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大
摘要:“品”,應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一種受眾關切的主觀體驗。辦學之“品”,不能只滿足于某項成“品”,而應該致力于項項成“品”,以至匯成大“品”、做成“品牌”、創(chuàng)成“名牌”。要使辦學之“品”由“低空掠過”的基礎層面轉(zhuǎn)入“高天唱響”的更佳階段,應循序漸進,須拾級而上;得寧靜致遠,當整體成功。如此之“品”,必更厚重、精彩……這是常識,也是鐵律。
關鍵詞:辦學之“品”:學校文化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4-0008-03
一、關于“品”的一個實例交代
2011年10月,經(jīng)中國教育學會最終審定批準,蘇苑實小成為全國“現(xiàn)代學校聯(lián)盟行動計劃加盟學?!?蘇州大市小學界目前僅此1所)。12月16日至18日,學校派代表赴上海參加中國教育學會第24屆全國學術年會暨現(xiàn)代學校聯(lián)盟行動計劃啟動會,并領回工作任務與要求。
據(jù)告,凡加盟學校,都已基本具備以下“現(xiàn)代”特征:教育理念正確、辦學條件過硬、系統(tǒng)特色顯著、人文氣息濃厚,并能在廣泛的輻射示范中展示本真的教育實績及系統(tǒng)品位……“品”,在此得到特別強調(diào)。這指標性結語,無疑催生出本校不斷求“品”、成“品”的意志和信心。
二、對“品”的基本認知及相應探究
“品”,一般可指品種、品系、品貌等,可指品質(zhì)、品第、品級等,也可特指由“品”所指向的真品、上品以及品牌、名牌等。
“品”,存于現(xiàn)世間萬相,維系于蕓蕓眾生?!捌贰?,應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一種主觀體驗。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品”之關切、體驗,當然包括教育界,自然也包括每一所學校及每一個辦學人。尊崇并力求“一校一品”,正是對之做出的一種自在反應。眼下,這種反應逐步趨同。此趨同,不僅提升了各校對辦學之“品”的認識程度,更促使著各校為求成辦學之“品”競相用心盡力。
按筆者理解,“一校一品”至少有兩種定義:一是各校都得選出工作的某項使之成“品”,并以此一“品”照應其余;二是各校的項項工作都得有“品”,并憑此匯成一大“品”,以之輝映整個辦學的全部內(nèi)涵和外延。這兩種定義,并不矛盾,也無沖突,只是階段不同、層次有別。依據(jù)這兩種定義所擇取的對應行動,當能保障各校量力而行求成應有的辦學之“品”。
求成應有的辦學之“品”,當樹立理想,得面對現(xiàn)實;應循序漸進,須拾級而上。否則,極易導致兩種情狀——不是生畏而止步,就是欲速則不達。正因為較好地規(guī)避了求“品”中的畏葸或盲動,本校始終遵循著一條可行路徑——先求某項成一“品”,繼求項項匯大“品”。為求某項成一“品”,本校樁樁件件傾注精力,決意本真,絕不弄虛作假;為求項項匯大“品”,本校年年月月奉獻心血,志求系統(tǒng),力繪多維全景。經(jīng)二十多年不息探究,本校的求“品”、成“品”工作應可在學校所得的項項稱號,展示的種種事實及公眾長期的普遍認同中得到必要佐證。
三、“品”及“品牌”的象征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辦學。重在育人——重在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事業(yè)成功保駕護航,重在為學生的現(xiàn)實成長和幸福人生奠基打樁。這兩大指向無不要求著學校的全部存在既應展現(xiàn)物理功能,又能煥發(fā)精神光彩。這功能和光彩,理當遍布師生視野、齊滲師生心靈、惠及師生全員。于是乎,周密關注并不失偏頗地切實解決好辦學的方向性、科學性、藝術性、可行性、整合性等問題,也就變得順理成章、責無旁貸。所謂方向性,貴在不盲,貴在能看清、看準終極目標,始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所謂科學性,貴在不孤,貴在能注重工作步步為營、環(huán)環(huán)相扣;所謂藝術性,貴在不庸,貴在使所做一切皆具美感;所謂可行性,貴在不莽,貴在能憑借各種可能,朝著目標腳踏實地向前走;所謂整合性,貴在不散,貴在拾遺補漏、引線串珠,使各項工作都能在不致產(chǎn)生任何明顯缺口、短板的前提下盡展其系統(tǒng)特質(zhì)和風范,或起碼可見到其完整動向和雛形……而所有這些,既是求成辦學之“品”及“品牌”的理想尺度,也應是從中全力企及的現(xiàn)實標桿。
