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這種植物有一個低調安靜的名字,叫做蓼藍。
藍——印——花——布,輕輕呼出這四個字,仿佛是一幅民俗畫,是一盅醉人的酒。
藍草在布上有了呼吸,“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從葳蕤的草到布匹上的一抹藍,經過復雜的攪拌和過濾,它們的氣息仍像濃得化不開的相思,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熱烈。它不同于化學制劑合成的香水香料的香,即使那么濃,也厚實拙樸,類似灶間的柴禾香,秋日里的新棉香,還有母親夏日勞作的汗香。
蓼藍,春來江水綠如藍,水畔的蓼藍,搖曳出江南特有的風情。藍印花布的頭巾棉衣肚兜被褥,藍印花布是生活的詩意。細看上面的印花,粉粉的白,花枝鳥雀都是粗糙的,并不繁復,一行行一列列相同的圖案并不讓人感到累贅或單調。
花在盛放,綻放的姿勢被風揉皺,雪在飄舞,陽光下欲化未化,藍印花布冰裂紋的存在,在于這種似與不似,太實則媚俗,太虛則模糊,布上冰裂紋有即興之美。生活本來就是一幅藍印花布,不都是花團錦簇鮮衣怒馬,更多的是這布的質樸和寧靜,還有日復一日的粗糙和簡單。
打開藍印花布,像打開一卷線裝書,存在布里的蓼藍的氣息被抖開了,還有印在布上的圖案。白色的甲骨文、蝴蝶、鳳凰、梅枝、蘭草、牡丹,眉清目秀的稚子,圖案美其名曰瑞鶴鳴祥、歲寒三友、梅開五福、榴開百子,藍布上的花朵呈現出喜慶和祈求。藍印花布寄托了人們最樸素的審美。
除了藍和白,它幾乎不需要別的色彩,就演繹出獨有的生動。歲月大浪淘沙,無數的姹紫嫣紅中,獨獨這兩種簡潔的顏色的組合,看而不厭,生生不息。秦漢時期的錢幣早生了斑斑銹跡,秦漢時期的篆書端莊大美卻少有人識,而這藍印花布逾越兩千多年的時光,素素然,依舊在我們的生活中,與煙火生活融為一體。
東山魁夷在《藍色世界》里說,“藍色是精神與孤獨、憧憬和鄉(xiāng)愁的顏色,表現悲哀與沉靜。”藍印花布是江南的鄉(xiāng)愁,映著藍印花布的水流與紅似日頭的江花,映著煙雨中的古橋、樓臺,漾著輕薄的桃花青的柳葉紅的菱角。穿著藍印花布衣的女子走過窄深的巷子,腳步扣在光滑的青石板上。她的家常的襖褂上,刻滿生活的瑣碎。
說起蓼藍,有一個更為大眾所熟悉的名字——板藍根。厚樸如父親的背。叫蓼藍是女性的,是結廬在人境的平民女子,叫板藍根更像個憨厚的小伙子,有使不完的力氣。提起板藍根,總是想起那些粗礫的土黃色的顆粒,兌入水溶化了,喝了藥汁,蓋上被子睡一覺,發(fā)身汗,感冒也好得差不多了。板藍根醫(yī)感冒之疾,藍印花布安浮躁之氣。讓我意外的是,這染布的一汪藍水在李時珍的筆下,叫浸藍水,也是一味藥,辛、苦、寒、無毒,說是從前有人因醉飲田中水,誤吞水蛭,胸腹脹痛,面色蠟黃,遍醫(yī)無效。因宿店中渴甚,誤飲此水,大瀉數行,帶到天明視看,發(fā)現水蛭無數,病也就頓愈了。這應該還是蓼藍在發(fā)揮作用吧。
用藍印花布做了窗簾,兩兩相并,不修邊幅,掛上去,眼前暗了,幽靜了,它們拒光不擋風。有風時,絲絲風掀起布簾,云朵里的月光若隱若現。還要做一床被子,把對江南濕潤的種種回憶放進藍印花布神秘的花紋出沒的夢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