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玥
〔關鍵詞〕 大學生;網絡社交類產品;使用年限;使用
頻率;主要用途
〔中圖分類號〕 G4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9—0062—01
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網絡有關,網絡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以至于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社交圈,特別是對20~35歲之間的青年而言,網絡社交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在對大學生網絡社交的方式、頻率、習慣、內容和用戶體驗等方面作了調查并進行了相關分析。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5.13億,約占總人口的38.3%,中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到3.56億,也就是說,在我國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網絡用戶。而在這個群體中,年齡在35歲以下的青年經常使用的是網絡社交類產品。由北京大度咨詢公司發(fā)布的2011年網絡社交類產品用戶行為報告顯示,90%的用戶在30歲以下,其中21至25歲的用戶規(guī)模達到了42.7%。由此可見,網絡社交類產品用戶主力軍為青年,而大學生正是這個群體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所謂網絡社交類產品,指的是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服務。它不是一個技術產品,類似于一個像windows系統的公共平臺,在平臺上開發(fā)出各種應用類產品供網民使用。像我們熟悉的QQ、MSN、開心網、人人網、微博等都可以歸為網絡社交類產品。本次調查共選取了186個大一學生作為樣本,調查他們的使用情況。發(fā)放問卷186份,收回有效問卷共計182份。通過分析,得到了如下調查結果:
1.使用年限。在182人中,除了1人由于家境原因在大學前沒有接觸過電腦,其他同學都是從高中開始使用QQ和人人網。94%的同學是在高中二年級以前申請了QQ賬號。71%的同學在高中畢業(yè)時開始使用人人網,其余的同學則在大學入校后注冊了人人網用戶。還有約46%的同學在大學入校后注冊了微博。所以,大部分同學的網絡社交產品使用年限都在3年或以上。
2.使用頻率。由于手機的普及和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fā),現有的各種社交類產品應用都可以在手機上使用,包括手機QQ、手機MSN、人人網手機客戶端、微博手機客戶端等等。這些技術支持使得隨時登錄使用變成了可能,不必依賴于電腦和固定網絡。在調查中,使用智能手機的同學約占44%,日均3至5個小時,包括與親友QQ聊天、刷新好友狀態(tài)、瀏覽帖子、發(fā)布日記和照片等等。53%的同學每天花在網絡社交上的時間在2小時以上。其余的同學使用時間在1小時左右。
3.使用模式和主要用途。網絡社交類產品的核心在于建立使用者之間的聯系,在使用過程中有兩個重要指標,一是消耗時間,二是建立關系網。在調查中,85%以上的同學的QQ或人人網好友總數量超過了200人,最多的一人好友達564個。而在微博上,互相關注的人數則大多在100人及以下。QQ和人人網的普及率比微博總體要高。好友的組成主要有親戚、同學、玩伴和網友,雖然擁有龐大的好友群體,但經常聯系溝通的人數卻不多。大部分同學的常聯系人數在10至15人之間,主要是父母、非常要好的朋友、舍友和男女朋友。
調查顯示,同學們使用社交類產品的主要目的有三種:聯系親友、休閑娛樂和獲取資訊。其中以聯系親友為最重要的用途。休閑娛樂和資訊獲取主要通過轉帖、視頻、微博、簽名檔等方式分享內容。約20%的同學表示,他們在獲取新聞資訊時不會訪問專門的新聞類網站,而以轉帖和微博作為主要方式。超過80%的同學經常通過QQ或人人、微博等轉帖,與自己的好友分享內容。34%的同學表示在人人網上看好友更新的內容是他們的主要娛樂方式。
網絡社交類產品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際關系構建和維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發(fā)揮了娛樂休閑和獲取資訊的功能。但用戶的體驗結果并不完全令人滿意。有7位同學提到了被盜號、詐騙等等不良經歷,11%的同學認為自己花費在網絡交往上的時間過長,浪費了時間,還有13%的同學認為單純的網絡交流對于構建和維護人際關系沒有必然的益處,而且由于互聯網上謠言相對較多又較難分辨,分享會造成不良影響。
通過調查可以發(fā)現,網絡社交類產品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很大。他們使用社交類產品進行社會交往,在構建關系網的基礎上,更希望得到社會認同,在所屬的群體中得到積極評價。網絡社交類產品在大學生群體的構建和維護過程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加強導向性,使網絡社交類產品的使用能夠良性發(fā)展。
編輯:張 昀