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蓮
低年級語文教學承載著陶冶學生情操、開發(fā)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語言的重任,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品味富有藝術性的語言,欣賞具體而生動的意象,領悟豐富而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純真而飽滿的情感。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手段,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以嶄新的教學觀念投入教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可采用以下一些訓練方法:
一、識字訓練
(一)根據(jù)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
低年級語文的識字量很大,要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多的字,教師就要研究字的特點,尋找快捷方法,教給學生識字的規(guī)律。有些生字在課文中是以詞組的形式出現(xiàn)的,比如“融化”、“高興”、“學生”等,這時可以引導學生在記憶詞組的同時記住字音,了解字義。有些生字,可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比如“村”、“動”等字。有些生字可以通過記筆順的方法記憶字形,這種方法多用在獨體字的教學中。有些字還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學習,比如“再”字,可在字義上同“在”比較進行學習;學習“著”字,可在字形上同“看”比較進行學習,這樣可以避免識字教學中的枯燥、乏味,讓學生對學習生字感興趣,使學生樂學,縮短識字時間,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二)讀寫結合,堅持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
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可采用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在初讀課文中認識生字,讀準字音。第二步,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再回到課文的詞語和句子中,了解字詞的意思。第三步,學完生字后再讀課文,體會生字、詞的用法。在教學中,教師應始終把生字的學習置于課文所提供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落實課標提出的“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的要求。
(三)邊讀邊寫,重視寫字的指導和訓練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寫字的訓練。課標提出要“指導學生認認真真地寫字”的要求,每課的練習中,都有“寫一寫”的訓練,教師要利用好這個練習,指導學生寫好字。先讓學生看一看田字格中范字的結構、布局,然后讓學生摹仿字形描一描,接下來讓學生摹仿著寫一寫,最后引導學生來評一評。教師應通過諸多環(huán)節(jié)的訓練,把對寫字的指導和訓練落到實處。
二、閱讀訓練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將重點放在教方法、激興趣、加強指導上,從誘發(fā)學生的讀書熱情入手,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
開始閱讀時,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運用直觀教具、實際表演等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印象,促進其對課文的理解。每學一課,教師要給學生布置適當?shù)恼n前閱讀任務,啟發(fā)學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領會文章的意圖,以此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二)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課文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如進行詩歌教學時,可采用抬手游戲的形式,訓練學生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對于故事性強的課文,如《小猴子下山》、《烏鴉喝水》等課文,可借助連環(huán)畫演示的形式,渲染氣氛,訓練學生閱讀。采用這種教學形式,可以使學生樂于閱讀、勤于閱讀、善于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教授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
閱讀教學應當依據(jù)在講讀課中教方法、自讀課中重指導、放手進行課外閱讀的原則來完成。
在講讀課中教方法,應從下列環(huán)節(jié)抓起,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1.從文題入手;2.默讀中抓中心;3.講出自己明白的道理或作者的目的;4.收集新詞、句。
在自讀課中重指導,應大膽放手,以學生為主,教師適時“扶、點”,主要應采取以下步驟:1.解題,使學生理解文題與課文內容的關系;2.利用詞典理解生字、詞,通讀課文;3.師生共解學生提出的問題。
(四)開發(fā)智力,展開想象,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能使學生增添樂趣,開發(fā)智力,拓寬知識面,豐富想象力。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可以使學生學習起來輕松自如,學習興趣亦隨之增強。隨著閱讀量的增大,加上教師恰當?shù)慕虒W方法,會使學生的學習勁頭和學習質量有很大的提高。
三、句子訓練
低年級語文的句子教學主要是使學生認識句子的形式,理解句子的內容。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了解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一段文字中幾句話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起來的,是怎樣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
(一)讓學生認識對話,學習圍繞話題把句子說清楚
學習語言,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對話可以再現(xiàn)生活場景,教師應從對話入手進行句子教學。
《坐井觀天》這篇課文寫了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我根據(jù)課文內容把對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二、三自然段,青蛙和小鳥圍繞著“從哪兒來?”“來干什么?”進行問答。第二部分為四、五自然段,青蛙和小鳥圍繞“天有多大”進行對話,他們的看法不同。第三部分為六、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分別說明自己的理由。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一個話題,先寫青蛙和小鳥分別說明自己的看法,然后寫他們的理由根據(jù)。學生理解了對話要圍繞中心進行的原則,再進行句子教學就容易多了。
(二)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寫法,把話說完整
每一篇課文都是對學生進行句子訓練的極好教材。例如:《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分析這篇課文從哪幾方面來寫葫蘆,然后問:“這棵小葫蘆長得怎么樣呢?”指導學生練說句子,看誰把句子說得好,說得完整。再引導學生看書理解句子的含意,如課文中有這樣的一個句子:“葉子上有幾個蟲子,對于小葫蘆來說,到底怕不怕呢?”教學中教師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通過這樣的提問,使學生聯(lián)系實際,懂得一個科學道理:植物的葉子和果實是有聯(lián)系的,沒有葉子,也就沒有小葫蘆。
(三)讓學生認識關聯(lián)詞語,體會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
認識掌握關聯(lián)詞語對理解、運用句子起很重要的作用?!缎●R過河》這篇課文的第二段描寫小河擋住了小馬的去路,小馬為難的心情時,用了表示轉折的關聯(lián)詞語“可是”,教師有必要讓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認識“可是”的作用,理解前后兩句話的聯(lián)系。
低年級語文教學屬于起步階段的教學。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教師的教學才相對輕松,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