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喬木長成最好的喬木,讓小草長成最好的小草,讓孩子成為最優(yōu)秀的自己,家長需要做到不亂比、尊重個性和因材施教。
不和“人家的孩子”比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經常用“人家孩子怎么樣”來衡量自己的孩子,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比如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更改。而有的家長卻不顧孩子的個性特點,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而且在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時,很多時候是盲目的。
家長的眼睛總盯在別的孩子身上,人家進步了自己就著急,人家落后了自己就松上一口氣;人家學鋼琴,也讓自己的孩子學鋼琴;人家練書法,也讓自己的孩子練書法,絲毫不顧及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興趣和潛力。
尊重孩子的特點
不去觀察了解孩子的特點,而是一味地攀比,造成精力、時間的浪費,得到的卻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其實,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比如說學習生物鐘,有些孩子在晚上學習效率比較高,而有些則更適合在早晨學習;再比如孩子的記憶特點,有的擅長視覺記憶,有的擅長聽覺記憶,我們不能因為聽覺記憶不好或者視覺記憶不好就否定孩子。
總之,不尊重孩子個體特點的趨同式比較,只能損傷孩子的個性并磨滅孩子的天資,尊重孩子的個體特點是我們在比較的過程中最基本的前提。
要做到尊重孩子的個體和個性特點,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擺正期望的天平,我們應該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不可能千篇一律地都成為“龍”。做家長的應該充分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讓孩子編織自己的夢,而不是父母的夢。
讓喬木長成最好的喬木,讓小草長成最好的小草,而千萬不要期望小草長成喬木。
我對女兒的培養(yǎng)就一直堅持這樣的原則。如,我針對女兒依依愛讀課外書的特點,我常常帶她到書店看書、購書,給她訂報訂雜志。不厭其煩地回答她的各種問題,檢查她的讀書筆記,培養(yǎng)她閱讀的興趣,拓寬她的知識面。
同其他孩子一樣,依依也喜歡看動畫片。我常陪她一起看,看完后要她說說動畫片的內容和其中闡明的道理,有時要她以動畫片為內容寫讀書筆記。這樣,女兒閱讀和寫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通過語文的進步促進了數(shù)學的提高。
我還經常有意鍛煉她的交際能力,鼓勵她主動約其他小伙伴玩耍,我還經常帶她到親戚朋友家中玩,告訴他應遵從哪些規(guī)矩,提醒他主動問好、告別。
因材施教
通過對女兒的培養(yǎng),我體會到:根據(jù)孩子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即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們要對孩子因材施教,引導孩子因材而學。就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引導孩子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不要指望學校會對孩子因材施教,道理很簡單,一個班多則六七十個孩子,少則也有二三十,而一個老師往往要教兩三個班的課,至少要面對一百多個孩子。即便老師有心因材施教,針對每個孩子的個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會因為精力、時間等因素的不允許,而難以盡這份心。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不同于別人的長處,在學習上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基于種種不同,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也不會一樣。老師面對的是幾十個孩子,而父母只有一個孩子,且有很多時間與孩子相伴,可以更清楚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特質,并且有針對性的加以指導。所以,家長不要放棄這個機會。
我對依依的因材施教,最為突出的一件事,我想莫過于孩子成功跳級,用三年半的時間學完小學6年的課程。當我通過全面了解和考察,確定孩子在學校處于“吃不飽”的狀態(tài),用老師的話說,上課拖著小板凳滿地走,卻在考試的時候輕松考滿分,拿第一名時,我想該讓孩子跳級了。
因為依依的理解和記憶能力比較強,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很快,好多時候老師剛一講,她就明白了。而為了照顧絕大多數(shù)孩子,老師還要就某一個知識點反復演練或者講解,已經掌握了的依依自然會走神,甚至“滿地走”。
學校、老師不可能因為孩子“吃不飽”就特殊對待她,給她制定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的學習進度,或者為她另開爐灶,單獨施以教育。所以,這個時候就要靠我們做父母的來操作了。
如果我如大部分家長那樣,把孩子交給學校,就以為沒自己事了。那么依依在學校里,只能按部就班地,學習文化基礎知識,她身上具備的好多特質都無法得到挖掘,那么她不會順利跳級,更不會寫出《玩過小學》和《快樂初中》等書籍,還有不會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強的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及較強的心理素質。
女兒是個普通孩子,她和絕大數(shù)孩子一樣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惟一不同的是,她除了接受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還接受著來自家長因材施教的“雕塑”,使她的潛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開發(fā),個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優(yōu)化。
所以,根據(jù)孩子的特點,對其進行因材施教,相信你的孩子一樣可以與眾不同。
(東子 “父親教育”和“快樂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著有《中國母親教育批判》等書)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