大金國,東部屬臨潢府路慶州所轄,設(shè)置大鹽濼(額吉淖爾鹽池)群牧司;北部由廣吉剌部所居,南部屬宣德州轄地;中部正藍旗一帶由西北路招討司所轄,設(shè)置桓州(正藍旗侍郎城遺址);西部為汪古部所轄。元初,為扎剌兒部兀魯郡王營牧地。13世紀中葉,在錫林郭勒草原正藍旗境內(nèi)建筑了元代第一個都城——元上都,后來又作為元朝的夏季陪都,是元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之一。南部地區(qū)分別由中書行省興和路寶昌州、上都路桓州和應(yīng)昌府所轄。北部分別為上都省院官署、嶺北行省和寧路及濟南王部的封地。明朝永樂年間,上都改稱開平前屯衛(wèi),應(yīng)昌、桓州成為驛站,南部為京師順天府北境,設(shè)置開平衛(wèi),北部被蒙古各部占據(jù)。
1616年,女真首領(lǐng)努爾哈赤建后金,占領(lǐng)察哈爾部地區(qū)。清康熙十四年(1675),把察哈爾部原轄區(qū)劃分為藍、白、黃、紅旗,各分正、鑲二旗,稱蒙古八旗。其中,鑲黃、正藍、正白、鑲白均在本盟南部地區(qū)。在寶昌一帶增設(shè)了太仆寺左右翼牧群、明安牧群以及商都牧群,隸屬于清朝直隸口北三廳。1761年,始設(shè)察哈爾都統(tǒng),管轄察哈爾八旗、四牧群和錫林郭勒五部十旗諸王。清崇德、順治、康熙年間,對錫林郭勒河一帶的蘇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納爾、浩濟特、烏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別設(shè)置左、右翼兩個旗,共10旗,均設(shè)扎薩克,會盟于錫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為錫林郭勒盟。1947年,劃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蒙古鑒》卷三《農(nóng)商》載鹽池曰:“蒙古產(chǎn)鹽區(qū)域最多,約而言之計有二處。一在烏珠穆沁旗地方,凝結(jié)成塊,隨采隨結(jié)。聞在地售賣鹽斤者皆為王府中人,出量甚富,多運銷東三省、京津一帶,謂之蒙鹽?!雹?白鹽產(chǎn)地不一。大者為二連諾、馬塔諾,均在察哈爾蘇尼特旗境。次為阿騰達喀蘇諾、衙門諾,在察哈爾鑲白旗境,文貢諾在察哈爾牛羊群境內(nèi),普爾登諾在察哈爾正白旗境內(nèi),大鹽諾、小鹽諾在察哈爾大馬群旗境內(nèi)。白鹽色白,因別于青鹽而得名②。這些鹽湖所產(chǎn)白鹽,曾銷于晉北、口北、東北,有多年產(chǎn)銷史。
一、池鹽產(chǎn)地
1.額仁淖爾鹽池
額仁淖爾鹽池,又稱額仁達布森淖爾、二連淖爾,位于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境內(nèi),東北距市區(qū)9公里。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2°03′,北緯43°44′。湖水面積8.7km2,沉積物有顆鹽和芒硝。產(chǎn)鹽③。
2.額吉淖爾
該湖原名“達布蘇淖爾”,遼、金、元稱“廣濟湖”、“大鹽泊”或“大鹽濼”,清代稱“古爾板泊”,以產(chǎn)大青鹽而聞名。史稱:“青鹽產(chǎn)地在察哈爾西北烏珠穆沁旗境,有池曰青鹽諾,產(chǎn)鹽帶青色,因名青鹽?!雹?阿達克河和葫蘆克爾河匯入該湖?!邦~吉淖爾”一名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因該湖有取之不盡的鹽而得名⑤,位于東烏珠穆沁旗額吉淖爾蘇木境內(nèi),距東烏珠穆沁旗西45公里。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6°30′,北緯45°14′。湖水面積26km2,沉積物有顆鹽?,F(xiàn)建有鹽廠,是內(nèi)蒙古第三大鹽場,盛產(chǎn)大青鹽。