“一校一品”,不拒絕在各項中只選求、選做一‘‘品”。也不排除一“品”一“品”逐個做。但更“給力”的標準是:應“品”“品”聯(lián)動、“品”“品”合一連環(huán)。這是社會對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公眾對辦學的最大期待,也是每一所學校及每一個辦學人需自覺擔當?shù)淖钪刎熑?,應主動挺進的最佳境界。這樣做并非易事,假如做這樣的“品”時覺得太累,不妨退而求其次,可以搶著熱點、炒著短線等選m較易上手并有望立竿見影的先做起來,這總比撒手不做、得過且過來得好。但若做時并不感到很累,那何樂而不為,理當“品”“品”聯(lián)動、“品”“品”合一系統(tǒng)做。至于這樣做會否沖淡、淹沒某“品”,會否使某“品”無法吸人眼球?我想,這擔心應屬多余。因為以全面育人為宗旨的真正的辦學之“品”,本就不該只有某“品”顯眼,而應各“品”整體會心。與只有某“品”顯眼相比,各“品”整體會心之“品”的含金量更高、信譽度更廣,又因其特質(zhì)所定難以復制克隆,故獨特性更強。含金量更高、信譽度更廣、獨特性更強的辦學之“品”,當能不求顯眼“眼自顯”。這種體察及感受應是科學、完整的。循此致力于做各“品”整體會心之“品”,終有一日可使辦學之“品”盡快成為本真實在的“品牌”,直至成為系統(tǒng)靚麗的“名牌”(這里需點到的是:“學校品牌、學校名牌”重在突出“項目”,而“品牌學校、名牌學?!眲t務必凸顯“整體”)。本校深信這一點,并為之著力有加。
四、“品牌”與“名牌”的異同及做、創(chuàng)中可采取的策略
說到“品牌”“名牌”,有人以為:“品牌”富有知名度很高的含義,而“名牌”只是個名稱而已。但更多人認為:凡注了冊的。都可以是“品牌”,而“名牌”應是在“品牌”知名度達到并推廣到一定層次后對“品牌”的稱呼。簡而言之,“名牌”就是著名的“品牌”。我覺得,“品牌”與“名牌”是兩個有聯(lián)系卻又不同的概念,其主要區(qū)別在于:主動與被動。做“學校品牌”及“品牌學?!睍r,辦學大致上還處于被動階段,此時的辦學,必須更多考慮來自于師生及公眾的需要,然后根據(jù)需要為之提供適切的服務。而創(chuàng)“高天唱響”的“學校名牌”及“名牌學校”時,不能再是一味地被動提供,必得更多講究主動引導——引導師生及公眾對辦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所有軌跡做出積極響應:能使辦學對更廣大區(qū)域內(nèi)的各校做出應有引領。如此“名牌”身后,自有充分的歷史積淀,有深切的文化內(nèi)涵,有豐厚的無形資產(chǎn);如此“名牌”一旦被師生及所有受眾認可后,必將產(chǎn)生極大的激勵效益、磁吸效益和持續(xù)效益。
為做好“品牌”、創(chuàng)好“名牌”,必須以正確的思想和立場建構鮮明坐標、鎖定中心標的,即讓辦學能帶給師生及公眾更本真、系統(tǒng)的愉悅體驗,并使辦學的知名度、美譽度,尤其是被信服度、被信賴度盡可能地達到最大化。同時,還得擬汀并實施后續(xù)行動策略。從總體上講,應切實做
好價值識別、戰(zhàn)略設計、模式選擇、戰(zhàn)術運用、效能掌控、規(guī)劃延伸等工作;應回答“辦學為什么要做‘品牌、創(chuàng)‘名牌”,“如何做‘品牌、創(chuàng)‘名牌…,以及“要將‘品牌一名牌做到、創(chuàng)到一個怎樣的高度、引入一個怎樣的境界”等一系列核心問題。較具體地說,就是要藉一整套拓展、深化的理念及措施,務必使做、創(chuàng)“品牌”“名牌”時的任何顧此失彼,抑或左腳踏右腳、情緒化逢場作戲等負面現(xiàn)象都難現(xiàn)其形;務必使全校的物質(zhì)文化令人注目,精神文化耐人尋味,整體文化引人入勝:務必使校方所推導的全部過程及由此演化的所有績效都能經(jīng)得起隨機察訪、常態(tài)審視,經(jīng)得起細節(jié)研析、定點檢驗,經(jīng)得起整體觀照、系統(tǒng)評估,并經(jīng)得起代代相傳。
郭沫若先生的《鳳凰涅槃》中有這么兩句話:“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比鐚⒅c辦學中的“一校一品”相聯(lián)結,“一切的一”,可指所有工作中有某項成了一“品”,也可指各項工作都成了求“品”的扎實根基之一。而“一的一切”,則既可指這一“品”所包含的全部,更可指一所學校的T作均無一疏漏地集為大成、匯為大“品”。大“品”,是各“品:之總和,是做“品牌”、創(chuàng)“名牌”的要素保障。要“更生”這辦學之“品”的“一切的一”,及至“一的一切”,就得站于理想層級作判斷,依據(jù)現(xiàn)實可能作選擇。判斷什么、選擇什么?怎么判斷、怎么選擇?如何由“一切的一”的基礎層面有效轉(zhuǎn)入“一的一切”的更高階段?……此類命題可以一直追問下去,但值得參照的準則類答案不外乎——反對急功近利,避免盲目沖動:堅持寧靜致遠,求享整體成功。
由此推知:在辦學做“品牌”、創(chuàng)“名牌”進程中。光憑一個廣告、一番行銷等來讓人們真正了解、認可“品”之存在是不可能的。只有理性以對、長期秉持并系統(tǒng)形成的學校綜合效應及師生群體無處不在的優(yōu)良品位呈現(xiàn)才至關重要、更為可靠。
總之,辦學中意義和價值重大的求“品”、成“品”、匯大“品”,以及做“品牌”、創(chuàng)“名牌”工作確需各校認真對待、心定氣順躬行。作為其中一分子,本校正在不懈努力。這是平心而論,絕非矯情獻媚。但冷靜、理智地想想,本校所做工作及所獲全國“現(xiàn)代學校聯(lián)盟行動計劃加盟學?!钡确Q號,雖值得珍視,卻終究已成過去。如果把時間軸線拉長來看,求索之路還很遙遠。行走在此路上,必須恪守應有的意志和信心。意志,就是持之以恒;信心,就是不轉(zhuǎn)移目標。蘇苑實小會執(zhí)以這樣的意志和信心主動邁進,并隨之共繪、共享到屬于大家的一路美景。可以期愿:此本真、系統(tǒng)的有“品”之景定將靈動、立體、厚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