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凌云
4歲半的明明上中班,每天從幼兒園回家后要按照既定程序完成家庭作業(yè)。語文學科的家庭作業(yè)一般是將每天學的生字寫3到5遍,然后就是數學作業(yè)、英語朗讀,最后練半個小時小提琴,要做完這些事情有時要花一個半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明明并不是每天都能心甘情愿地做好這些事情,他常常走神、懈怠……。很顯然,這僅僅是學前教育“小學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傾向日趨明顯,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幼兒健康和全面發(fā)展。
令人欣慰的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契機已初見端倪。學前教育“小學化”在我國現階段已經成為一個從民間到政府、從普通百姓到中央領導共同關注的話題并形成共識。當然,真正要解決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問題還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制度發(fā)力。教育部已經發(fā)布了《關于規(guī)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從制度上對幼兒園規(guī)范辦園行為,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作出了規(guī)定。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試行)》等文件則對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進行了規(guī)范,引導幼兒園遵循學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學前教育規(guī)律,實行科學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
家長給力。在傳統(tǒng)的功利性教育價值觀的浸淫下和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的約束下,很多家長對學前教育產生了認識上的誤區(qū)?!白尯⒆訉W點什么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家長的普遍心態(tài)。因此,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向家長宣傳學前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式,讓家長理解和認同幼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智力和思維的開發(fā)、性格的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才是學前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從而逐步轉變家長“拔苗助長式”“填鴨式”的教育觀念。
教師努力。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應該有自己堅定的專業(yè)立場,有自己基于對兒童學習理論的透徹理解和對學前教育實踐的深刻認識而形成的教育實踐智慧,不能無原則地迎合家長的“需求”,把小學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強加給幼兒園的孩子。
責任編輯/李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