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生活德育一直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也一直陪伴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它已滲透在教育過程中,也深入到教師的心里。對任何概念、任何理念,到了一定階段都要回過頭來,對其審視一番,重新理解,再次闡釋。近兩年對生活德育,抑或德育生活化的反思亦是如此。這是一件好事:于學術研究,這樣的討論與反思,可以使其學理更清晰、更通達、更深刻;于教育實踐,這樣的討論與反思可以使教師更具理性,對其更準確地把握,教學效果會更好。
討論只是一種方式。如今,我們討論生活德育,是為了尋找方式的背后或深處的東西。筆者以為以下一些問題必須明晰。
一
生活德育,抑或德育生活化,正在改變并將繼續(xù)改變中國的中小學德育。德育的最大困境仍在于德育知識化的干擾,而非德育的生活化。理論界和實踐工作者必須堅守生活德育的主張,在堅守中完善、進步。
長期以來,中小學德育存在著主動性、實效性差的問題,學生不愿意學德育課程,德育實踐中知行脫節(jié)甚至背離,學生基本的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往往止于一種口號或一種要求。這是德育真正的困境、最大的困境。幫助我們擺脫這一困境最關鍵的是生活德育的主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德育新范式。首先,體現(xiàn)在課程的設置上。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從課程的名稱上,亦即從課程的內(nèi)容定位上,把德育與生活統(tǒng)合在一起。其次,課程標準中對“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三門課程的性質(zhì)和基本理念給以十分明確的規(guī)定。三門課程都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其基本特征都有“生活性”或“實踐性”的表述;三門課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如下:“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課程的核心”“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1]這樣的定位,促使并保證德育為生活、在生活中進行。再次,新課程實施以來,德育課堂、德育實踐發(fā)生了十分可喜的變化。學生愛上德育課了,學生比過去主動了、積極了,效果增強了,這樣的變化是根本性的。這些都是公認的。當然,中小學德育現(xiàn)狀的改變不能全歸因于課程的變化,但毋庸置疑,生活德育的提出、踐行是導致變化的核心因素,因為,它已不僅是德育課程的理念了,更為重要的是它已成為整個德育的理念,成為德育的方向和突破點。
“德育真正的困境并不在于它提出或被冠以怎樣的口號,關鍵是在于其口號之下的真實的德育實踐是如何展開的?!盵2]對這樣的判斷,我基本贊同,但又不完全茍同。筆者認為,“口號之下的真實德育實踐是如何展開的”的確很重要,因為實踐要重于口號,內(nèi)容要大于形式。但是,沒有口號,怎么可能有“口號之下的實踐”?一個口號,不只是一句口頭語,更是一種思想觀念??谔柕淖儞Q,其實是概念的變換,是理念的變化,口號往往是思想觀念、理念的聚焦,有時口號往往可以成為一面旗幟。而這樣的口號所蘊含的核心理念常??梢詷?gòu)建一種新范式。范式的首創(chuàng)者庫恩說,任何革命的核心方面之一,就是某些這種相似的“關系改變”了,而“范式一改變,這世界本身也隨之改變了”,這是一種革命,“在革命之后,科學家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3]生活德育,抑或德育生活化,它推動了德育范式的轉(zhuǎn)換,推動了中小學德育的根本性變革,不妨把這種根本性變革看做是德育的一場革命。這種革命,筆者以為,把我國中小學德育帶到了一個新的世界。必須從更高的層面深刻認識生活德育的重大意義和價值,不可小視、輕看,更不可忽視、丟棄。不言而喻,“生活德育”這一口號必須堅守。
之所以強調(diào)生活德育的堅守,不僅因為其本身的重大意義和價值,還因為我們隱隱約約地感覺到,或者說,應當小心地預防,生活德育,抑或德育生活化,有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因為反思,因為深究,因為質(zhì)疑,而悄悄地被否定。假若如此,德育好不容易發(fā)生的積極進步,很有可能回到課改以前的狀態(tài)上去,回復到那種遠離生活、遠離活動、以知識傳授為主、為應試而存在的德育狀態(tài)去。顯然,這是一種嚴重的倒退。討論與反思是必須的,但是討論與反思,為的是對生活德育理論與實踐完善,為的是生活德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不斷進步。德育生活化困境的性質(zhì)、擺脫的任務與方法是與德育知識化困境不同的。德育知識化不只是一個困境的問題,而是一個不該掉入的泥淖問題,是一個涉及德育本質(zhì)問題,是一個方向性問題,對其不是完善,而是批判與放棄。當前,德育的根本困境仍在于德育知識化的干擾,德育知識化仍占據(jù)著德育的主要位置,所以我們的愿景是:進一步擺脫德育知識化的干擾,讓生活德育的旗幟永遠高高地飄揚在校園的上空。
二
生活德育,抑或德育生活化,在學理上還不清晰、深刻,討論與發(fā)展的空間還很大。對其完善的核心是生活中知識價值、道德價值認識的提升,以及轉(zhuǎn)化方式的明晰。生活德育的宗旨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過有道德的生活。