《遼史》卷一一○《奸臣上·張孝杰傳》曰:“(太康)六年,既出乙辛,上亦悟孝杰奸佞,尋出為武定軍節(jié)度使。坐私販廣濟湖鹽及擅改詔旨,削爵,貶安肅州,數(shù)年乃歸?!笔贩Q,張孝杰因私販廣濟湖鹽和擅改詔旨被貶??梢?,當(dāng)時廣濟湖是一處池鹽產(chǎn)地。廣濟湖位于西京道。宋人曾公亮曰:“大鹽泊,周圍三百里,東至上京一千五百里,契丹中更名廣濟湖,虜中呼為縻到斯裊。”⑥ 廣濟湖(大鹽泊)即今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額吉淖爾。
《金史》卷四十九《食貨四》曰:“初,遼、金故地濱海多產(chǎn)鹽。上京、東北二路食肇州鹽,速頻路食海鹽,臨潢之北有大鹽濼,烏古里石壘部有鹽池,皆足食境內(nèi)之民,嘗征其稅?!边@條材料對遼、金故地的食鹽產(chǎn)地情況作了簡要介紹?!督鹗贰肪砭攀恫芡畟鳌份d大定初“大鹽濼設(shè)官榷鹽”?!督鹗贰肪硭氖拧妒池浰摹份d大定十三年(1173)“大鹽濼設(shè)官榷鹽”。吉成名認為,大鹽濼很可能就是遼代的廣濟湖,即今東烏珠穆沁旗額吉淖爾⑦。
《元史》卷九十四《食貨二》載遼陽之鹽曰:“太宗丁酉年(1237——引者),始命北京路征收課稅所,以大鹽泊硬鹽立隨車隨引載鹽之法,每鹽一石,價銀七錢半,帶納匠人米五升。”陳高華認為,大鹽泊即金代大鹽濼,位于今東烏珠穆沁旗境內(nèi)⑧。雖然由北京路征收課稅所管轄,但其地實在嶺北行省東南部。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五四○《烏珠穆沁》曰:“古爾板泊,在左翼西南三十三里,產(chǎn)鹽。”古爾板泊又稱固爾班泊。《清史稿》卷五一九《藩部傳二·烏珠穆沁部傳》曰:“是部左翼有固爾班泊,產(chǎn)鹽,由巴林橋烏丹城運售內(nèi)地,西出圍場,分銷承德、豐、灤各屬;東出建平,分銷建昌、朝陽各屬;遠者更銷至奉天突泉諸縣,西南可由多倫至山西豐鎮(zhèn)、寧遠諸廳。光緒三十二年(1906),都統(tǒng)廷杰奏定試辦蒙鹽章程。宣統(tǒng)二年(1910),度支部尚書載澤奏定山西蒙鹽辦法,謂東路以烏珠穆沁蒙鹽為主,以蘇尼特部鹽附之?!薄肚鍠|華錄》曰:“青鹽在東烏珠穆沁旗境內(nèi),池名古爾板,居察哈爾北。北距蒙古車臣漢界八十里,東南距本旗王府約三百里,距張家口一千五百里。諾東西約六十里,南北約十五里?!惫艩柊妍}池即今額吉淖爾鹽池。清末內(nèi)蒙古東部以烏珠穆沁蒙鹽(古爾板池鹽)為主,以蘇尼特部鹽(占木土池鹽)為輔??梢?,清末額吉淖爾鹽池地位十分重要。
《鹽法通志》卷二《疆域二》引《山西財政說明書》曰:“大青鹽產(chǎn)于(錫林郭勒)盟之烏珠穆沁阿霸垓蒿沁忒三部之公地。白鹽產(chǎn)于(錫林郭勒)盟之西蘇尼特部?!睘踔槟虑甙咱蜉锴哌恐乜赡芫褪墙駯|烏珠穆沁旗境內(nèi)額吉淖爾①。
《內(nèi)蒙古紀要》第二編《地文地理》載內(nèi)蒙古湖沼曰:“星布于錫林郭勒盟各旗,其數(shù)殆難枚舉,中有二三之鹽湖,其產(chǎn)額最大者在于烏珠穆沁旗之達布蘇圖泊?!雹?這里所說的“達布蘇圖泊”就是額吉淖爾??梢?,民國時期,該池依然為重要鹽池,鹽產(chǎn)甚旺。
3.沖戈爾泊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五四○《浩濟特》曰:“沖戈爾泊,在左翼北九十五里,產(chǎn)鹽?!薄尔}務(wù)地理》第三節(jié)《河流》曰:“漠南鹽澤雖多,因水少,徑流量不大。其最著者為古爾板泊,在烏珠穆沁旗西南境。沖戈爾泊在浩濟特左翼旗北境。兩泊相連,通稱青鹽池。四周多系沙磧,池之東北有蘆河入沙而涸?!雹?可見,沖戈爾泊也是鹽池。
4.吐鹽池
