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飛
水稻二化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又名鉆心蟲、蛀稈蟲。二化螟寄主范圍廣泛,可危害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作物。對水稻產(chǎn)量影響嚴重,是水稻的主要害蟲。水稻從分蘗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害,形成不同的受害狀。以幼蟲鉆稻莖為害,發(fā)病先期枯心,既而死穗,后期秕粒增加。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因此,有效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對促進水稻豐產(chǎn)豐收具有重要意義。嚴重的能造成絕產(chǎn)。
一、為害的特點
1、幼蟲鉆蛀稻桿,因為害部位和生育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而不同。初孵幼蟲危害集葉鞘內(nèi)取食內(nèi)壁組織,造成枯鞘。2齡后開始蛀入稻莖為害,分蘗期造成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灌漿成熟期造成蟲傷株。幼蟲常群集為害,鉆蛀孔圓形,孔外常有少量蟲糞,一根稻桿中常有多頭幼蟲,多者可達數(shù)十頭甚至過百頭,桿內(nèi)蟲糞較多。一般一頭幼可危害3—5株水稻。
2、形態(tài)特征
成蛾雌體長14—16.5mm,翅展23—26mm,觸角絲狀,前翅灰黃色,近長方形,沿外緣具小黑點7個;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紡錘形。雄蛾體長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個,下面生小黑點3個,腹部瘦圓筒形。卵長1.2mm,扁橢圓形,卵塊由數(shù)十至200粒排成魚鱗狀,長13—16mm,寬3mm,乳白色至黃白色或灰黃褐色。幼蟲6齡左右。末齡幼蟲體長20-30mm,頭部除上領棕色外,余紅棕色,全體淡褐色,具紅棕色條紋。蛹長10—13mm,米黃色至淺黃褐色或褐色。區(qū)3—4代,20—24℃地區(qū)4—5代,高于24℃地區(qū)5-6代。以4齡以上幼蟲在稻樁、稻草中或其他寄主的莖稈內(nèi)、雜草叢、土縫等處越冬。氣溫高于11℃時開始化蛹,15—16℃時成蟲羽化。
3、繁殖特點
稻樁及小麥、大麥、蠶豆、油菜等冬季作物的莖稈中;均溫10—15℃進入轉移盛期,轉移到冬季作物莖稈中以后繼續(xù)取食內(nèi)壁,發(fā)育到老熟時,在寄主內(nèi)壁上咬l羽化孔,僅留表皮,羽化后破膜鉆出。有趨光性,喜歡把卵產(chǎn)在幼苗葉片上,圓稈拔節(jié)后產(chǎn)在葉寬、稈粗且生長嫩綠的葉鞘上;初孵幼蟲先鉆入葉鞘處群集為害,造成枯鞘,2—3齡后鉆入莖稈,3齡后轉株為害。該蟲生活力強,食性雜,耐干旱、潮濕和低溫條件。主要天敵有卵寄生蜂等。
二、發(fā)生特點
二化螟幼蟲為害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且田間危害有明顯的世代重疊現(xiàn)象。幼蟲在稻茬和稻草內(nèi)越冬,于5月上旬化蛹,下旬羽化。成蟲晚間活動,有趨光性,喜歡在葉寬桿粗,生長濃綠的稻株上產(chǎn)卵。6 月中旬見一代幼蟲蛀食葉鞘,出現(xiàn)枯鞘。7月中旬出現(xiàn)枯心,幼蟲可轉株危害,8月上旬危害莖桿,出現(xiàn)白穗。
三、防治措施
由于水稻二化螟越冬幾率比較大,蟲齡不整給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所以,防治水稻二化螟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
1、燈光誘蛾:
利用二化螟成蟲的趨光性,選用物理方法引進頻振式殺蟲燈利用光波對成蟲進行誘殺,可減少當年落卵量。
2、稻草處理:二化螟的越冬蟲源主要來自稻草,因此稻草處理是防治二化螟的關鍵。將前一年的稻草處理掉,或在這個時期對剩余稻草進行白僵菌封垛處理,這樣可以消滅大部分越冬蟲源,減輕當年病害的發(fā)生。
3、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當前控制水稻二化螟為害的重要措施,由于二化螟是鉆蛀性害蟲,一旦幼蟲蛀入莖桿內(nèi),一般藥劑防治效果較差。二化螟幼蟲從孵化到蛀入莖稈需要大約半個月時間,所以在這段時間防治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二化螟的防治重點在時間的把握上,掌握好施藥時間是田間化學藥劑防治二化螟效果好壞的關鍵。因此,必須及時做好預測預報,準確掌握二化螟的化蛹、羽化、卵孵化盛期。當田間見“枯鞘”10%時即可用藥防治。藥劑的有效時間一般為5~7天,打早了蟲卵未孵化為幼蟲,藥劑不能發(fā)揮作用。打晚了幼蟲蛀進莖稈,即便是蟲子死了植株也活不成。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化學藥劑主要用20%殺蟲霜水劑每畝150~200克兌水噴霧或甩施,也可拌土撒施;也可用5%殺蟲丹顆粒劑每畝1000克撒施。
4、生物防治
在二化螟蛾成熟期投放性誘劑,將雄性蟲吸引后導致雌性產(chǎn)卵不孕,減少受精卵數(shù)量,降低孵化率,減輕危害。在使用二化螟性誘劑時,每畝地投放藥劑3枚并將藥劑放入塑料袋中懸掛在水稻苗上10公分。
(作者單位155802黑龍江省友誼農(nóng)場二分場六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