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曾說:“人們對數(shù)學早就產(chǎn)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币虼?,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chuàng)設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有效的自主探索,讓學生從中體驗數(shù)學的“生活味道”,感受數(shù)學的“抽象之美”,享受學習的“成功樂趣”。讓數(shù)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shù)學,接觸數(shù)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一、用游戲激發(fā)興趣
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fā)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币虼?,在教學中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如在教學蘇教版第十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法)”這一內容時,當學生學習了例題,掌握了用還原解題的方法后,我與學生做了一個玩紙牌的游戲。
師:請大家跟老師一起來操作!第1步1、3交換,第2步,3、4交換?,F(xiàn)在牌的位置亂了,要恢復這四張牌原來的位置,你們準備怎么操作呢?
(學生嘗試,大部分學生都采用了還原法,先把4和3交換,再把3和1交換)
師:誰到黑板上試著擺一擺?同意他的方法嗎?
生:(齊聲)同意!
師:剛才在操作時,我們應用了什么策略?
生:還原策略。
生:(小張突然站起來)老師,我覺得不一定要采用還原策略。
師:是嗎?請你說說你的做法。
生:可以把第1張和第4張先交換,再把第3 張和第4張交換。(我按照他的方法操作了一遍,發(fā)現(xiàn)果然可以還原)
師: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因為第1步1、3交換,第2步3、4交換,我知道第1張肯定到了第4張的位置,所以我先把1和4交換,再3和4交換。
師:你的思維很敏銳!一下子就看出了卡片的運動情況,在卡片比較少,交換的次數(shù)也比較少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你的方法。如果碰到復雜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還原法。
師:愿意接受難度更高的挑戰(zhàn)嗎?
(課件出示卡片交換三次的過程:把四張卡片排成一排,先把第3張和第4張交換位置,再把第1張和第3張交換位置,最后把第2張和第3張交換位置)
師:這個結果到底對不對呢?怎樣進行驗證?
生:可以順著再操作一遍。(學生上黑板演示驗證過程)
師:看來,剛才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對的。這不僅讓我們學到還原的策略,還能讓我們玩得這么高興呢!
…
在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玩牌的游戲情境,讓學生體驗實際生活。通過該活動,學生更好地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體會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shù)學,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教師對學生及時、熱情的鼓勵和真誠的贊賞,讓學生在激勵和賞識中感受到了學習和生活的快樂。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學生由于經(jīng)歷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經(jīng)驗,給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這時,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及時進行補充,以學生親歷的生活體驗為出發(fā)點,以回歸生活應用為著陸點,這樣的數(shù)學情境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發(fā)展。
如在教學“確定位置”一課時,我舉行了一次找座位比賽。
師:首先,我們來進行一個找座位比賽,請大家根據(jù)老師的座位卡片找座位??茨男┩瑢W能正確、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座位!
(漸漸地,大部分學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有3個同學在教室里找了好一會兒,還是沒有找到,他們急得滿臉通紅,有的拿著座位卡片自言自語,有的和其他同學小聲嘀咕——)
師:(拉住其中的一位同學)你需要幫助嗎?
生1(很委屈地):我本來是可以自己找到的,可是我這個座位號不對!上面只寫著“第3組第個”,我知道我應該坐在第3組,但沒有寫明是第幾個,沒找到。
生2:我也是號碼沒有寫全,座位號上寫著“第組第4個”,我知道我坐在第4個,但不知道是哪一組。
生3:我的座位卡片問題更大呢!上面就寫著“第組第個”,實際上什么也沒有寫,我哪知道在第幾組第幾個?
師:大家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嗎?
生4:有道理,但是只要仔細看看,還是應該可以找到座位的。像第3組,就剩下一個空位置,就應該是生1的。
師:生1,你同意生4的看法嗎?
生1:我同意。(說完走過去坐下來)
(受剛才生4和生1的啟發(fā),生2和生3也分別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師: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都很聰明,只要老師寫明了“第幾組第幾個”,大家都很快找到了新座位,沒有寫明“第幾組第幾個”的都知道一下子不能確定座位。看來,要準確找到座位,就應該寫明是第幾組第幾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確定位置的知識(板書課題:確定位置)
新課程強調體驗性學習,學生的親歷與感悟,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fā)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體驗以經(jīng)驗為基礎,是對經(jīng)驗的一種升華和超越。學生只有切身體驗,才能自主地發(fā)掘自身潛能,才能完善自我人格,以實現(xiàn)體驗和創(chuàng)新的完美結合。
三、鼓勵動手操作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笨梢?,動手操作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的重要性。而且在訓練有素、配合默契的團體合作過程中動手操作,能充分發(fā)揮各人特長,集眾人智慧于一處,往往效果不錯。
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推導食糖面積公式,我們準備怎樣來推導?
生:可以把梯形轉化成我們會求面積的圖形。
師:很好,把新知轉化成舊知,這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那怎么轉化呢?
生:先把梯形轉化成長方形。
師:既然大家都想到把梯形轉化成長方形,那就請你試一試。(學生開始畫、剪梯形,進行轉化)
生:如果把梯形轉化成長方形,這個梯形必須是等腰梯形,并且要沿著梯形的高剪。
生:沿著高剪,而且這條高最好通過上底和下底的中點,不然很難計算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面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眼神很迷惘)
師:請你上臺邊畫圖邊講解。(學生上臺講解,略)
師:通過畫高、剪開、平移,把梯形轉化成長方形可以求出等腰梯形面積。那——
未等教師說完,就有學生質疑:那梯形的實際面積怎么求呢?
(學生們靜靜地思考,幾分鐘后——)
生:能不能像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那樣,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學生動手實踐)
生: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
生:兩個完全一樣的不是等腰也不是直角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綜合上面兩個同學的回答,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任何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確實,任何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梯形面積怎么求?
……
師:我還想問一問××,你是怎么會想到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
生:一開始我們都是仿照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但這條路有點麻煩,我就想能不能借鑒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師:一開始,我們都想到了“轉化”這個好方法。盡量把梯形剪、移、拼轉化成長方形。其實,轉化的方法、途徑有很多,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可以根據(jù)圖形的特點靈活應用。
在動手操作中,學生真正明白了梯形面積計算的方法,了解了知識發(fā)生的來源,體驗到了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丁遠梅,南京市江寧區(qū)谷里中心小學,21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