《魏書》卷二《太祖本紀》曰:“(天賜三年)九月甲戌朔,幸漠南鹽池。壬午,至漠中,觀天鹽池;度漠,北至吐鹽池?!薄侗笔贰肪硪弧段罕炯o》有相同記載。據(jù)此可知,漠南、漠北、漠中有池鹽產(chǎn)地。吐鹽池位于今內(nèi)蒙古蘇尼特右旗東北,很可能就是位于今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淖爾蘇木境內(nèi)的呼日查干淖爾④。清代稱“白海子”。史稱:“白海子,在右翼南三十里,亦曰長水海子。四望白沙,故蒙古呼為察罕淖爾。明李文忠自萬全出師,北至察罕諾爾,近敗元兵于駱駝,即此。察罕諾爾舊作察罕腦兒。”⑤ 這里所說的“白海子”即今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呼日查干淖爾。
5.九連城淖爾
九連城淖爾又稱“烏日圖淖爾”。遼、金、元稱“狗泊”?!睹晒庞文劣洝吩唬骸爸葜畺|有鹽池,周廣可百里,土人謂之狗泊,以其形似也?!币蛟摵诰胚B城旁,故又稱“九連城淖爾”。清代稱其為“克伊勒泊”、“烏日圖淖爾”,位于太仆寺旗貢寶拉格蘇木與河北省沽源縣交界處,湖水面積5.7km2。曾產(chǎn)鹽。
《金史》卷四十九《食貨四》曰:“(大定)十一年正月,用西京鹽判宋俁言,更定狗泊鹽場作六品使司,以俁為使,順圣縣令白仲通為副,以是歲入錢為定額?!惫凡词墙鸪闹匾佧}產(chǎn)地。據(jù)《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記載,西京路昌州寶山縣有狗泊。張德輝《紀行》記載了丁未年(1247)自己經(jīng)過狗泊時所看到的情景:“尋過撫州……北入昌州,居民僅百家,中有廨舍,亦有倉廩,隸州之鹽司。州之東有鹽池,周廣可百里,土人謂之狗泊,以其形似故也?!雹?可見,狗泊當(dāng)時是一個大鹽池②。
《元史》卷五十八《地理一》載興和路寶昌州(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太仆寺旗九連城淖爾附近)曰:“金置昌州。元初隸宣德府,中統(tǒng)三年隸本路,置鹽使司。延祐六年改寶昌州?!痹凡蠢^續(xù)生產(chǎn)池鹽。由于狗泊生產(chǎn)池鹽,金、元兩朝都在這里設(shè)置了鹽使司。
6.巴彥查干淖爾
巴彥查干淖爾,金、元兩朝稱“蓋里泊”。位于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貢寶拉格蘇木境內(nèi),距九連城淖爾東約9公里。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5°13′,北緯41°38′,湖水面積14.5km2。曾產(chǎn)鹽。
李志?!堕L春真人西游記》卷上記載了辛巳年(1221)二月丘處機師徒經(jīng)過蓋里泊時所看到的情景:“盡丘土咸鹵地,始見人煙二十余家;南有鹽池,迤邐東北去?!笨梢?,蓋里泊(今內(nèi)蒙古太仆寺旗巴彥查干諾爾)也是鹽池。據(jù)《金史》卷二十四《地理上》記載,西京路撫州豐利縣有蓋里泊③。
7.占木土鹽泊、黑山濼、泥濼、呼爾泊
“占木土”、“察罕”、“呼爾”系蒙古語?!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五四○《蘇尼特》載蘇尼特山川曰:“占木土鹽泊,在右翼東南七十里。”占木土鹽泊,位于今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境內(nèi)。
該書同卷又曰:“呼爾泊,在左翼東南六十五里?!酁T,在右翼南六十里,蒙古名西巴爾臺,《金史》撫州豐利縣有泥濼。黑山濼,在右翼西南一百二十里,蒙古名喀喇烏素?!薄尔}務(wù)地理》第三節(jié)《河流》曰:“蘇尼特右翼在張家口北五百五、六十里,已居大漠之中,產(chǎn)鹽之地非止一處。又有哈喇烏蘇,一曰黑濼;西巴爾臺,一曰泥濼,皆小池。其最大者察罕淖爾,亦曰呼爾泊,在沙漠內(nèi),橫長數(shù)十里,其源有二:一出正藍察哈爾山谷,曰努克里特河,北流入泊;一出右翼和爾合山,曰烏爾吐河,西南流入泊。以泊之南為大磧,北為大漠,故附近多堿灘?!睋?jù)此可知,黑山濼、泥濼、呼爾泊也都是鹽池。