生活德育在實踐中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阻礙著實踐的進步,同時反過來也會產(chǎn)生對其理論的不解甚至是懷疑。推動實踐的進步,有賴于理論上的進步?!兜掠闹R化與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問題》一文,以學術的敏感性和深刻性,對德育的生活化作了精辟的論述:“現(xiàn)時代的社會價值導向是有其道德悖論的,生活化的德育恰恰忽略這一點,它關注德育是否具有生活化的形式,卻在這種形式中混淆德育應有的價值立場,甚至避免觸及道德的崇高價值和理想層面,似乎因為其不具有生活的現(xiàn)實性就與生活毫無關聯(lián);它幾乎完全遵從一種生活的隨意性、自發(fā)性?!边@段論述是極其深刻的,直抵問題的本質(zhì),揭示了德育生活化的要害是“難以關照師生在德育過程中的內(nèi)在精神沖突”。這篇文章還指出:“如果不能承認道德在其超越層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缺乏具有深刻自覺性和反省性的、不斷交流和對話的價值引導過程,德育便會失去方向,隨波逐流甚至被生活淹沒?!盵2]強調(diào)道德對生活的超越性,強調(diào)道德的理想性、神圣性,強調(diào)道德的價值引導過程,無疑十分正確,無疑對生活德育的理論與實踐的改進十分重要。
我以為這里有一個問題可以進一步厘清:德育生活化的隨意性、自發(fā)性,以及功利化、形式化、簡單化、平庸化究竟是生活德育本身的問題,還是生活德育實踐中的問題?筆者認為,嚴格地說,這不全是生活德育本身的問題,而是生活德育實踐中產(chǎn)生的問題。因此,不能簡單地以實踐中的問題來代替命題本身的問題,進而否定命題與概念,否定命題與概念所蘊含和倡導的理念。不過,另一方面如果命題亦即口號本身的內(nèi)涵、核心理念、實踐路向不是非常清晰、準確,那么實踐就會發(fā)生偏差,甚至可能會發(fā)生異化。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著力研究和改進生活德育的實踐問題。筆者以為要在以下方面進行討論。
首先,要對生活德育有更準確的認識和理解。生活德育源于生活教育,討論生活德育有必要回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上去。陶行知很早就非常明確地說:“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它們是一個現(xiàn)象的兩個名稱。”[4]5而且,它還給生活教育一個定義:“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盵4]37-38這一經(jīng)典定義和闡釋,簡潔而豐富,淺近而深刻,點擊了生活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義,即“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其根本原因,或曰理論基礎是“生活決定教育”,其根本策略和途徑是“通過生活發(fā)出力量”。
不必作過多地解釋,生活教育的定義,以及生活教育的基本要義、理論基礎、主要路徑都適合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就是給生活以道德教育,用生活來進行道德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進行道德教育。從三個基本要義來看,“用生活來進行道德教育”,主要意蘊在于: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源泉,讓學習者在生活中來體驗、享受并吮吸道德的養(yǎng)分;“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進行道德教育”,主要意蘊在于:創(chuàng)造和享受向前向上的生活,是生活德育的目的,向前向上的生活即是可能生活,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超越和創(chuàng)造。三個基本要義是一個整體,互相滲透,互相支撐,不可人為地分割。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三個要義中,我以為大家往往忽略的是第一層“給生活以道德教育”。意思很清楚,生活是德育的源泉和養(yǎng)分,但其關鍵是首先給生活以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進行教育,其前提是給生活以教育。一言以蔽之,“給生活以教育”是生活德育的核心與關鍵,即不給生活以教育,生活就不可能真正成為有道德價值的養(yǎng)分,也就不可能創(chuàng)造向前向上的生活。
歸結(jié)起來,生活德育就是通過給生活以教育,進而用生活來教育,創(chuàng)造向前向上的可能生活,讓學生過自主的、積極的、豐富的道德生活,其突破點是首先給生活以道德教育。
其次,給學生以道德教育,要搞清以下問題。
其一,生活中的知識價值,即給道德生活以知識價值教育。生活德育不是否定、排斥知識,相反,道德生活需要知識的鑲嵌、充盈和支撐,否則,道德生活必然會膚淺化、平庸化。當前,生活德育存在的主要傾向,恰恰是對知識的有意規(guī)避,誤以為一旦涉及知識,德育就會“知識化”了。道德生活中知識的缺失必須引起極大的關注,應當鮮明提出:生活德育需要知識教育,需要用知識價值給生活以教育。但是,這絕不是知識的簡單回歸,而是一種嚴肅的審視:道德生活中的知識教育究竟為了什么?道德生活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以什么樣的方式在道德生活中進行知識教育?如果作一簡單的回答,第一,知識教育的目的仍是豐富道德生活,而非知識與生活的脫離;第二,道德生活中需要各種知識,但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解釋,最重要的是追求思辨的知識、為著行動而追求的知識,以及為著創(chuàng)作和制造而追求的知識;第三,道德生活中應當以鑲嵌、充盈與討論、對話等方式進行知識教育,具體方法應當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
