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華
〔關鍵詞〕 歷史復習;高考;實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2—0086—01
多年來,筆者一直承擔高中畢業(yè)班歷史教學任務,在復習備考的過程中,則逐漸形成了該如何組織學生更好地進行高考歷史復習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在此與廣大同行進行交流,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 夯實知識基礎,建立知識框架
近年來的高考命題已從“知識立意”轉向了“能力立意”,但脫離了基礎知識單純地談能力,那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高考命題的基礎是教材,絕大多數(shù)高考試題都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答案。因此,在高考備考的第一輪復習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回歸教材,并根據(jù)考綱要求準確識記相關知識點,對教材中的章、節(jié)、目的標題要準確識記,尤其是要從宏觀上把握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征,以建立起整體的知識框架。
二、確定復習范圍,突出主干知識
確定有效的專題復習范圍對第二輪復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專題確定的原則應是突出主干知識,有機滲透新史觀和時政熱點。專題復習內(nèi)容應主要包括:1.古代中國政治文明。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要改革變法、選官制度等。2.古代中國經(jīng)濟結構及其特點;近代中國經(jīng)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世界市場的形成、發(fā)展及經(jīng)濟全球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發(fā)展。3.新史觀,即現(xiàn)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4.將時政熱點滲透于復習之中。如,民生問題、生態(tài)環(huán)境、低碳經(jīng)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民族團結與國家統(tǒng)一、重大歷史事件周年紀念等。
三、選擇典型習題,擺脫題海戰(zhàn)術
教師要走出題海,大膽取舍,精選習題,正確處理好“練”與“講”的關系,避免學生因盲目做題而浪費寶貴時間,應引導他們掌握并總結解答各種高考題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歸納解題技巧、方法,形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四、進行綜合比較,構建知識網(wǎng)絡
比較法是學習歷史知識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方法。在高考歷史復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中外歷史進行縱向、橫向的比較。通過綜合比較,學生則能逐步構建起知識網(wǎng)絡,并靈活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五、用心進行審題,明確題目指向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在解題時感到無從下手。造成這一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則在于學生不會審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學生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1.讀題速度適當放慢,要逐字逐句認真閱讀。只有這樣才不會遺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從而做到心中有數(shù)。2.要把握設問中的限制條件,明確題目指向。3.形成良好的做題感覺(直覺)。即學生能夠將自身知識儲備與題干中的問題建立起聯(lián)系,將不符合題意或不符合史實的選項迅速排除,只對有干擾的選項進行仔細甄別。教師可指導學生對一些常見的問題采用固定的格式來進行回答。具體做法則可以概括為五個字,即讀(讀通、讀懂)、審(審限定語、中心詞、問答項)、扣(緊扣材料)、聯(lián)(聯(lián)系教材、聯(lián)系已有知識)、答(作答準確、規(guī)范)。
六、加強概念教學,滲透文史常識
歷史概念教學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讓學生準確地掌握了歷史概念,才能夠使他們深刻理解所學內(nèi)容。為此,教師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史常識,尤其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知識。近年來的高考文綜試卷中連續(xù)出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考查內(nèi)容,如,謚號、陰陽、姓氏、五行、經(jīng)史子集等。對于今后的歷史備考來說,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天干地支、傳統(tǒng)節(jié)日、四書五經(jīng)、避諱、史書體例及古代“社稷”的含義等文史知識內(nèi)容,以做到有備無患。
七、答案簡潔明了,書寫工整有序
有相當多的考生在解答歷史主觀性試題時,貌似寫了很多,但卻未能答到點子上。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幾點:1.有意識地控制文字量,答題要盡量做到言簡意賅,不拖泥帶水。2.看清問題,有幾問答幾問,要合理分段,并標明作答的關鍵詞。如,“原因”、“措施”、“評價”等。以使閱卷教師一目了然,心生好感。3.書寫字體大小適中,卷面整潔,答案簡潔明了,條理清楚,內(nèi)容完整,書寫工整有序。4.根據(jù)分值確定答題量,提高答題效率,不做無用功。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