8.鑲黃等四旗和正黃等四旗鹽池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五四八《牧廠》載鑲黃等四旗牧廠(今河北省張北縣東北)曰:“鹽池,在牧廠北四十里。”又載正黃等四旗牧廠(今內(nèi)蒙古興和縣五臺河上源)曰:“鹽池,在牧廠東四十里?!笨梢?,清代鑲黃等四旗和正黃等四旗境內(nèi)各有一個鹽池。
9.鹽泉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五四九《察哈爾》載鑲黃旗察哈爾曰:“鹽泉,在旗東北一百二十里,蒙古名達拍孫,與蘇尼特左翼接界。”根據(jù)地名“鹽泉”判斷,這里可能生產(chǎn)池鹽。
10.翁貢淖爾、黑水濼
翁貢淖爾,又稱“翁貢諾爾”、“翁翁泊”④、“文貢諾”⑤。位于鑲黃旗翁貢諾爾蘇木與翁貢烏拉蘇木交界處。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4°09′,北緯42°35′,湖水面積2km2。沉積物有顆鹽。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五四九《察哈爾》載正白旗察哈爾曰:“翁翁泊,在旗西北一百四十里,此池出鹽。”又曰:“黑水濼,在旗西北一百四十里,蒙古名喀喇烏素。”《鹽務(wù)地理》第三節(jié)《河流》曰:“翁貢淖在正白旗牧廠西北一百四十里,淖附近還有黑水濼,蒙古名為哈喇烏素,亦系鹽澤。”① 可見,翁貢淖爾和黑水濼都是鹽池。
11.烏蘭淖爾
“烏蘭淖爾”系蒙語,意為“紅色的湖”。清代稱其為“紅鹽池”。位于正鑲白旗烏蘭察布蘇木駐地西南。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4°35′,北緯42°45′,面積5.5km2。曾產(chǎn)鹽。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五四九《察哈爾》載鑲白旗察哈爾曰:“紅鹽池,在旗西北七十五里,蒙古名五藍池。”《清史稿》卷八十一《地理二十八》載鑲白旗察哈爾曰:“西北:紅鹽池,蒙名烏蘭池?!睘跆m池當(dāng)即五藍池??梢?,鑲白旗察哈爾(駐地在布雅阿海蘇默,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西北寶紹岱蘇木附近)西北有一個鹽池,生產(chǎn)紅鹽②。此紅鹽池可能就是今烏蘭淖爾。
12.多倫鹽池
《內(nèi)蒙古紀要》第二編《地文地理》載湖沼曰:“多倫諾爾北之蘇克科魯山,山之左右各地隨處有小沙漠,雖無巨流,頗饒泉泊,有魚鹽之利,關(guān)內(nèi)流民爭趨之?!雹?據(jù)此可知,民國時期多倫地區(qū)有池鹽生產(chǎn)。
《蒙古鑒》卷三《實業(yè)》載鹽務(wù)署與西烏珠穆沁、東浩濟特兩王府訂立收買蒙鹽合同曰:“多倫好鹽每百斤原價一兩,今加二錢,每百斤鹽價一兩二錢?!雹?民國時期,口北鹽務(wù)收稅總局曾在多倫設(shè)有收稅分局,可見,當(dāng)時多倫池鹽產(chǎn)量較為可觀。
二、土鹽產(chǎn)地
《金史》卷四十九《食貨四》曰:“(泰和四年)十月,西北路有犯花堿禁者,欲同鹽禁罪,宰臣謂:‘若比私鹽,則有不同。詔定制,收堿者杖八十,十斤加一等,罪止徒一年,賞同私礬例。”此處“花堿”指土鹽。“西北路”指西北路招討司,設(shè)于西京路桓州。從這條材料來看,桓州(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正黃旗北回郎城)存在土鹽生產(chǎn)⑤。
歸納起來,錫林郭勒盟地域廣大,食鹽產(chǎn)地眾多,自古至今先后有18處。其中,池鹽產(chǎn)地17處,土鹽產(chǎn)地1處。該盟最大的鹽池是額吉淖爾,目前仍在進行大規(guī)模池鹽生產(chǎn)。
(責(zé)任編輯付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