其二,生活中的道德價值,即給道德生活以道德價值的教育。生活,無論是胡塞爾提出的自然世界、邏輯世界、知識世界,還是維特根斯坦對于世界的分類:自然世界、語言世界、邏輯世界,哲學家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出“邏輯世界”的理念,是因為他們認為世界應該是有秩序的,一切的運作按照規(guī)則而來,人的生活應當充滿道德判斷和意義。生活的田野蕪雜,生活中五味雜陳,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應讓學生去過,所以,陶行知早就指出:“品德養(yǎng)成之要素是在一舉一動前所下的判斷。我們問題中之最大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于一舉一動前能下最明白的判斷?!盵4]5他又進一步說:“每天的一舉一動,都要引導他到最高尚、最完備、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那方才是好學生?!盵4]142-143一舉一動前的判斷,最高尚、最完備、最永久的引導,為的都是讓學生在生活中擁有“最有精神的地位”。這樣的判斷和引導是道德價值的判斷和道德的引導,這種“最有精神地位”的生活是道德生活,是可能的道德生活??梢哉f,陶行知為生活德育中的道德價值,用道德給生活以教育提供了思想引導和實踐方法。
三
生活德育,抑或德育生活化的關鍵是教師的專業(yè)水準的提升,尤其是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對生活德育的理解、道德智慧的生長,以及實踐中具體方法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
真正的德育發(fā)生在課堂里、校園里、生活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創(chuàng)造者,教師是校園的規(guī)劃者、學生活動的組織者,教師是生活的主人,是學生生活的關懷者、幫助者、引導者。生活德育的主要踐行者是教師。生活德育最終能不能真正有效實施,能不能準確落到實處,能不能健康、深入持續(xù)發(fā)展,教師是關鍵因素。從某種角度說,在生活德育的理論、路徑基本明晰以后,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活德育,甚或有什么樣的德育。教師是生活德育、德育困境的真正解決者。生活德育的討論,不能忘掉教師。其實,生活德育實施以來,教師已從以往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變成了最有話語權的實踐家和創(chuàng)造者了。
簡要地說,生活德育的踐行,教師首先要較為深入、準確理解生活德育。教師的理解力影響著教師的判斷力和踐行力,有什么樣的理解,就有什么樣的行動。而理解力來自學習力,來自對生活德育有關理論的閱讀、討論、思考,來自對生活德育案例的學習、分析、借鑒?,F(xiàn)在看來,當前教師對生活德育的學習、理解是很不夠的,因此發(fā)生偏差甚至產(chǎn)生錯誤。
教師要在生活德育的實踐中生長自己的道德智慧。智慧本身就關乎道德,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每個人把自己的希望系于靈魂,而要讓靈魂善起來,靈魂必須系于智慧。他的弟子色諾芬直截了當?shù)卣f,美德即智慧。智慧的生長是道德的生長。此外,道德關乎能力,能力是智慧的載體,生長自己的道德智慧,必須培養(yǎng)、增強自己的能力。生活德育的踐行,需要教師不斷鍛造自己的課程,提高教學設計能力、組織實施能力、評價能力、資源開發(fā)能力,以及對道德生活的辨別、選擇、整合等能力。道德智慧還關乎對生活的敏感、處理問題的藝術。一個對生活沒有情趣、缺乏敏銳的教師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生活德育踐行者。因此,必須始終把教師的道德智慧置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地位。
無論是對生活德育的理解,還是道德智慧的生長,都關涉教師自身的道德。一個在倫理上有考慮的教師首先是一個道德教師。道德教師的道德,筆者以為應當是愛心、童心、平等心、平常心,以及愛心、童心、平等心、平常心所指向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因為道德生活是創(chuàng)新的生活,道德生活是需要創(chuàng)造的。
常有教師希望專家為他們的實踐“支招”,這沒錯。不過,我很無能(當然我不是專家),常敷衍地說:你們?nèi)?chuàng)造吧?,F(xiàn)在回過頭來看一看,這話也不無道理,因為具體的辦法真的是在實踐中,教師是最有實踐智慧的,相信他們會為生活德育提供最豐富的經(jīng)驗、做法和案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鐘曉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識化與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2(5):93-100.
[3]庫恩.科學革命的結(jié)構(gòu)[M].金吾侖,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80.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言論集[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